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等效思维方法 [例6]在物理实验中常用到等效替代法.例如将一个7Ω的电阻替代某支路中2Ω和5Ω串联的电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支路中电流不变.说明一个7Ω的电阻与阻值为2Ω和5Ω串联的电阻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等效的,所以可用7Ω的电阻替代2Ω和5Ω串联的电阻.  相似文献   

2.
一方法引导、点化创新例1在物理实验中常用到等效替代法.例如将一个7Ω的电阻替换某支路中2Ω和5Ω串联的电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支路中电流不变,说明一个7Ω的电阻与阻值为2Ω和5Ω串联的电阻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等效的,所以可用7Ω的电阻替代2Ω和5Ω串  相似文献   

3.
题如图所示,电阻R1=4Ω、R2=8Ω、R4=4Ω, 如果R2两端的电压为U2,通过R2的电流为I2, 电阻R3两端的电压为U3,通过R3的电流为I3, 并且,求R3的值。分析这是一道很特别的电学习题,电路有两条支路,每条支路由两个电阻串联而成。在由R1和  相似文献   

4.
正在用如图1所示的电路探究电流跟电阻关系的实验中,电源电压恒定不变.将定值电阻R1由5Ω更换为10Ω并闭合开关,电压表的示数将,下一步的操作应将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向移动.解析(1)要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必须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当电路中的电阻R1由5Ω换成10Ω时,闭合开关,电路总电阻变大,电流变小(电流表示数减小),由U2=IR2可知,滑动变阻器R2两端电压减小,由于电源电压U  相似文献   

5.
例1如图1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电阻R=6Ω,开关S闭合后,电流表示数为2A。求:(1)电源电压;(2)电阻R消耗的功率;(3)在原电路中电阻R两端并联一个电阻R1,为使电阻R1消耗的功率为6W,求电阻R1的阻值;(4)在原电路中串联一个电阻R2,为使电阻R2消耗的功率也为6W,求电阻R2的阻值。答案(1)电源电压U=IR=2A×6Ω=12V。(2)电阻R消耗的功率P=IU=2A×12V=24W。(3)电阻R1与R并联,电阻R1消耗的功率P1=U2/R1,6=122/R1。解得:R1=24Ω。(4)电阻R2与R串联,电路中的电流I2=U/(R R2)=12/(6 R2)。电阻R2消耗的功率P2=I22R2,6=I22R2。解得:R2…  相似文献   

6.
推论一: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条支路的电阻都小.由并联电路电阻公式1/R=1/R1+1/R2可得因为,所以应用:例1 以下四组并联电阻中,总电阻最小的一组是[ ].A.两个10Ω的电阻并联; B.一个5Ω和一个15Ω的电阻并联;c.一个12Ω和一个8Ω的电阻并联;D.一个20Ω和一个1Ω的电阻并联.  相似文献   

7.
三.电学作图题电学作图题主要涉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应用、电表的使用、滑动变阻器的应用等等.相关知识:串联电路中各点电流相等,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用电器的电阻之和,串联电路各用电器的工作状态相互影响;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并联电路总电压与各支路电压相等,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的倒数和,并联电路各用电器的工作状  相似文献   

8.
题目电阻R1为3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3A;电阻R2为6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2A,问:(1)若将它们串联在电源的两极上,则电源电压不能超过多少伏?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R1、R2两电阻串联的总电阻(等效电阻)R与R1、R2关系时,课本中的实验方法是:如图所示用伏安法测两只阻值已知的电阻R1、R2串联后的电流和总电压,用公式R=U/I求出R的值,然后看R1+R2是否等于R,若R=R1+R2,则说明:R是R1和R2的总电阻(等效电阻),从而得出结论:串联电路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即R=R1+R2.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当电路中含有与理想电压源支路并联的电阻 (电流源或二者的串联 )及含有与理想电流源串联的电阻 (电压源或二者的串联 )时 ,节点电压方程和回路电流方程的简便列法 .  相似文献   

11.
电路中的电流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都可以归结为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分析电路中电流的变化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分析出电路中电流随电阻的变化而变化的函数关系,就可以直接得出结论.一、二次函数法例1.在图1中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E=4.8V,内阻r=2Ω,滑动变阻器的总电阻R=10Ω,R0=5Ω,电流表的电阻忽略不计,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从a端滑到b端的过程中,电流表的读数将如何变化?解析:设滑动变阻器滑动触头到a端的电阻为R1,到b端的电阻为R2,则有R1+R2=R.由电路图可得:R2与R0先并联然后再与R1串联,所以外电路的总电阻为:R总=R1+…  相似文献   

12.
在电路中,一般情况下电源的电压是不变的,导体的电阻也是不变的.同学们在解答相关电路问题时如能抓住这一隐含条件,就比较容易得解.1.抓住“电源电压不变”例1如图1所示,已知R1、R2、R3组成的并联电路,干路上的电流是R1中电流的5倍,R2中的电流是R1中的32,R3的阻值为24Ω.求R1、R2的阻值.分析:根据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且都等于电源电压U这一隐含条件,找出有关等量关系,从而可求得R1、R2的值.解:因R1、R2、R3并联,故三支路两端电压相等,都等于电源电压U,即U1=U2=U3=U.又已知I=5I1,I2=23I1,故I3=I-I1-I2=25I1.图1再由欧姆…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求解含受控源二端线性网络输入电阻的新方法,根据受控源支路与控制支路串联,并联,混联三种连接关系,介绍含受控源二端网络输入电阻的等效电阻求解法,即先将受控源用于个等效电阻替代。再根据等效的条件求出该等效电阻,最后求出该二端网络的输入电阻,并举例说明该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1导学案下面是某教师教学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导学案。活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1)实验器材:。(2)方法:保持不变,改变,测出相应的电流。(3)如何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4)在图1中画出电路图,并连接实物图。图1电路图和实物图(5)实验步骤:①按电路图连接实物图。②先将某一电阻(R1=5Ω)接入电路中,闭合开关,移动滑片,当电压表的示数为某个值(U1=3V),读出对应的电流表示数为I1。③换用另一个电阻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R1、R2 两电阻串联的总电阻(等效电阻 )R与R1、R2 关系时 ,课本中的实验方法是 :如图所示用伏安法测两只阻图 1值已知的电阻R1、R2 串联后的电流和总电压 ,用公式R =U/I求出R的值 ,然后看R1+R2 是否等于R ,若R =R1+R2 ,则说明 :R是R1和R2 的总电阻 (等效电阻 ) ,从而得出结论 :串联电路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即R =R1+R2 。这个实验从理论上是正确的 ,但是由于电压表和电流表都存在内阻 ,通过实验测得电流和电压的数据 ,用R =U/I计算出R的值不会恰好等于R1+R2 ,为了使学生接受R =R1+R2 实验的事…  相似文献   

16.
在用如图1所示的电路探究电流跟电阻关系的实验中,电源电压恒定不变.将定值电阻R1由5Ω更换为10Ω并闭合开关,电压表的示数将——,下一步的操作应将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向——移动.  相似文献   

17.
计算一个电路的电阻,通常从电路的欧姆定律出发,对电阻串联构成的电路,电流为I,则IR=IR1+IR2+…;对电阻并联构成的电路,两端电压为U,则U/R=U/R1+U/R2+…,于是得到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为各个串联电阻之和,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为各个并联电阻的调和平均.实际电路中,电阻的连接是千变万化的,这需要我们运用各种技法,  相似文献   

18.
1.导体两端加一个电压为6伏且稳定不变的电源,通过导体的电流是0.2安,那么导体的电阻是_欧.如果加在导体两端的电源是由两个6优稳定不变的电源串联起来的,那么导体两端的电压是_伏,导作的电阻是_欧.2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R1和R2是两个电阻,AB两端电压U=6伏,且保持不变,如果R2两端的电压U2=2伏,R1=4欧,那么通过R1的电流是_安.3.电阻R=15欧,要使加在R两端电压是总电压的1/4,应给R串联一个_欧的电阻;要使运过R的电流是总电流的1/4,应给R并联一个_欧的电阻.4.如图2所示,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在开关K断开和团合…  相似文献   

19.
在电路中将某一元件或支路去掉,余下电路用等效电源E_0和等效电阻R_0串联的电路代替.E_0等于余下电路的开路电压,R_0=(E_0/I_0),其中I_0为断开处被短路时,短路导线上的电流.该方法只有当E_0≠0时适用.例1如图1所示电路,求R_3上的电流I_3.  相似文献   

20.
初学者进入电阻串联和并联计算时,容易乱代公式,思路不清,解题有些困难。为了让同学们顺利掌握,下面介绍一种利用表格分析求解。两只电阻R1、R2串联或并联,如图1和图2所示,把电流I、电压U、电阻R很容易在图形中表示出来,其中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都用I表示电流,而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都用U表示电压。把图1、图2中物理量对应放入表格中,相同物理量放在上面,串联为表1,并联为表2。电流I电压U1U2U电阻R1R2R表1电压U电流I1I2I电阻R1R2R表2表格中横向用加减法,纵向用欧姆定律求解。(说明,并联电路中电阻1R=R11+R12)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