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少年儿童业余体校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竞技体育人材开发的基地。研究少年儿童业余体校的管理,加强管理力量,提高管理水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多种科学向竞技体育渗透,使训练场地,设施器材等不断更新,使人材选拔更为科学,初级训练更加优化合理,随之而来的少年儿童业余体校依靠传统的经验和行政手段的管理受到冲击,而使现代化科学理论和科学管理在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得以应用并逐步向科学化转化。  相似文献   

2.
基层业余体校招生难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我国竞技体育取得的伟大成绩,总结其中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由县、市、省三级训练网构成的"举国体制"的保证。市县基层业余体校处于三级训练网中的基础环节,是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来,基层业余体校受招生难问题的困扰日益严重,如何破解基层业余体校招生难的问题,笔者对此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3.
业余体育训练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竞技体育的基础环节,又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手段。我国业余训练的体制是“一条龙”的训练体系,它由初级训练、中级训练和高级训练组成,县级业余体校属于初级训练,是“一条龙”训练体系的基础。目前,广西业余训练面临重大挑战,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有些县的体委被撤消或者合并,体委下属的县级业余体校困难重重,县级业余体校如何发展,这是摆在广西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问题。笔者从广西现有县级业余体校内部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其他省市的经验,对县级业余体校的出路进行…  相似文献   

4.
业余体校情况管见宋时发业余训练工作是培养后备体育人才的工作,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竞技体育的基础。实践证明,根据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况,要使业余训练走向深入,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看待队员的选材、训练与学习的关系。下面将业余训练中队员的训练与学习做...  相似文献   

5.
许冬明  王天聪  叶明  杨继星 《精武》2012,(31):73-73,75
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培养依靠业余体校——地方队——国家队的三级训练网模式进行,其中业余体育训练作为竞技体育培养体系的基础环节,在当今这种三级训练网培养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安徽省业余体校的发展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以安徽省市级业余体校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面谈访问等研究方法和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旨在为促进安徽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竞技体育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频频在国际大赛上取得优异的竞赛成绩,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提升国民的自豪感,优异成绩的取得源于我国“金字塔”型竞技体育三级训练人才培养体系。据国家体育总局的统计资料显示,在悉尼和雅典奥运会上获得奖牌的运动员几乎全部是体校培养输送的。基层业余体育学校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基础,其训练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最高水平的结果。由于基层业余体校的训练为打基础阶段,因此身体素质的训练在基层业余训练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体教结合"的本意就是把文化教育和学校体育、业余训练结合起来,构建起以体育部门为主体,以体育重点校及各级业体校为依托,以增强青少年体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将文化教育和业余训练相结合的模式。20多年来,我国各地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过程中积极推行体教结合模式,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文体并举的人才,为体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业余体校,只是世界上少数国家具有的一种训练体制。我国业余体校的性质既是优秀运动队预备役人才的摇篮,又是完成各类比赛任务现役运动员的营垒,肩负双担。其性质和任务决定其训练必须有利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以及其他非业余竞技体育的训练。业余体校的训练,有它独具的特点和规律,这是任何其他特点和规  相似文献   

9.
业余体校纳入教育系统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是巩固和发展我国竞技体育的基础和关键。作为“三级训练体制”的基础──业余体校,曾为我国优秀运动队输送了大量后备人才,为提高我国体育运动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业余体校的发展步履艰难。从组织理论出发,对业余体校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组织与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业余体校进行改革的初步看法,供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业余体校发展历程及现状的研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我国业余体校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肯定了业余体校作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地所做出的历史贡献,发现了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在可持续性发展上的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以期对我国业余体校今后的发展出谋划策,以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少体校的困境和出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我国少体校的发展历程少体校的前身是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1999年2月4日国家体育局、国家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取代了1979年原国家体委、教育部发布的《少年儿童业余学校章程》,“少体校”的称呼也随之取代了“业余体校”。我国的青少年业余体校是在1955年学习原苏联的办校经验,以学校为基地,以业余训练为主要形式建立起来的,是我国三级训练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国家、学校重视,家长支持,学生参加训练积极性高,业余体校在中国遍地开花。从我国的竞技体育实践过程来看,青少年业余体校…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来,随着整个教育与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我国中小学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与业余体校已经成为我国学生课余运动训练的基本组织形式。培养我国竞技后备人才的支柱和摇篮。 毋庸讳言,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与业余体校在训练指导思想、组织  相似文献   

13.
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是巩固和发展我国竞技体育的基础和关键。作为“三级训练体制”的基础——业余体校,为我国优秀运动队输送了大量后备人才,为提高我国体育运动水平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业余体校的发展步履日艰难。本文意从组织理  相似文献   

14.
县市级体校目标管理初探苏裕生1目标管理的依据和意义“业余体校是竞技体育的基石和培养未来世界冠军的摇篮。”此话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业余体校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随着业余体校的不断发展和业余训练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在幅员辽阔的县市体育工作中...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好转和国家体育事业的蓬勃向前发展,各级业余体校、特别是城区业余体校在全国整个训练体系中的作用和位置越来越重要。成都市城区业余体校也和全国城区业余体校一样。在改革、开放、搞活的大好形势下,为成都市、四川省,以及在全国高层次运动项目输送了不少的体育新苗。在整个成  相似文献   

16.
县级业余体校办学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黄叶斌县(市)级业余体校是培养、选拔和输送优秀体育苗子的基层单位,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介乎体育与教育两个方面的独特产物,本身就具有与其它学校不同的办学体制、训练机制和选材方式。一、训练体制的历...  相似文献   

17.
徐建华 《游泳》2007,(6):47-49
我国目前的运动员培养机制是从50年代形成的"举国体制"。在"举国体制"下我国游泳训练的主要形式主要包括专业训练体系和业余训练体系。专业训练体系包括国家集训队、省级(解放军、各行业)优秀运动队两个方面。业余训练体系包括我国三级训练网中的中级和初级两种训练形式。中级训练形式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运动学校、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和各类青少年业余体校等,他们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二线队伍,主要任务是培养和输送优秀运动员后备力量同  相似文献   

18.
<正>1后备人才教育培养机制的改革必要性"举国体制"一直是我国竞技体育工作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他曾经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形成独立运作、教体分离、自成体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集中"业余体校模式,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竞技体育朝着社会多元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  相似文献   

19.
张冰  刘璐  刘大江 《辽宁体育科技》2007,29(3):90-90,93
随着竞技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青少年业余训练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已经成为竞技体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辽宁省青少年业余体校教练员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以期对辽宁省青少年业余训练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保定市少年儿童业余训练工作,在改革大潮中不断得到了创新和发展。现已开始实施了“体育幼儿园——少年儿童体校普通班(含中、小学专项训练班卜少年儿童体校重点班——中专指标运动班——大专指标高水平优秀运动队”的集竞技训练、文化教学、科研教育为一体的“宝塔”式的“人才培训体系”,促进了竞技体育人才培训质量和运动水平的提高。增强了业余训练持续发展的实力。我们的思路和做法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