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权利本位语境下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这是实现高校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必须实现人文关怀与法治关怀的有机统一,凸显大学生的主体价值与主体地位.大学生法定权利的实现必须建立实体性的权利保障与程序性的权利救济机制,实现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现代高等教育应确立“人本论”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历史上存在的三种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知识论”价值取向、“工具论”价值取向、“人本论”价值取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识人的实践本性和教育的本性,论述了现代高等教育应该确立以促进入的发展为目的的价值取向,即“人本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学习评价是指根据教育目标,系统收集、分析和利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来判断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评价.对现行影响较大的大学生学习评价工具进行研究,有如下启示: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活动中,由于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持续关注,做为消费者或者受教育者的学生和做为投资者的国家或者社会,越来越积极参与到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活动中;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深入,“以学习者为中心”成为大学生学习评价原则;关注大学生发展,追求大学生学习的“价值增值”;评价结果的积极反馈,是有效促进大学生参与学习评价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具,具有权力性;作为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的方式,具有权利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力性与权利性分别决定了其工具性与目的性价值取向。改革开放前,由于新中国建立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政治权力处于中心地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工具性价值取向。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推行,权力逐渐向权利偏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发生转换,即由工具性向以人为本转变。  相似文献   

5.
走向生本关怀:就业困难背景下审视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遭到外界质疑。实践能力是反映个体主体性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当前国内高校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存在概念认识、培养理念、态度、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借鉴英国“基于行动的能力教育”改革经验,高校应明确生本培养价值取向,理性处理知识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生本取向与外部取向之间的关系,真正“关怀”学生个体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服务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产出,大学生是高等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基于这种消费者身份,源自对高等教育服务消费自由、正义与效率的追求,大学生应该享有知情权、选择权、参与管理权、消费条件权、损害求偿权、公平消费权、维护尊严权、消费教育权、维权结社权等消费权利。这些权利的实现需要进行权利的合法设定,保障客观物质条件,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建立高等教育问责制度,增强消费者自己的权利意识和维权能力。在消费者权利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与学校协商、向学校申诉、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诉、申请行政复议、调解、仲裁、司法审查、舆论监督等途径寻求救济。  相似文献   

7.
现如今,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正朝着“兼顾个人与社会利益”、“多元化与复杂化”、“价值认知和价值行为相分离”的趋向发展.在现实中,自身成长经历、社会环境变化是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要想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既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也要充分发挥社会环境的正面引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定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在个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理解和解释高等教育的贡献与价值对高等教育自身与社会、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公益”“私益”“共益”是当前国际与本土学界用以解释高等教育贡献与价值的核心概念,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价值取向。本文关注中国文化中的“公”“私”之辩,并基于具体的高等教育理念和实践,解释为何被我国高等教育广泛使用的“公益”“私益”等西方理念难以有效捕捉我国话语中“公”“私”概念的内涵,而“共益”概念与我国话语更为接近,可以成为更适合描述我国高等教育贡献与价值的理念。对相关概念在中西话语体系下的概念辨析与本土建构,也是对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要的有效回应。  相似文献   

9.
《滁州学院学报》2016,(1):109-111
对滁州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利益化"和"自我化",原因主要有高等教育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互影响以及来自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提出要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取向;设立就业心理咨询机构,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有效开展"三个课堂"一体模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0.
李玲  蒋玉娜 《凯里学院学报》2007,25(1):86-87,90
采用“当代中国国民价值取向和精神信仰问题的研究课题组”所编制的中国人价值取向问卷(QCVO),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学院学生为个案研究对象考察汉族、苗族、侗族大学生的价值观特点。结果表明,汉族、苗族、侗族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总体趋势相似,在金钱权利、从众认同、公众利益取向上存在差异。根据研究设计的人口统计学变量,进一步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时代,如何看待大众型大学的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也许有助于深化对大众型大学的教育公平使命的认识:第一,着眼于高等教育内部,认为大众型大学能加强高等教育的机会补偿功能,促进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同时,大众型大学还能改善高等教育的过程公平状态。第二,着眼于社会,认为大众型大学在促进完善社会分层、协调“优秀”与“平等”价值取向等多方面肩负着艰巨的公平使命。  相似文献   

12.
网络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利促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职责。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了他们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个性发展等等,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多种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义务本位转向权利本位所带来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滋生、家庭保姆式教育、学校应试教育体制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两课”教育,强化学生对诚信的理性认识;完善制度建设,促使学生自觉恪守诚信;加快立法,优化诚信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对于高等教育的创新与价值取向提出更为明确的目标.高等教育作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阶段,不但要注重教学的实际效果和质量,而且要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引导其树立科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法》在基本价值取向上,一方面,存在着过于偏好社会秩序价值的倾向;另一方面,存在着对个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由权利,特别是受教育者权利与自由的忽视、窄化以及缺乏保障等现象。这些价值偏向导致了在国家的干预权力与高校的自主办学权利、高校的管理权力与大学生自由权利、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力与责任之间等形成一系列现实冲突。对该法价值的重构应从高等教育的公共特性出发,并把它作为调节人的自由和社会的秩序之间正义价值的支点。  相似文献   

16.
杨直  侯宁 《文教资料》2007,(17):26-28
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趋势,必定会造成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更加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高校再对大学生进行“封闭”、“隔离”式教育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根据学生日常管理方式和思想教育要求的变化,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践中,构建起新型的教育管理机制,从传统的工作理念中解放出来,改革以“集中管理”为主的工作方法,构建以“管理与服务”并存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7.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取向,应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特征与“90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找准大学生价值教育的切入点和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8.
成本分担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就逐渐引入并实施了成本分担政策。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从“精英型”向“大众型”的转变,构建大众取向的高校收费政策已经成为现实发展的需要。但当前我国的高校收费政策,还是建立在精英取向之上。以精英取向的高校收费政策来办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是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应积极建构大众取向的高校收费政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等院校成为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心理发展、价值取向、政治态度、道德观念等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面对网络这把双丸剑给大学生带来的困惑、迷惘,为了更确切地了解在校大学生接触和利用网络的现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网络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开创大学生网络教育工作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关于“80后”的提法始于21世纪初,逐渐成为了对1980~1989年出生的一代人的统称;随着大学扩招,“80后”大学生群体也成为其中最主要的组成群体。本课题通过文献回顾和资料检索,力求将关于“80后”大学生群体价值取向的各方社会评价作一较为全面的梳理与归纳;同时,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个案调研等,力图较为客观地展现“80后”自身对于社会评价的回应以及对自我价值取向的认知。本次调研中,“80后”既是被研究者,又是研究者,议题式讨论了人生观、政治态度、代际关系等价值取向相关话题,并尝试论证“80后”区别于其他时期社会群体的群体特征和其转型期成长背景的社会分析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