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渤海油田低效井实施过筛管压裂增产措施投产后大量固体颗粒返吐产出问题,从储层条件、施工特征出发,结合中高渗储层高压挤注破坏模式,分析渤海油田油井过筛管压裂不同充填模式下的固体颗粒产出的3种机制,分析相应工程原因.低效脱砂作业、支撑剂充填带空隙压力降低、涂覆砂固结性能下降、地层胶结差等是固体颗粒产出的主要诱发因素.针对...  相似文献   

2.
产能预测是一种对储层产油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技术,也是测井界的一项技术难题.对于中、高孔渗油藏,油水渗流基本服从达西渗流定律,产能预测相对简单.而对于特低渗透储层而言,渗流机理十分复杂,产能预测难度很大.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东部油层.泥质含量较高,属特低渗透率油藏,致使开发效益较低,产能预测问题更加突出.论文从低孔渗油田致密砂泥岩储层孔渗低、泥质重特征出发,首先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提取与产能密切相关的地质参数,进而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Fisher判别法,将储层分类建立产能判别分析模型,实现产能预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大庆葡萄花油田为例,通过对岩石力学参数的测试,包括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抗拉强度,以及应力敏感性试验,研究了葡萄花油田储层的破裂压力,并进行了地应力计算及破裂压力预测.  相似文献   

4.
在利用岩心水驱实验资料、地质资料和测井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双河油田储层测井解释模型,依据实验资料和测井资料总结出了油层水淹后储层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即油水分布规律,储层混合液电阻率,储层岩性、物性、压力、润湿性、电性及岩电参数(a、b、m、n)的变化规律[1].这些变化规律的获得,为油田下一步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数据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地层压力不断降低,含水率不断升高,油气层保护及油田增产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室内实验,以泡沫体积、半衰期等为指标,优选了具有较好的抗温性和耐盐性的起泡剂,以阻力系数为指标,进行了封堵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泡沫配方为质量分数0.5%的QP-1+质量分数0.1%的XC,此配方有较好的封堵性能;泡沫体系封堵能力与岩心渗透率和岩心舍油饱和度等因素有关;泡沫体系封堵能力随岩心渗透率增加而增加,随岩心含油饱和度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6.
针对现河高压低渗油藏渗透率低、孔隙度小、天然能量弱、储层敏感性强,采用常规射孔方式易造成油层污染和低产等问题,在该油田应用负压射孔技术,并提出了负压射孔-压力(恢复)测试联作工艺,通过现场试验,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在该油田推广应用,明显提高了产量,缩短了试油时间,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河高压低渗油藏渗透率低、孔隙度小、天然能量弱、储层敏感性强,采用常规射孔方式易造成油层污染和低产等问题,在该油田应用负压射孔技术,并提出了负压射孔-压力(恢复)测试联作工艺,通过现场试验,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在该油田推广应用,明显提高了产量,缩短了试油时间,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渤南油田义99井区是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的示范区,主要含油层系为沙三段8、9砂组,为中孔低渗油藏.开发中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注水水质差,水中悬浮物含量、含油量等指标严重超标,表现为水井注水压力高,地层能量得不到补充;二是储层渗透率低,天然能量不足,自然产能低.针对这些问题,对义99低渗透油藏采取了水质精细处理和优化压裂工艺的措施.通过注水水质精细处理技术的研究,使注入水水质达到低渗油藏注入水水质标准.通过对压裂工艺的优化,提高了油井单井产能.现场试验表明这些措施实现了义99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9.
宋洋 《职业技术》2007,(4):155-155
1地层压力的推导1.1弹性开采阶段在油田开发初期,在封闭边界下,根据渗流力学理论,结合当时油藏参数,推导出了油井平均地层压力及水井地层压力计算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储气库裂隙介质分形特点以及储层运行压力变化对储气库稳定性的影响,引入分形维数改进储层裂缝与孔隙系统中的气水相对渗流模型;基于有限元软件COMSOL模拟裂隙储层天然气注采渗流过程,研究含气饱和度、分形维数、裂隙尺寸比对储气库储层运行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介质中分形维数对气水两相相对渗透率的影响相反,储层运行压力与裂隙介质分形维数之间呈负相关关系;采用的计算模型考虑了裂隙储层的分形特点及气水边界条件,计算精度提高了3%。  相似文献   

11.
1地层压力的推导 1.1弹性开采阶段 在油田开发初期,在封闭边界下,根据渗流力学理论,结合当时油藏参数,推导出了油井平均地层压力及水井地层压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低渗透油藏面临综合含水高、地质储量采出程度低、剩余油储量大且分布不均衡等突出矛盾.在低渗透油藏中,油气富集的空间与地下流体穿过的通道是储层裂缝.所以在油田的开发生产过程中对储层裂缝的识别至关重要.同时在油藏的勘探开发中裂缝的辨别也是长久以来油田所面临的难点问题.通过对裂缝识别方法的研究,分析各识别方法的原理与适用范围,综合选用全面准确的方法辨识储层裂缝,从而为油藏的后期勘探开发提供准确方向.  相似文献   

13.
压裂酸化是低渗透油田开发的主导工艺技术,但对于目的层临近水层、低压气层等复杂油层压裂酸化技术难以满足要求。本文针对径向水力喷射技术在现场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对该技术增产效果及适应储层类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为该技术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胡五块目前存在问题是:(1)水驱动用程度低,油田稳产基础薄弱,区块低效开发;(2)主力区块经多年注水开发和多轮次增产措施后开发难度进一步加大,油田产量递减严重,急需研究完善油田挖潜新工艺;(3)新探明储量大幅度减少,新动用的储量品位低,部分区块原油物性差,"双低"井的生产管理难度大,常规挖潜措施投入高、效益差,难以满足开发生产需要。微生物调驱技术是一项有效的层内挖潜技术。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Y油区主要开采层位为长4+5和长8,研究区储集层不同开发层位的储层特征差异性比较大,属于致密储集层的范畴,油田开发难度大、储集层认识匮乏等.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现开展Y油区不同层位的储集层特征方面的探讨,主要从岩石学、孔隙结构、储层物性、敏感性、润湿性、相渗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4+5油层储集层特征参数整体好于长8油层,油田开发遵守先肥后瘦的原则,优先开发长4+5油层,接替层位为长8储集层.  相似文献   

16.
雁木西油田出砂倾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雁木西油田在开发早期油藏评价阶段的测试和试采过程中,发现部分地层有出砂现象,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砂特征更加明显。本文针对雁木西油田出砂机理分析,提出该储层在衰竭式开采过程的正常生产情况下出砂轻微,采用注水开发时,若出现水侵现象,即随着地层含水率的上升,会出现严重出砂,此时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防砂措施,以免地层骨架破裂造成后期防砂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17.
石南低渗透油藏属盐敏、中等偏强水敏、中等偏弱速敏地层,油藏为稀油油藏,原油具有低密度、低黏度和含蜡量高、凝固点高等特性,地层水总矿化度较高,一般为24.818 g/L,水型为 CaCl2型。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油井低液低产、注水井吸水能力下降、压力上升、地层能量不足以及水驱开发效果变差等问题。从地层特征、储层敏感性、注入水水质、悬浮物堵塞、结垢等方面评价分析可能对储层造成损坏的原因及程度。结果表明,石南油田储层的低渗透性、水敏性和盐敏性是储层伤害的内在因素,注水井中悬浮固相颗粒、细菌超标,注入水质不达标则是储层伤害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18.
针对油气田开发学科研究生的在校学习状况和毕业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近年来在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经验,本文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总结分析.在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充分利用油田资源,研究生与油田专家协同工作,以油田生产中遇到的科研难题为研究对象,学校导师和油田专家共同指导,规范过程管理,强化创新机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使研究生毕业后迅速适应油田岗位的需要,为油田开发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定边油田长7致密油储层储量计算精度,需确定有效厚度下限标准.利用岩心化验、岩心压汞、录井、测井及试油试采等多种资料,以储层四性关系研究为基础,通过统计方法、交会图技术明确了定边油田D区长7致密油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电性下限标准.该标准达到了利用测井资料解释储层参数和划分有效厚度的目的,给出油水层识别的电性标准,为油田储量计算提供了可靠依据,进一步对同类致密油储层有效厚度下限划分标准提供方法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姬塬油田长8油藏平均渗透率相对较低,储层弱水敏、弱速敏,注水后水润湿性增加,近井地带结垢导致注水压力升高,欠注问题严重。针对姬塬油田长8油藏储层特征,研发低伤害、无二次沉淀酸液体系和防垢型表面活性剂段塞体系,引入特种疏水降压增注液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形成一套适用于长8油藏的润湿反转降压增注段塞体系,并对其配伍性能、吸附性能、接触角变化等进行室内评价。经分析可知体系稳定,且疏水材料吸附性良好,有利于隔水防膨,注水驱替启动压力和水流阻力降低,从而延长措施有效期。现场应用表明该注入体系满足配注要求,且措施实施后研究区单井注水压力明显降低,累积增注32893m^3,增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