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王崧舟老师认为:“语文课程立德树人通过以文化人来实现文化自信。”以文化人,如何在教学中予以运用?本文以《凉州词》(四上第七单元《古诗三首》第二首)教学为例,阐释如何让学生由具体的文字理解到诗歌的意象感悟,再到人物情怀的体会,由此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共推荐古诗文135篇(段)。其中1~6年级75篇,都是诗歌,且都是古代诗歌;7~9年级61篇,其中诗歌40篇,皆为古代诗歌。虽然大部分要求学生背诵古代诗歌并未安排为教学课文,古代诗歌分量却可从中看出。《2011年版课标》多处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古代诗歌分教学中如何挖掘“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真意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古典诗歌重“意”尚“神”的特点。对陶冶情情。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美的心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与积累。小学语文如何进行诗歌教学?杨斌老师执教的古诗《游园不值》,可供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4.
古典诗词是祖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它以凝练的语言、幽远的意境被人吟唱流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独占一隅,不可忽视。《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古诗教学的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很显然,让学生学习、诵读古诗,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讲到:小学的古诗教学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教育教学的方向是让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在古诗教学中,为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各种形式的文化体裁。古诗作为中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诗歌内涵。古有《诗经》,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可见古人对古诗秉持一种崇敬的态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依旧占据重要地位,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效性,即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诗歌中的景与情,从而培养对古诗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和诗歌感悟能力,是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钟丽 《海南教育》2008,(6):77-77
教师怎样才能教好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精美的诗歌呢?下面结合小学语文十二册《古诗三首》谈淡诗歌教学。 一、诗歌教学理念的设计 第十二册《古诗三首》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课古诗,教学时要以新课标有关学生学习古诗的评价要求和阅读能力的评价要求为依据,以评促学,评中导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教师怎样才能教好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精美的诗歌呢?下面结合小学语文十二册《古诗三首》谈淡诗歌教学。 一、诗歌教学理念的设计 第十二册《古诗三首》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课古诗,教学时要以新课标有关学生学习古诗的评价要求和阅读能力的评价要求为依据,以评促学,评中导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语教材中,古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语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学习古诗重在“诵读”、“积累”,但并不是囫囵吞枣,也要适当理解。古诗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优秀化积淀,有些诗歌在流传过程中产生异解和误解.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本以人教版小学课本为主,对相关问题作一点辨识,供老师们教学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能阅读古诗,大体把握诗意,感受诗歌语言的美,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古诗教学就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小学生不仅对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感到遥远陌生,而且对深奥抽象的诗意和单调枯燥的讲解感到乏味。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的优势,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最终达到培养他们的高尚审美情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看完贵刊赖配根先生的《优雅些,再优雅些(》载今年第8期,下简称《优雅》),有些疑问想提出来。疑问之一:小学第二学段的古诗,要让学生“拥抱精致的情感”?赖先生在《优雅》中主张“语文课要包蕴精致的情感和丰盈的想象”,教古诗,要像窦桂梅老师那样“带领学生与诗歌文字背后绚丽的‘情感世界’相遇”,让学生“拥抱精致的情感”。就《游园不值》而言,要让学生体会“对万物的热爱、对丰富的生命经历的渴望、对人生的超越性体悟”。教学《游园不值》,提出这样的要求合适吗?这是安排在第二学段的一首古诗啊。一首古诗也好,一篇童话也罢,无非是“…  相似文献   

12.
古代诗歌鉴赏题是高考的必考题,这类题区分度大,不容易得分,因此受到高三教师的重视。但在实际复习中,学生普遍感到答案变化多端,让人捉摸不透,复习没有信心,复习完感觉没有收获,到高考时还是“跟着感觉走”,往往得分不高,以安徽卷第8题为例,近三年全省考生平均分始终保持在1.8左右(满分4分)。古诗鉴赏题难道只能听天由命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相应的复习对策?本文试以古诗鉴赏题中常考的语言鉴赏题的指导为例,谈谈古诗鉴赏复习的有效性。一、分析“答案是什么”,找出复习教学的出路 近年来,古诗鉴赏题常受人诟病,设问方式不断涌现出“新花样”,答案也常给人“随心所欲”之感。但对常考题的题目和答案作分析,明确其考核目标,还是能够寻找到古诗鉴赏复习教学的出路的。1.设题方式及答案的不稳定性 对考生诗歌语言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的考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赏析字词表达效果,二是赏析诗句表达效果,即“炼字”和“炼句”。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古诗两首》或《古诗三首》这类课文。“古诗”是个含义非常广泛的词语。广义的“古诗”,泛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所有诗歌作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绝大部分是律诗和绝句,但古诗不等于律诗、绝句。通常所说的“古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是唐代近体诗产生以前除楚辞以外的各种诗歌的统称。包括汉魏六朝各种形式的诗歌,如汉魏乐府、南北朝民歌、六朝文人诗、杂体诗。古体诗的特点是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用韵较宽,句数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形式。唐朝以后的人仿照古诗的形式所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一般称为“古风”。  相似文献   

14.
2022年4月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积极贯彻“坚定文化自信”,凸显核心素养的育人观,强调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必背古诗文达到135篇(段),古诗文学习成为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其中1~6年级必背75篇,都是诗歌。古诗的学习和积累,是小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基础知识积累的要求,关乎人文素养的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小学古诗教学的情况并不乐观,大多沿用老旧的教学方法,反复读,背翻译,体会浅,没有完全达到让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自古读书皆吟诵”。吟诵是中华文化古老而优良的传统。华峰先生的“华调”吟诵,徐健顺老师的“矿泉水调”吟诵,将“吟诵”带到老师们面前。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将吟诵带进课堂,改善了古诗教学,并试着运用吟诵探索古诗教学。期待吟诵之花,在更多老师的古诗课堂上绽放光彩。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教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方法单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淡薄。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古诗不再头疼,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诗歌之美、体会到学习诗歌之趣呢?  相似文献   

16.
<正>“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去看世界。”跟随这一导语,现代诗歌缓缓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诗歌世界。说起古诗,学生早已不陌生了,甚至在他们上小学之前,诸如“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此类简单的诗句就能背上两句。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接触到现代诗歌。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再者,现代诗形式自由,  相似文献   

1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阅读诗歌,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创作的年代距离他们较为遥远,他们很难体会古人含蓄内敛的思想。要让学生体会古诗精练灵动的特点,教师还要重点指导学生品悟古诗语言之美;古为今用,联系生活体会诗歌中的情感;采用电教等现代化技术促使学生更直观地体味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18.
古代诗歌鉴赏题是一种主观性特别强的题型,从第一次出现(2002年)到今天,就充满了关注和争议.究其原因一是诗歌语言的文言形式让学生有阅读的障碍,二是诗歌的“诗无达诂”特征让所鉴赏内容充满开放性.近两年江苏卷(总分10分)得分仅为3.3分(2012年)和2.5分(2013年),得分之痛,可见一斑.而其表达技巧这一考点更是难点中的难点.在近年高考中,古诗鉴赏技巧题有“三多”特征——赋分多(4分左右),命题多(10个以上),失分多(得分率仅有百分之二十左右).下面我们就以江苏南通三模考题为例来探寻古诗表达技巧类题型的解题技法.  相似文献   

19.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人诗的集大成之作,大抵为建安时期的作品。对丁《古诗十九首》中是否有汉代辞赋家枚乘的作品,历来学虽然多持怀疑的态度,但“《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人之手”已经被广泛接受。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说诗啐语》)由于这些诗歌的作姓名都已佚失,“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的生平和相关资料,客观上使研究对诗歌的不同解读集中到了对诗歌修辞下段运用的不同理解上来。“诗无达诂”,但这并不与为诗歌寻求更为合宜的解读相抵牾。以《涉江采芙蓉》为例,通过对各家分歧的梳理,笔认为,对于该诗的解读应该能够从修辞学的角度进行中肯的切入。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辑录的古诗,都是我国历代著名诗人的优秀作品。教学时,必须摒弃那种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创新意识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并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使学生逐步达到“不需教”的境界。本文以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中的《古诗三首》,第十二册教材中的《古诗两首》为例,谈一谈小学语文六年制高年级古诗教学的建议。一、重视预习,初步感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用于学习上亦如此。古诗写于久远的历史时期,存在了许多难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