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那么针对一堂具体的数学课,学生的学习起点究竟在哪里?面对不同学生认知起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究竟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还是以学习经验为切入口呢?如何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呢﹖《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的目标是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我们多次上了《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对教学起点的把握深有感触,现通过本文梳理我们…  相似文献   

2.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起始课。教学这部分内容,要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等分除法);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懂得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等分除法是除法最基本的概念,必须理  相似文献   

3.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一般是分为三步:第一步,感知除法的含义,会正确写、读除法算式;第二步,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第三步,初步领会乘除法间的关系,加深对除法含义的初步理解。在教学设计上,建议作好以下三点。一、凭借概念系统探索新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对运算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把除法的初步认识纳入整数四则运算的概念系统中去发现、去探索,便于学生比较鉴别,更能突出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掌握整数四则有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除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具操作,使学生在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的意义,知道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并学会读、写除法算式和知道除法各部分名称。我市一位教师在引新过程中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以动激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乘法的起始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与加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理解除法的基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知识整体,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出发,引导学生关注数学概念的现实背景,厘清数学概念的本质内涵,构建数学概念的模型。下面是“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片断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三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习除法的开始,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非常重要。教科书运用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不少分东西的经验,引入两种分法,适步揭示除法的两种含义。新教材把两种分法集中编排,教学了第一种分法后,接着就教学第二种分法,并及时地进行对比,这样有利于学生比较完整地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义,有利于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不仅使学生初步认  相似文献   

7.
范林伟 《江西教育》2022,(14):54-57
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通常先以"平均分"引出除法,再辅以"包含除"来帮助学生实现除法的双重意义的完整建构.这样"顺应式"的学习也能使学生理解其意义、感受其异同.那么,教学能否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进行"同化式"的学习,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知呢?下面,笔者以特级教师朱国荣的"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为...  相似文献   

8.
本单元知识的教学重点是:1.除法的计算方法。2.解答用除法计算的应用题。 本单元知识教学的关键是:理解除法的含义和了解乘除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和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 一、“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这部分内容,重在通过学生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并非正式讲除法应用题。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动手分  相似文献   

9.
1、“除法的初步认识”分哪几个阶段进行教学?答:“除法的初步认识”课本安排了两个例题,一个练习。教学可分三个阶段进行,各阶段的教学目的是: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感知除法的含义,学会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二、理解除法含义,懂得除法各部份的名称。三、领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是学生对抽象的除法运算的认识和建立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实施“动”的教学策略,加强操作实践、观察比较、口语表述,以促进学生对除法的认识从动作表征转化为相应的语言表征,并在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形成表象表征的基础上,再次转化为符合表征,使学生初步建立除法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曹祖恩 《云南教育》2001,(19):41-42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教科书试用修订版第四单元表内除法的主要内容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至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数”的除法应用题。本单元既是对“表内乘法一”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深化,又为“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的教学打基础,是本册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一、在“除法初步认识”教学中,要体现大纲修订版降低教学要求的精神1993年之前的大纲及教材通用教材,在“除法初步认识”一节教材中,要求学生理解除法分为等分除、包含除。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及教…  相似文献   

12.
明确教材的地位和任务小学阶段的整数除法知识,是分四个阶段安排的: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三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第五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六册),同时学习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完整的除法概念;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第七册)。从整体上看,“初步认识”是除法教学的起始,是为建立除  相似文献   

13.
“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首次接触不能整除的除法,讲清“余数”概念在这节课至关重要。我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有余数的除法”,教材首先用平均分梨恰好分完和分不完两种情况对比,让学生认识余数,掌握余数的概念及其特点。因此,直观演示分梨  相似文献   

14.
有余数。除法"是小学数。第。删。内乘。和表内除法(二)冲的教学内容。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比表内除法难度大,复杂得多,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一、认真分析教材,领会编写意图本节教材共安排四个例题和相应的练习题。例题的功能和编写意图大致是这样的:例1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以原有知识(能整除的除法,不给出整除定义)为基础,使学生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初步建立“余数”的概念,实现由表内除法向有余数除法的过渡;例2是让学生基本掌握试商方法,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例3…  相似文献   

15.
除法初步认识的教学尹锐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分清两种分法的异同。义务教育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把两种分法集中安排,然后再用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改变了长期以来为了防止学生对这两种分法...  相似文献   

16.
“除法的初步认识”,既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一)”的起点,又是他们学习整数除法的基础。众所周知,除法的含义是通过“两种分法”来体现的,而“每份相等”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学第三册的教材结构与原通用教材相比较,明显的特点是加强了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与智能。下面结合《表内除法<一>》的教学,谈谈我们是如何依据教材特点,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习能力的。 《表内除法<一>》主要包括: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一个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求一个数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理解除法的含义和两种分东西的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们紧紧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法,强化训练,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和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两位数除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算理和算法。2.引导学生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3.使学生知道新知识是由旧知识引申、发展而来的,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因本节课新旧知识联系非常紧密,例9、例10求第一位商和试商的方法与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完全相同,只是商的位数多…  相似文献   

19.
【课例简析】“除法的初步认识”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讲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教学时可先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些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再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清楚平均分的过程,直观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本节课的导学,要重点放在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引导学生感知上。【导学设计】一,谈话引入新课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把一些物品分成多少份的问题。现在我们就采研究关于分东西的学问。二、讲授新课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1)让学生上台演示:把6支铅笔分给两个孩子,看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学生上台演示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各种不同的分法进行概括,让他们明白可概括成两种情况:一种是两个孩子分得的铅笔支数一样,另一种是两个孩子分得的铅笔支数不一样。教师指出: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的结果每份一样的情况。同时告诉学生,分的结果每份“一样多”在数学上称为“同样多”。2.教学例1,让学生体会“平均分”。教师出示例1:把8个方块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分分看。(1)引导学生思考:要分的方块有多少个?要分成几份?分的要求是什么?待学生一一回答完后,再引导他们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一、分析教材 :口算除法”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30到第31页的教学内容。这一教学内容是在第三册教材已经教学过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 ,学生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初步学会了除法竖式的写法(包括有余数除法),在此基础上教学“口算除法”。先教学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再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各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这部分知识学得好 ,不仅在实际中有用 ,而且可以为学习笔算除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教法设计 :为全面准确地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体现创新教育思想。在教学中 ,我运用以下几种教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