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是引领社会风气的重要力量,青年道德水平是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尤其重视青年道德教育,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的道德精神,以中国梦塑造青年的道德理想,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革命道德涵养青年的道德素养,以生态道德培育新时代青年的道德规范。研究习近平青年道德教育思想,探索其时代价值,对加强青年道德教育、引导青年建立正确的道德观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哲学道德化是青年黑格尔派调和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唯心主义方法。它反映了由当时德国落后的物质关系培育出来的小市民的怯懦心理。它越是执著,就越会带来德国生存的危机。道德的力量不在它自身的神圣和崇高,它是一定时代伦理精神与现实接触时发出的真正回声。因而,我国道德建设应敢于直面市场经济中现实的物质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3.
道德模范中“大学生群体”的伦理透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道德模范的人格具有崇高的价值。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所造就的"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实践中涌现出来的、符合社会主义道德价值需求的青年典型人物,它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代人们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追求。深刻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大学生道德模范"所蕴含的道德精神,正确认识"大学生道德模范"的社会功能以及在实践中产生的启意,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道德"及相关词汇是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文学批评的关键词,他从多重道德角度批评中国现代小说作家和作品,形成了独特"道德视景"。这种的复杂的"道德视景",并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兼容道德和审美判断的艺术批评。他从审美阅读出发,试图多角度考察人性面临的各种道德困境,寻求宗教人文关怀的精神超越维度,这种批评视角,在其《小说史》中构筑了一座多维复杂的立体金字塔结构:以审美的纯文学批评为底座,以"道德视景"为现实层面的价值标尺,以宗教精神为超越性的精神制高点,其中深厚的人文关怀充斥"金字塔"的各层。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篇大胆直率的文章。作者对当前的青春文学创作提出了尖锐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作者把中国与韩国两国的“80年代后”的文学现象做了比较后,觉得中国的“80后”有些作家文学创作中存在严重的问题,就是近乎道德沦丧。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不是以昂扬的笔调描写当代青年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不是写青年人热情向上的精神,而是写他的虚伪、残酷以及纸醉金迷的人生等等。而同是“80年代后”的韩国作家,他们笔下的青年则充满阳光、积极进取,他们的道德水平、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人敬佩。作者把两国青年作家的作品相比较后,对中国的青年作家提出严厉的批评,认为有的作家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不是提倡文明的道德精神,而是渲染残酷和丑恶的现象,渲染做人的“两面”现象。这种社会现象的两极,反映的是精神世界的两极现象,有些作家不批评这些不良的道德现象,反过来还津津有味地加以宣扬,这是中国“80后”作家的悲哀。由此,作者提出要重视文学作品中的道德问题,真正好的文学作品应当给人以积极向上的道德精神,而不是宣扬丑恶的社会现象。在写法上,作者开头直截了当地把中、韩两国“80年代后”作家作品的不同主题做出比较,用比衬的办法提出问题,然后丝丝入扣,抓住实质——两国作家的不同写作状态所写出来的不同作品,实质上是如何对待社会人生的问题,如何对待社会道德的问题,这就是两国作家的质的区别。作者文笔尖锐,论述有序,对问题的理解较深。虽然对某些问题的提法可能存在偏颇,但作者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对某些社会现象提出严厉的批评还是应该肯定的。  相似文献   

6.
当代青年道德人格的困境、时代要求及其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以现代社会的发展为背景,探讨了当代青年的道德困惑和道德失范现象及原因,提出培育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人格,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精神,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是使青年走出道德冲突与困惑的关键所在,并对如何培育青年的道德人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1920年代文学青年的室内"硬写"表达了以"写作"谋生的一般性创作焦虑;体现了在"五四"落潮后这一特定的时代语境下,随着文学领域的日渐独立化、专业化和狭小化,作家对文学如何实现自我安放、如何介入现实人生的关切和思考;反思了对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这一命题。丁玲1928年至1931年间的作品,描写了一系列青年作家的室内生活及"硬写"的焦虑。重审丁玲笔下作家的"硬写"现象,将有助于我们更具体、微观地把握1920年代的"硬写"赖以产生的时代语境以及作家在"自我"重构中对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这一命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嘉应学院学报》2015,(12):59-62
在1930-1937年这段混乱的社会转型期中,旧有的思想、道德、文化、传统和历史都为左翼作家的杂文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嘲骂素材。从《海燕》《夜莺》等刊物上刊载的杂文可知,"抗争"和"救国"成为左翼文艺界介入现实的直接手段:他们通过杂文创作彰显了自身的爱国情怀、民族立场和抗争立场,也通过激昂的情绪表达点燃了日益颓废迷茫的民众尤其是进步青年的抗日激情和胜利信心。1930年以后的左翼文人已经不再像前人那样把杂文看作文学的"边角余料",他们在政治压力空前的时代里用杂文开辟了另外一条文学道路,从而获得了应有的身份认同、时代光环和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不少作家由于对现实的不满与忧虑,不同程度地在文学中表现出向宗教寻求拯救倾向,作家们借宗教道德理想表现对人生对世界的忧思,力求寻求能联系全人类的一种精神。苏联作家的"宗教情结"在20世纪下半期现代社会中具有新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具有全人类性、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社会转型、知识分子身份分化等造成文学精神的衰变,进而影响到对现实的介入,精英作家对历史发言的气魄大于对现实发言的勇气。新世纪“现实主义”思潮对底层文学、都市文学和知识分子题材文学的干预停留在道德、消费、戏谑的价值立场。新世纪底层文学中部分作品带有康德道德哲学意味,爱情题材作品中出现某些回归爱情本体的迹象,带有宗教精神倾向的作品表现出欲望化时代的独特追求。  相似文献   

11.
理想人格是人类内蕴的求真、向善、崇美本性的集中凝结和充分发掘,是人类冀求通过主体精神力量的修养的扩张,是消除人和对象世界的界限而达到的精神自由境界。当代青年的理想人格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构当代青年道德体系,培育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人格和道德主体精神的关键环节,也是当代青年自我发展诉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这一道德危机的时代,英国的现代作家们继承和发扬了19世纪英国作家们在文学中进行道德探索的传统,在不断变化的新的形势下,运用各种新的伦理哲学进行价值探究,引起了英国现代文学中道德主题的变化与发展。这也表明,道德主题一直是英国作家们进行精神探索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乡土大地历来是中国现当代作家创作不息的源泉,在这些以理性精神观照乡土社会的作家中,笔者选取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和王安忆的《小鲍庄》进行对照解读,以"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乡村书写、"乡土美"的诗画建构、童养媳的不同命运和生命亮色的恒与逝四个方面为切入点,力图从时间维度探寻乡村社会的恒与变,作家关注点的同与异等现实问题,以对具体文本的拆解分析探讨现、当代文学中乡土叙事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道德及道德教育的精神寓所。当代中国古今中西文化共生共存的现实际遇正在使固有的文化精神渐行渐远,道德教育面临种种困境。面对时代的文化问题,道德教育要具有充分的文化自觉意识,通过培养新道德人格来重塑道德精神,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5.
余华的《兄弟》描写了“文革”时代宋凡平与李兰的爱情和改革开放时代宋钢、李光头和林红之间的爱情故事,两个爱情故事都以悲剧结局;这也是时代的悲剧。作家的笔触直指时代社会的变迁本相,折射出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现实对个体命运的忽视与巨大冲击。兄弟爱情悲剧的道德力量,引起人们思考爱情的本质、时代的伦理缺失,呼唤和谐中国的道德回归。  相似文献   

16.
在3G时代,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必将登上舞台、大行其道、引领风骚,对我国青年一代的道德价值观发展带来机遇和变化。青年道德价值观的发展主要是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青年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相互联系辩证发展的过程。手机媒体有助于部分青年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培养丰富的道德情感、锻炼坚强的道德意志、完善合理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7.
一生心系农村和农民的赵树理始终拥有一种强烈的政治使命感。他的创作紧密联系着社会变革和人民命运的充满时代感的现实问题,旗帜鲜明地表明作家的政治评价和道德倾向。赵树理以其自觉而本色的农民立场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农村现实和农民的思想矛盾、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并不时地闪烁出富有时代智慧的艺术思考。赵树理的人格精神、启蒙理想、文学创作实践在今天仍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家的行为是一种艺术创造。作家的道德行为有三个层次:首先,作家应具备一般社会成员所必须具备的行为道德;其次作家要遵循艺术创造的一般规律;再次,作家应以雕塑美好的心灵为己任,他的作品应有益于民族、有益于人民、有益于时代。作家的道德行为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作家的道德行为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生产;作家的精神生产活动是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的;作家自觉的、有意识的精神生产对他人、对社会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南阳作家群的创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他们以"在地"的姿态叙写本土生活经验和本土生命体验,在精神资源、文化视野、作品主题和文学风格等各个层面,都与地域文化紧密关联,从而写出了南阳的"灵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南阳作家普遍以敏锐的意识把握南阳现实所发生的变化,叙述南阳特别是乡土南阳在大转折时代经历的阵痛和新生。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南阳作家的南阳书写还存在"滞后性"等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20.
道德评价是一个复杂课题,存在多重悖论。历史进步与道德进步的悖论;基础性与时代性的悖论;时间性与空间性的悖论;动机与效果的悖论;等等。新时期应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作为化解道德评价悖论的指引,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道德评价的基本要求;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重要的道德评价标准;将道德评价与个体生活世界相链接,使道德评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道德模范"作为青年道德学习的楷模,有效化解青年道德评价的矛盾问题,确定新时期青年道德评价的正确标准和行动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