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械行业科技拔尖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倪金荣,范青海,徐锦章,雷素燕(西安理工大学)为研究、制定《机械工业跨世纪人才工程培训实施方案》,我校承担了部教育司下达的《机械行业科技拔尖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课题,以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拔尖人才的成长规律,培养跨...  相似文献   

2.
为实施培养跨世纪人才工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于1994年10月17日在京成立.张德邻副部长在讲话中说,要以市场为导向,在机械工业九十年代7个学科领域的37个关键技术范围内,选拔培养一批高层次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张德邻说年轻化是人才工程的核心.45岁以下专业技术人才是跨世纪人才队伍的骨干,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给更多的年轻人创造施展才华的环境,使他们脱颖而出.选拔、培养拔尖人才是人才工程的  相似文献   

3.
中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比较研究范青海,徐锦章,倪金荣,雷素燕(西安理工大学)为了探索机械工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研究制定《机械工业跨世纪人才工程培养实施方案》,有必要研究比较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状况,借鉴国外的经验,找出我国的差...  相似文献   

4.
培养跨世纪人才必须加强“五个教育”南京化工大学吴胜红,杨琦,赵庆华世纪之交,培养跨世纪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跨世纪人才,关键是要从根本上提高人才的素质。在当今社会,素质就是一种实力,拥有这种实力的人能够成功地应对社会现实的各种要求;...  相似文献   

5.
创新综合素质培养是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中重要的一环。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是高校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抓手之一,在拔尖计划1.0实施十年,拔尖计划2.0开局和强基计划全面实施的背景下,拔尖学生创新综合素质培养成为教育教学领域关注热点之一。本文在创新综合素质各结构化组成要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南开大学物理学基地为例,对拔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视野各结构化要素培养的实践路径进行介绍,将理论分析结果与实践路径的实施相对应,进而分析目前拔尖计划各基地中,在拔尖学生创新综合素质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部署,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领域进行了多样化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形成了以中小学、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一主体或者多主体协同的选拔培养模式,取得初步成效。当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依然面临国家层面相关法律政策的缺位、各项政策目标或者政策主体的协同问题、选拔培养机制衔接问题等制约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效果。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背景下,统筹不同办学主体、学段、政策目标,促进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政策协同,提高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效率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青年教师怎样才能把自己培养成创造型教师杨爱民青年教师是跨世纪的教育者,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历史使命,要把学生培养成创造型的人才,青年教师必须首先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把自己塑造成创造型的教师.一、加强非智力素质的培养非智力素质主要是指一个人的...  相似文献   

8.
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已经成为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推进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要确立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的目标要求、构建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选拔和培养机制、引导高校发挥贯通式培养模式的累积优势效应,推进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实践。  相似文献   

9.
浅谈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肖书源,张子贤,蒋晶洁面对21世纪科技的挑战和国际舞台上拔尖人才的竞争,摆在我们各级各类高等院校人事管理工作的一项现实而又迫切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培养一支跨世纪的优秀人才队伍。我们所说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培养,主要指采取特...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历史时期,实施拔尖性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和作用。从"素质模型"的视角出发,概括了拔尖性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阐述了高校拔尖性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与逻辑架构,分析了高校拔尖性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影响因素,并重点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机制、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保障机制等六个方面详细探讨了高校拔尖性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方略。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迫切需要,针对拔尖创新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问题提出、概念界定、国内外现状分析、制定原则和体系设计,全面系统地分析、论证和阐述了拔尖创新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建设问题,并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学院为实例,就正在实施的拔尖人才德馨教育体系、科技创新多维保障体系、学生成长认知引导体系、学生事务管理体系以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2.
拔尖创新人才在人才总量中只占极少数,却创造了大多数科研成果和全部的尖端科研成果,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因此就显得十分重要。要根据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决定其培养方式,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是:惊异、专注、敏捷。与之相对应,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是:特长发展、自由发展、卓越发展、机制发展。通过恰当的培养方式,把潜在的拔尖创新人才变为...  相似文献   

13.
关于培养造就跨世纪人才的思考郭解非提高职工素质,是企业单位兴衰成败的关键,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培养造就跨世纪人才.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一、转变观念是关键要培养造就跨世纪人才,首先和关键的一环就是广大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要切实转变观念...  相似文献   

14.
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是适应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兼具创新人才的普遍特征与技术技能人才的独特发展特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是对这一挑战的积极回应,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面临培养标准不明确、评价体系不完善、多主体协同机制不畅通等多重困境。针对这些困境,可以通过明确培养目标,实施创新人才分类培养计划;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创新人才长效评价机制;创新培养模式,发挥多主体协同培养优势等策略,激发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内生动力及技术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5.
朱石明 《中学科技》2023,(21):74-77
<正>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高中阶段,作为连接初中和大学的桥梁,这一阶段的人才培养对于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高中拔尖后备人才的遴选、培养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一、人才遴选机制人才遴选是拔尖后备人才培养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高中拔尖后备人才的遴选应注重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术表现、  相似文献   

16.
赵正铭 《重庆师专学报》2000,19(1):93-94,97
本文概述了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的时代背景,提出了跨世纪创新人才的一定素质要求,阐明了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的意义,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高校要切实为企业培养跨世纪人才杨光波在我国,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曾经为国家创造了高额价值和利润。但是今天,许多机械工业的企业面临着倒闭、开工不足、亏损的威胁和窘境。造成企业目前现状的原因可以列出许多,但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才问...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进程呼唤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高级中学响应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实施精英计划,从目标、课程、师资、模式等方面进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特色构建;努力实践探索,从变革课堂、“VR+”课堂、自主课堂、行走课堂等方面进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课堂实践;聘任本校专任教师、兼职教师、行业精英、校内外“小老师”进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师资建设;评价跟进,建立拔尖人才早期培养的促进机制;交流合作,实现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衔接贯通。  相似文献   

19.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才培养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基础。研究与探索培养机制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借鉴国际经验,北京市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进行了组织调控机制、"协作体"运行机制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创新机制的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还需要在政策保障机制、专业机构引导与支持机制、教师培养与管理机制等方面继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不能限于少数资源优势学校的自发行为,它需要进行整体系统的政策框架设计、运行机制保障和法律规范,需要有特殊培育计划和相应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中存在的认识不足、定位不准、衔接不畅、跟进不力等问题,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充分利用集团化办学、大学附中等优势持续开展40余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在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提出“素质全面,个性优良,成民族复兴之大器,做人类进步之先锋”的育人目标,并通过构建“三级四体”管理模型与机制、探索小中大一体化贯通式培养路径、构建因材施教的人本课程体系等策略,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提供全方位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