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经济     
《全国新书目》2014,(3):4-6
改革开放口述史欧阳淞高永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78-7-300-18216-22014-01 88.00《改革开放口述史》是一部兼具思想性、史料性、可读性的有特色的史学著作。它选择改革开放30多年历程中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件,以口述  相似文献   

2.
<浙江档案>杂志开辟了"口述历史"专栏,每月一期.每期一篇,每篇一个非遗项目传承人原生态的叙述,已陆续记录整理、刊发了30多位老艺人的口述史.同时,每期配套一篇相关艺术表现形式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吴明霞  杨帆 《兰台世界》2023,(S1):136-138
<正>现代意义的口述史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它是指用现代科技产物录音机、录像机,实现声音、形象的保留,以此记录历史、研究历史的方法,以及由此形成的历史研究学科分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西方口述史理论和方法开始传入中国。近年来,口述史也开始为各高校所广泛运用。口述史与大学生实践的结合,已成为文化领域的新动力。扬州大学的口述史学研究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兹以扬州大学校史口述研究为例,探究口述资料与校史编研的关系。一、扬州大学校史口述研究扬州大学口述史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2004年12月,在周新国教授等学者推动下,  相似文献   

4.
60多年前中华民族历经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曾经历那场战争的人们现在都年事已高,一个老人记录了一段历史,走掉一个老人,也就带走了一段历史。为抢救历史的记忆,省档案馆从2005年开始筹备开展《广东抗战口述史》工作,采访曾参加过抗战的老同志、国民党抗战老兵和饱受战争创伤的人。本刊从这期开始将不定期地选登《广东抗战口述史》的采访录音稿,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模式的改变,影像口述史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在“再媒介化”理论视角下,以浙江老摄影家影像口述史项目为个案分析,指出在建构一个全息式、个性化、草根性的历史场域过程中,“再媒介化”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策略包括内视角的叙事模式、口述的视听表达和照片文献的呈现等,摄影原作展将老摄影家的摄影原作及口述史纪录片并置于公共空间展示传播则有效地在口述者与阅听者之间搭建了一个共建公共记忆的平台。  相似文献   

6.
7月16日上午,镇江市委、市政府召开珍贵历史资料捐赠座谈会。原地、市老领导王一香、钱永波、宋亚欣、黄选能等十七位老同志参加了捐赠座谈会。座谈会由徐郭平副市长主持,市档案局局长陆开法汇报了征集工作情况,市委副书记郭礼荣到会并讲话。会上,老同志们纷纷表示,只要组织需要,将毫无保留地捐出个人收藏的各种历史资料。市委副书记郭礼荣高度评价了老领导们对历史负责,无偿捐赠的高尚行为。他指出,老领导、老同志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重要事项、重大活动的策划者和参与者,他们在多年革命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展进程,系统研究社会主义建…  相似文献   

7.
史静 《文化遗产》2016,(4):74-80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常重要的口述主体,让他们开口言说自己的历史,掌握话语权,意味着他们成为历史的主体。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具有极强的集体性,分析传承人记忆与口述的集体性特点,有助于在对中国传承人进行口述史的研究实践中,更好地采集口述资料,并提升出中国传承人口述史集体性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8.
正本文所称的口述史,是指对口述过程采用电子设备进行记录、并对口述的内容进行整理、研究而形成的一种史学研究方法。20世纪80年代后,口述史在中国学界大规模兴起,并随着校史研究方式的多元化,逐步在校史研究领域广泛应用。口述史方法优势是什么?在校史研究领域中应用口述史方法需要注意哪几个问题?本文进行粗浅探析。一、口述史研究方法的优势简析1、较好地提高历史的真实性历史最可贵的是真实。口述资料与文献资料一样具有史料价值。口述史由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亲历者自己来述  相似文献   

9.
高校图书馆史的著述中虽不乏精品,但研究数量和编撰方法都有待提升。将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引入到高校图书馆史的编撰和研究中,可以开拓馆史研究的新途径。本文分析了应用口述历史的方法进行高校图书馆史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史研究中口述历史实践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0.
口述历史:国家图书馆关注的新领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口述史使千百万的普通民众得以参与历史的创作,给历史提供更加多元的视角、更加宽广的空间。口述史的实践使学术和民众相通,学者和百姓交流,这是一个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口述历史逐渐成为图书馆和档案馆馆藏的重要部分,国家图书馆收藏口述史资料既是对口述史工作的推动,也为国家图书馆履行保存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职责补充重要的资源。  相似文献   

11.
口述史本来是历史研究的一个分支。随着口述史的发展,学者们发现它具有跨学科性质,就开始应用在人类学、社会学以及民俗学研究上。作为历史研究的口述史追求"历史真相",作为"方法"的口述史主要关注普通人对历史及历史事件的经历与记忆,从而揭示历史及其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因此,作为"方法"的口述史更着重个人的"主观性事实",而不是阐明"客观事实"。另外,口述史的"田野"所指的是,不仅是具体调查地点,而是在受访者的人生经历与记忆背后的历史与社会背景。采访者与受访者建好关系才能够在"田野"上进行访谈。现代民俗学关注当下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上的生活观念,这一点与口述史所关注的个人经历与记忆之间有所共同之处。口述史方法给现代民俗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在研究领域上开拓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口述史资料是对各种文献资料的必要补充。常常会出现“纵使有千言万语的文字记录,也抵不上简短的一刻钟录音,短短的一小段录像。”的实际效果。近年来,青岛市崂山区档案局馆在开发、利用档案资源的过程中,发现了口述资料的重要价值,积极开展了口述史调查、研究工作,建立了口述史资料的专门档案。  相似文献   

13.
200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将迎来创刊60周年。为纪念这个在党报史和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党中央机关报的优良传统,本刊特辟《社史专辑》,选发几位曾在人民日报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同志的回忆文章——  相似文献   

14.
张潜  唐莉 《中国编辑》2015,(2):48-51
近年来,通俗历史读物畅销热潮逐渐消退,历史类图书市场面临读者群体流失的问题,图书选题策划有了新的要求。历史类图书的策划应该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把握微观化的整体趋势,重点关注私人史、口述史、回忆录以及具有内在关联性史料的选题,使历史类图书能结合趣味性和知识性,让知识有趣,让趣味有深度。  相似文献   

15.
口述历史为我国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打开了新视域。文章对我国图书馆学领域有关口述历史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从论文年代分布分析了研究趋势,归纳总结了目前我国图书馆领域口述历史的研究主题,主要论题有对海外图书馆口述历史的介绍、对图书馆开展口述历史的讨论、图书馆口述历史伦理与法律问题研究以及口述历史对图书馆史研究的影响等,并做了简要的述评,最后对未来研究领域和趋势做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现代口述史学是20世纪中期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追溯口述历史的渊源,可以发现中国其实有着较为悠久和丰富的口述史传统.1949年后,我国口述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自我探索,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与国际口述史接轨,再到新世纪以来的纵深发展.口述史拓展了包括历史学在内人文社科的研究途径和视野,同时通过出版等传播途径参与到公众精神生活的建构中.  相似文献   

17.
唐蔚 《云南档案》2013,(9):42-44
本文向人们展示了口述史的基本发展历程,浅议口述史与口述档案的关系问题,从而进一步肯定了口述档案对历史的重要作用,认为口述历史档案作为国家档案的一部分或者补充,应该受到加倍重视。  相似文献   

18.
口述历史为图书馆馆史的撰写和研究工作提供了素材,具有丰富重要事件与重要人物的细节、提出新的理念和方法、弥补文本文献的不足、反映口述者的认知价值等作用。然而,口述历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与其他史料相互对比考证后才能加以利用。口述历史的真实性包括3个层次:展现事件或人物的"实况";恢复历史事件背后的真实理念和价值取向;将其理念和价值取向置于今天的价值取向下审视。因此,馆史口述历史采集过程中应要求口述者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具有较好的记忆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来,北京市档案馆开展了“北京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老党员讲党史”两次人物口述史采集工作,丰富了馆藏人物档案。该文根据上述两次系统性采集的做法和经验,分析综合档案馆开展人物口述史采集工作的必要性,提出利用人物口述史补全档案馆人物档案的路径和法律考量,以期为综合档案馆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回顾了口述史的西方发展脉落与中国实践轨迹,廓清了口述史最核心的两层范式意义,即它所揭示的是被传统史现所遮蔽的历史;倡导"自下而上看历史",或者至少是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在内的多重现察角度的有机整合.同时,借用法国年鉴学派的史学架构,对中国具有规模意义的影像口述史实践进行梳理,认为这些探索为今后中国影像口述史的发展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最后,从五个方面阐释了推动中国影像口述史发展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