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玲玲 《语文新圃》2008,(12):47-48
文本细读是英美新批评的术语,它来自于20世纪英美新批评文论.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通常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文学阅读与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2.
韦芳 《现代语文》2010,(7):59-60
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是20世纪40年代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提出来的。它是文学批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有时也被称作“充分阅读”(adequate reading),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吸收了新批评派的一些理念和方法,是对文本细读概念的一种借用、活用,  相似文献   

3.
新批评"张力"说的再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力"说是退特提出的一个批评范畴,它后来成为新批评美学中最重要的批评术语.对这一批评范畴的剖析,有助于对新批评(包括整个形式主义文论)的理解.从"张力"的词源学考证着手,具体探究了"张力"由退特的原义向新批评文本层面的拓展,及其在整个文学活动中的延伸.  相似文献   

4.
文本语言分析是对文学文本进行的理论批评。在当今文化分析方兴未艾的理论背景下,反思新批评以来的文本语言分析理论的得失,完成文本分析到文化分析的过渡,理应成为当务之急。新批评的文本分析理论、结构主义的文本分析理论和解构主义的文本分析理论,固然重视了对文本的语言组织特点加以分析,但是对文本语言潜在情感因素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对此提出对文本语言情感因素的挖掘,重视对文本语言潜在情感因素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夏志清以布鲁克斯的新批评与李维斯的"大传统"作为理念渊源和精神内景,采用中外对照与文本细读的方法,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承与流变进行梳理和审视。他在推崇文学本身美学质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对作品道德意识的探讨。并以"感时忧国"精神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特色,这使他的批评也呈现出了富于直觉印象和整体思维的中国式特色。当然我们在肯定这些深刻洞见时,也会清醒地看到他对"意识形态"的过于警惕与对小说人物典型化塑造的轻视,导致了他对某些作家尤其是对鲁迅解读的偏狭。  相似文献   

6.
李琨  王莎 《考试周刊》2011,(5):30-31
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作为二十世纪中期西方主导的文艺批评理论,它倡导和重视细读文本本身,以文本的语言、意象、构成等作为其重点研究对象。新批评派不同于实证主义的文学批评,他们主张把文学和科学加以区分。他们也不同于印象主义的批评,印象主义认为,天下没有,也不可能有、不应该有客观的批评;新批评派与之相反,他们认为文学批评应该具有客观性,应该有规律、有规则。  相似文献   

7.
一、新时期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不力的主要症状及其原因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进行积极思想斗争的重要武器,可是由于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原因,批评与自我批评曾几何时变成了“表扬与自我表扬”。正如邓小平同志10多年前就深刻指出的那样:“现在我们搞批评、自我批评很不容易,自我批评更不容易。……批评的方法要讲究,分寸要适当,不要搞围攻、搞运动。但是不做思想工作,不搞批评、自我批评一定不行。批评的武器不能丢。”(《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345页)  相似文献   

8.
文本深读(deep reading)不同于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文本细读随着"新批评派"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勃兴而为人所知。它通常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文学阅读与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9.
对金圣叹<杜诗解>采用八股时文的章法结构分解杜诗,前人有腰斩之讥,今人对其价值也认识不足.金圣叹的批解在以文本为中心、细致分解文本方面类似干英美新批评的"细读法",但金氏的解读与新批评的细读又有很大不同,明显地体现出一种中国传统"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式的文心追索和读者体验精神,可称之为"中国式的细读".金圣叹的这种细读批评为中国古代诗歌批评注入了理性分析的血液,它以其充满现代智慧、科学分析的方法和传统审美文化精神受到当代研究者的重视,是现代诗学建构和当代文学批评可资借鉴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10.
新批评派提出的旨在对文学文本进行严密分析的解读方法———“细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批评方法。本文对肖开愚的《北站》做了新批评式细读,尝试进一步开拓本文的分析空间,加强读者对作品细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作为创造社理论代表,成仿吾主张文学活动是作家和批评家自我情感的表现,体现出浪漫主义张扬自我的特征,然而其批评文本却又不是纯粹的浪漫主义话语,对作家和批评家所理应具备并加以表现的“自我情感”有着特殊界定,表现出紧贴时代和社会的现实主义倾向。这种徘徊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文学批评话语,反映出在中西文学传统熏陶下的一类现代批评家独特的批评姿态。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家塞利说过:“就像我们渴望获得承认一样,我们也害怕受到谴责。”害怕批评,拒绝接受批评,逃避批评,这是学生对待批评时的常见态度和反应。但批评教育是班主任必需的教育方式之一。回忆我们每个人的学生时代,我们几乎是伴随着批评长大的。虽然我们也曾反感,但是现在我们能够理解当时我们需要从批评中获得对自我行为、能力表现等方面的评判,需要通过批评来纠正自己的言行,改善自我。作为班主任,批评教育是对学生不足的很好警示,是督促学生改善自我,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但作为班主任,我们也要反思我们的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13.
兴盛于20世纪末的文化研究在文本的解读方面借鉴了新批评的文本细读的方法,但又注重发掘文本的文化内涵的批评理论。文化研究将文本的内涵扩大,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向外转的文学研究类型。通过考察新批评和文化研究在文本解读分析,对两者在文本观念和批评策略上的的借鉴和超越的关系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14.
新批评对解构批评家保罗·德·曼的修辞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批评关于文学语言本体地位及其含混性的研究、文本"细读法"的理论和实践,构成德·曼修辞理论不可或缺的理论来源;然而,德·曼否定新批评所主张的文学语言的交流作用,尤其反对"有机整体"的文本观,强调语言修辞性所带来的文学意义的不确定性,主张依据读者阅读过程中文本文字间游戏式的互动来阐释意义,打破了新批评对整体化的追求,形成独特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5.
前现代批评理论乃至新批评理论都认为,文学文本有着确定的意义,文学阅读的目的就是找到这个"原意".在实践中,这种理论把读者带入了阅读的困境,经常让读者深陷文本的迷宫不得其门而出.造成这种困局的原因,不是文本晦涩难解,而是文本阅读的理路误入了歧途.后现代批评理论另辟蹊径,高举"存在本体论"旗帜,突破了旧批评理论画地为牢的困...  相似文献   

16.
布鲁克斯的文本解读方法是"细读法",意象在细读法中至关重要。布鲁克斯在《精致的瓮:诗歌结构研究》中解读诗歌时,首先强调的是意象,布鲁克斯抓住意象与语境及其他修辞的关系,分析意象如何完成主题结构的构建,彰显意象的非凡力量。意象作为重要的结构要素,在语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批评中的隐喻、象征、反讽等修辞术语都与意象密切相关,在彼此联系和配合中共同促进诗歌有机整体的发展。可见,布鲁克斯在使用细读法进行文本分析时,意象是文学批评实践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论话语重建的问题已经研讨很多年,对于中国文论有没有失语、要不要转换,学界意见渐趋一致,但转换的方式则还有诸多争论。从小说评点与新批评当代适用性研究人手,以"苦读"与"细读"两种批评方法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界走向文本、走向文本内部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要建设成为先进的执政党,必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尤其是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建设。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仅是解决各种矛盾的方法,还是新时期解决矛盾、提高党的战斗力的重要方式,更是增强党性的需要。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实质上更多流于形式。因此,我党应坚持实事求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和"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通过开展理论学习、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加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建设。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以来,台湾的学批评可谓众声喧哗。但在多元声音的背后,人们可以发现,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在台湾学批评中产生了深刻而且广泛的影响。某种意义上说,50年代至今的台湾当代论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范式转向,即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新批评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学理论尤其是英美论的主潮,50年代开始在台湾坛登陆,经过颜元叔的推广,新批评在60年代台湾的学院派批评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具》、布鲁克斯的《论诗歌的矛盾语》和韦勒克与华伦的《学理论》等新批评重要献进入台湾学批评场域,结构、肌质、张力、歧义、反讽、矛盾语、细读、本体、本身俱足以及作品内在价值等一系列新批评概念成为学批评的基本工具,也形塑了当代前期台湾的学观念。这种观念认为:学是独立自足的有机体。是一种有机的语言结构。  相似文献   

20.
纽约学派以其坚守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批评事业,形成了一个与美国新批评派并存的批评家集群.他们看重文学与人生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他们从美国文学传统与文学个性的关系以及文学复兴与文化复兴、美国精神的关系入手,对美国现代文学和社会自身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