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历史上两次工业革命把人类从落后的生产力时代带入先进的科技工业时代。人类中心主义从萌芽到发展经历了多个思想形态,出现了多个流派。它从神学走进科学,走进哲学、认识论和伦理论,形成传统哲学人类中心主义、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其中在传统哲学人类中心主义一派中涌现修正、重构人类中心主义派别。本文将根据人类中心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概述人类中心主义在各时期的特征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体育文化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开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行为的理性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类社会行为理性化程度的提高,把人类引向离蒙昧和野蛮的兽性方式越来越远的境界。人类社会行为理性化每前进一步,都和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3.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本文从环境造就了人类、环境养育了人类、环境威胁着人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四个方面介绍了环境与人的关系方面的知识。旨在激起大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高度重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影响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必须将生态文明嵌入人类发展指数(HDI),以加强其解释力和说服力。基于UNDP2010年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的新方法,构建"生态人类发展指数",可以更为准确地分析地区间的人类发展不平衡。通过对"混合人类发展指数"和"生态人类发展指数"的计算可知,中国区域间人类发展差距明显,且生态文明程度往往和经济发展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的结果则表明,在考虑生态文明维度后,中国省区间人类发展水平的分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应提高人类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经济发展与健康、教育、生态等方面发展的同步性,全方位地提升人类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在各个维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土地开发的环境认知基础和相关行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学将地球作为人类之家来研究。著名华人地理学家段义孚(Tuan Yi-Fu)指出,地理学者要探究人是如何把大自然改造为家的,这种改造又如何反过来左右人的行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各种改造的初衷是为使其更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但人类的行为的结果是否与其预期的目的相吻合并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数百年间,人类对自然无休止的索取,在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财富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本身有意和无意的行为已有使地球环境趋向恶性发展以至于达到不可收拾的可能,人类正在以各种连自己还没能认识得很清楚的…  相似文献   

6.
对永恒生命的模式及意义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生命的延续问题,在当代生命科学和文化人类学中已得到较为切实的解答。人类生命的延续沿着生物遗传和文化遗传两条途径进行。人类的个体有生有死,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的个体不能永生。但是,人类的个体通过生物遗传的方式把自己的生理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又通过教育和学习的方式把文化的信息代代相传。文化遗传是人类特有的,人类永生的意义应该在文化遗传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7.
人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中生存,在不同社会制度下表现出不同的生存方式,具有不同的生存特点。人类生存与社会制度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社会制度保障和制约着人类的生存状况和生存质量;另一方面,人类又在努力改变着限制人类和谐生存的社会制度,积极建立适合人类和谐生存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8.
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近代工业文明,时至今日,人类社会在享受着工业文明带来的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自然界以自身铁的必然性,向人类社会施行了严厉的报复——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失衡和人类社会生存环境恶化。要化解人类对待自然界的粗暴行为所遇到的生态危机,避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出现物质交换断裂的后果,就要通过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唤醒人类内心深层的自我意识,还自然之魅,实现天人合一的人类社会生态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9.
人类是地质历史上生命演化的产物,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对地理环境就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到本世纪20年代,法国的韦达·白兰士、白吕纳等人提出人地关系理论,并注意到人地相互关系中,人类居主导地位。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活动空间的扩大,人类的主导地位就更明显地显露出来。因此,系统综合地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的影响,对于环境改善、人类发展及地球系统的进化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环境问题无疑是20世纪以来人类生存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现实问题。在近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的驱动下,人类开始了长达5个多世纪的"向自然进军"的旅程。与此同时,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也悄然而至。若不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行为实践和价值观念,人类将无以为继,归于消寂。本文从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脉络入手,指出近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是人与自然关系对立的根源,环境危机使得人类必须反思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寻求一条人与自然和谐之路。重构我们的理念需要我们重新定位理性的位置,将理性摆在指导人类行为的适当位置。结合韦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分析,本文指出理性的回归在于平衡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实现工具和价值的二元平衡。  相似文献   

11.
人类需要与体育本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需要是认识体育本质的理论支点,人类需要是体育产生的客观必然,人类需要是体育发展的永恒动力,人类需要正确的认识体育本质。体育本质是人类为适应自然和社会,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自觉地改善自我身心、开发自身潜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2.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交往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和化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对于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因此音乐教育对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类与环境(指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始终处于一种交互作用之中。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但人类活动又强烈地受制于自然法则和人文(社会)法则。从宏观整体的角度简要说明环境对人类的深刻影响,从微观局部的角度,以大气环境为例详细阐述人类对环境破坏的原因、形成的机理、危害的结果和协调解决的方法——可持续的和谐共生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面对人类的先验命运与现代性的困境,德国浪漫主义哲学倡导以诗化实现人类的自我救赎。竞技运动具备浓郁的浪漫主义气质,它既表达出人类对无限性的永恒追逐,又依靠身体使人类重拾自身与世界的诗意联系并散发出特有的灵韵。同时,竞技运动还通过对神话的复兴推动人类精神的"返乡",回归笃信神灵的诗意生活。  相似文献   

15.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与人类文化史一样久远。“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人类的有意识的活动就是人类的文化活动。但是严格地说,人类是到了有自己的意识观念,即对自己的意识有了意识之后,才真正开始了文化的历史”。人类的宗教意识就是这种对自己意识的意识。正如任继愈先生所说:“宗教、迷信、神权是人类历史上不可避免的现象,迄今还没有发现过有哪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16.
北京冬奥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进程中的重要历史节点。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聚焦于北京冬奥会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探讨北京冬奥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理念彰显与实践诠释。研究发现,中国不仅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发起者和倡导者,更是其坚实的实践者和维护者。北京冬奥会对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其通过办奥理念、口号以及吉祥物和奖牌等象征符号充分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理念,用实际行动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核心内涵,生动例证了国际权利、共同利益、包容互鉴、绿色持续的发展理念。未来,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北京冬奥会筹办举办的思想引领与行动指南,努力将北京冬奥会打造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载体与鲜活案例,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擘画北京冬奥会的愿景和遗产,以推动北京冬奥会“精彩、非凡、卓越”的办赛目标的实现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持续深入。  相似文献   

17.
文学中的爱情和政治如同两极,针锋相对地存在,两者之间的角力归根结底是人类自身的悲剧。人类的发展需要前进,而社会的前进就必然要求更高级的政治统治,两者不可或缺,于是人类在两者之间不断摇摆,成了一个悖论。但是客观上,两者之间的斗争也成为人类自我认知和完善的动力,使人类在精神领域上升了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同生态持续发展相协调。地球的特异性使其成为至今发现的唯一有生物体系的高度明的星球。人类今天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经过了亿万年的演变和发展,而人类自身的演变历史也无一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当人类成为地球上占统治地位的物种时,如果只顾自身的发展而不顾自然规律,人类将随来自自然界加倍的报告。  相似文献   

19.
动物与人类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原始人类时期开始,人们就通过生产劳动等社会活动逐渐地认识并了解生活在其周围的动物及其习性。随着对动物认识的逐步加深,人们开始驯养某些种类的动物并利用它们为人类的生产劳动服务。在人类认识并利用动物的过程中,动物也开始逐渐地溶入人类的文化生活并成为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不同的民族对动物的认识和利用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即使是相同的动物在不同的文化中也可能有不同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全球环境问题及给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带来的危害,揭示了人类为应对环境问题的挑战.从多角度反思人类的行为,在文化、经济、技术、法律等多个层面作出了选择,这些思考与选择已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将有助于人类通过共同努力,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家园——地球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