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杜威"儿童中心论"辩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说到“儿童中心主义”(又称为“儿童中心论”),人们不约而同地认为是片面的、错误的。如果说谁持“儿童中心主义”的立场或观念,这便等于是“贬”谁。我以为这是研究、传播和树立现代儿童教育观念的最大障碍之一。于是,尽管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我觉得依然有必要为“儿童中心主义”说几句话。一、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是什么?1.杜威是在批判旧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也就是说,是在“破旧”中“立新”的。在杜威看来,在传统教育那里,“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教育学”既是师资培训中一门单独的教学科目,又是教育学科群的一个总的名称。虽然也有人把教育学科群泛称为“教育科学”,但总的来说,这在我国尚未成为问题,而在西方长期以来一直作为问题争议不休。 西文“教育学”一词从18世纪开始用以统称各种教育理论,它源于希腊语“儿童(pad)”和引导(a-gogie)”二词,从字义上说是指“教育儿童的艺术或学问”。最初的教育学,如康德的教育理论和赫尔巴特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现儿童的"两面派"行为,尤其是在家园不同的环境下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更高.对于此种现象,教育学、心理学已有了大量的解释,诸如家园教育观念的错位、儿童自我发展的阶段性等.本文尝试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这一有趣现象加以解读,以期能够丰富对发生在儿童身上的这一现象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现儿童的"两面派"行为,尤其是在家园不同的环境下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更高.对于此种现象,教育学、心理学已有了大量的解释,诸如家园教育观念的错位、儿童自我发展的阶段性等.本文尝试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这一有趣现象加以解读,以期能够丰富对发生在儿童身上的这一现象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5.
"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的代名词,“留守儿童”的教育不是一种“帮教”性质上的“扶差”教育,它的基点是预防性的,因此,在正确认识“留守”的前提下,充分挖掘“留守”本身的正面的教育意义,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塑造为一种“特色教育”,通过“留守”本身所蕴藏的教育内容来预防“留守儿童”所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另一条值得尝试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传统教育习惯于从“成人视角”来考虑问题,因而在教育理论、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中都不免刻下成人权威的印记。现象学教育学采用全新的“儿童视角”来看待教育问题,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以儿童发展为取向的智慧教育学思想,关注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和体验,为我们理解教育与生活、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以及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与对话等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这种新的视角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教育学”一词是舶来品.其西文最早源于希腊语”pedagogia”,意为教仆,即负责照顾男童的生活,陪伴其上学读书的奴隶.希腊语中与此对应的词“paidagogike techne”意为教育艺术和关于教育艺术的知识.①由此引申开来,“pedagogy”一词被看成是引导儿童学习的学问,后来被进一步理解为“关于教(teaching)的科学和艺术”,②“关于教的艺术、科学或职业,尤指研究正规教育的原理与方法的学问.”③在教育学的历史发展中,曾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构建教育学的尝试,人们赋予教育学的涵义也有差异.本文试图在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层面上,勾勒出传统教育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提出构建当代教育理论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儿童读经运动会破坏儿童的生活,阻碍儿童的成长。这一运动是与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和现代立场相悖的。遗憾的是,中国的教育学总体上来说不是建立在儿童研究的基础上的,这与中国的儿童研究的贫瘠是相关的。没有对儿童的深入研究和了解,也就难怪中国的教育往往会将蛮力使在教材、双基、记诵、训练、应试等  相似文献   

9.
“双负”问题是汉语圈流行的“反自然的无儿童的教育学”的必然产物。这类教育学重知识、技能的传递,而忽视儿童内在的自然的成长,甚至于为了知识、技能等的传递,而损毁乃至牺牲儿童的世界、儿童的成长、儿童的幸福。这类教育的评价标准高悬于儿童世界之外,于是,儿童愈是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愈加压抑天性、舍弃本真、背离童年,而为所谓学业“优胜”作出种种牺牲。这必然导致教育产生内卷、内耗。这种教育评价方式又与社会阶层的流动结合在一起,迫使学生家长与这类教育合作,争先恐后加入“教育竞争”,从而进一步强化教育脱离儿童世界,亦进一步强化教育对童年的损毁,从而导致社会内卷。破解“双负”问题,就是要发现儿童,打破这种教育学,另建以儿童为中心的、以成长为取向的现代教育学。  相似文献   

10.
教育学教材通常将“教育”界定为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知识、道德、审美、技能等等的传递活动。这是值得商榷的。教育概念的这一偏差导致反自然的无儿童的教育(学)的产生,而“双负”现象等一系列教育综合征正是这种教育(学)的必然产物。现代教育学主张教育应当遵循儿童的天性(即儿童的内在发展所体现的自然趋向、自然目的、自然意志和成长规律等)。从夸美纽斯、卢梭到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杜威和蒙台梭利,“教育的太阳”——儿童——在教育学中冉冉升起。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是与儿童观的发展保持同步的。在一定意义上教育学即儿童学。教育学即儿童学体现着教育学与儿童学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1.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2.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千谒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应用文体,从应用文的实用效果来看,这种文体的真正成熟应在宋代。本文通过三苏的干谒文,兼与唐代干谒文的比较,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三苏干谒文的成功之处,即构思纡徐婉曲,曲折往复;自我展示,恰如其分;言辞得体、不卑不亢。  相似文献   

17.
论“硬新闻”的“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硬新闻”写“软”,成为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非常重要的新闻业务问题。软化硬新闻,要把理论认识和新闻实践统一到党性与群众性相一致上来,找准党的要求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新而巧的新闻主题。硬新闻软化到位的标志,是广大读受看报道。  相似文献   

18.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9.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20.
钟嵘《诗品》中的"滋味"说体现了其诗歌审美理论,在古代诗论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滋味"说吸收了前人"味"论的文艺思想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五言为体、抒情写景的详切充分、追求"自然英旨"、"风力"与"丹采"的具备等方面,它对后世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古代的诗歌创作和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