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路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相似文献   

2.
课文摘要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全文中心论点)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一分论点)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假设敌论)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二分论点)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  相似文献   

3.
苏洵字明允,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六国论》是他的著名论文。《六国论》原名《六国》,选自《嘉佑集·权书》。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头就点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作者将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一个“赂”字。作者认为,韩、魏、楚的“破灭”的直接原因就在于“赂”,因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齐、赵、燕虽不曾“赂”,但它们的“破灭”也和“赂”有关,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战  相似文献   

4.
本篇用先提论点而后反复论证的方法,抓住“弊在赂秦”,层层深入,步步阐明,笔力雄健,层出不穷。最后一段,借古讽今,更发人深省。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先否定,后肯定,点出“赂”字作本文论述的中心。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  相似文献   

5.
李小农 《学语文》2002,(1):17-18
《六国论》是传统史论名篇,思路严密,语势畅达,文笔老到,有“纵横家之风”,其首段逻辑关系及全文论证结构似早有确论,可细究起来,问题怕不是这么简单。 教参认为(新版教学用书仍沿用此说),首句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从两个方面阐释论点(因此这两方面即为分论点):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又由于全文的  相似文献   

6.
<正>《六国论》为苏洵名篇,也一直是高中教材入选篇章,其文被认为论证谨严,脉络清楚,甚至有一线教师将《六国论》议论结构当成写作范式讲授给学生,将之奉为议论文写作圭臬。《六国论》议论结构果真如此完美吗?细究起来,并不然也。概而言之,似有三点值得商榷之处:一、有果无因,结论突兀文章议论结构是采用分论点形式,先总说,后分说,然后分别对分论点加以论证。《六国论》总论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分论点其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其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表面看来,的确是紧紧围绕着"赂  相似文献   

7.
报国心切的苏洵,出于赤子之心,精心构思而作《六国论》,以规劝北宋王朝,使之猛醒,结束妥协辱国行为。全文如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  相似文献   

8.
<正>论,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文体,有史论和政论两类,大多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事件。宋代文学家苏洵的《六国论》总结了六国灭亡的教训,借古喻今,成为“论”这种文体的杰出代表。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经典选读】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相似文献   

9.
《六国论》的写作目的,在于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提醒北宋统治者要从中汲取教训,不能对契丹、西夏一味以贿赂来求得苟安,否则必将自食恶果。所以,清代朱晴川认为《六国论》是“借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可谓深谋先见之智”,是很有道理的。对于这篇文章的结构,不少人都是以所谓论点、论证、结论的模式去分析,实际上是错误的。一般分析文章及参考资料都认为:先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阐发论点(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赂秦力亏,破灭之道),最后得出结论(无使为积威所劫),并引出告诫(从六国故事,在六国之下)。看起来似乎不无道理,细细推敲  相似文献   

10.
田兆山 《学语文》2005,(1):7-27
苏洵的《六国论》是以说理缜密见长的千古雄文,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又以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加以充实,有如高山坠石,力逾千均。其后对第一个分论点的论述纵横捭阖,充分显示了老苏策论天下无双的功夫。然而在说理的过程中却百密一疏,  相似文献   

11.
《六国论》是北宋著名政论家苏洵掇史实、谈盛衰、论治道的文章。许多参考书都指出了它的借古论今的用意,说明这篇政论文是根据战国时期六国破灭、秦兼天下的史实,抓出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个关键问题,有理有据地展开论述,由此讽谏北宋朝廷应当从中吸取教训,改“赂”为“战”,避免重蹈六国的复辙。这当然是本文的主旨所在,教学的要点所在。但是,苏洵在立论上以抗秦为是,这与秦兼并六国的历史进步意义是否相背?  相似文献   

12.
何传跃  蔡静 《语文知识》2006,(11):15-17
1.岸、暗、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2.弊、蔽、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相似文献   

13.
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弱肉强食,强秦灭六国,本来就是理所当然之事。但秦封侯建国不如四国早。当时楚大齐富晋最强,匈奴时犯。但穆公发愤图强,广纳天下人才,终于成为春秋时期的第四位霸主。随后再蚕食六国,如此过了百年,直到赵政鲸吞燕赵,一统中原,再北逐匈奴七百里,才定疆称皇。倘若秦不强盛,六国又何必因赂秦而亡?所以六国被灭的根本原因是缺少人才。  相似文献   

14.
《中文自修》2005,(1):47-49
课文摘要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全文中心论点)  相似文献   

15.
苏洵的《六国论》,是论古讽今的著名史论。现就教学的主要内容,以问答形式分述之。问一:第一段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其依据是什么?这种写法有何好处?答:第一段提出了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全部内容是用否定、肯定相对照的判断句  相似文献   

16.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精湛史论,在遣词造句方面也千锤百炼,力求贴切。譬如赢秦攻势凌厉,殄灭六国,作者就分别情况,运用了“破灭”、“迁灭”、“革灭”等不同词语,我们如果不加判别,一概而论,自然无法体味到作者的苦心经营了。让我们先列出例句,再研讨注解吧——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开赂秦。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已,诚不得已。对于“破灭”,诸家选本大多未注。对于“迁灭”、“革灭”,不少选本——例如江苏人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文坛著名的“苏门三父子”之一的苏洵,写下了著名的《六国论》一文。该文通过具体的史实,形象地证明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观点,批评了北宋统治者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作者严密的论证令人信服,而渗透于字里行间的强烈的感情尤让人感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赂秦者的悲悯与愤恨之情作者在论证全文的总论点时,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其中之一即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在此观点之下,作者对赂秦的国家如韩、魏、楚三国,先从理论上进行对比,说明赂秦之损失大于战败之损失,进而动之以情,展…  相似文献   

18.
关于"历史"这个概念,胡适有一个非常精当的描绘,他说"历史"就是一个小姑娘,任人打扮。鲁迅也说过,中国所谓的正史,只不过是"中国帝王的族谱"……与此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仁智各现。然而,历史上的一个现象却常常引发人们的思考,战国时期,群雄争霸,为什么最后统一六国的不是楚、齐,偏偏是当时为中原诸侯所不齿的秦国?一千多年前,苏轼之父苏洵曾在他的奏折中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换  相似文献   

19.
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  相似文献   

20.
我教被动句     
一说到被动句的教学,常见的方法是,向学生摆出古汉语中的被动格:“被”“为”“见”“受”“于(乎)”“见……于……”“为……所…”等。但如: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2、屋子已经打扫干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