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肖骏  谢晓红  王淑华 《编辑学报》2017,29(4):365-367
定量测试内容篡改和字序变更对学术不端检测系统(AMLC)查重的影响,发现字序更改和有无“触媒”都能极大地影响AMLC的检测结果.认为期刊编辑部应加强出版队伍建设,发挥编辑主观能动性和主人翁意识,合理使用AMLC及其检测结果,以达到深度防范学术不端,提高期刊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应用AMLC对动物医学论文的查重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芳 《编辑学报》2011,23(5):416-417
使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对《动物医学进展》2010年来稿进行全面查重。统计学术不端论文的类型、不同文字复制比所占的比例及作者的学历、职称、年龄和所在单位性质等的分布情况。分析了学术不端论文作者的特点,指出在使用AMLC查重工作中编辑应注意的事项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网络资源在科技学术期刊审稿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彭南轩 《编辑学报》2005,17(6):442-443
结合编辑实践,对网络技术在科技学术期刊审稿中的作用进行总结.网络资源在稿件的初审、遴选审稿专家和充实审稿专家数据库以及进行网上审稿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使用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谭华  崔洁 《编辑学报》2010,22(2):153-155
为充分发挥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简称AMLC)的作用,有效提高期刊编辑辨别学术不端文献的能力,建议在使用AMLC初审稿件时,将AMLC的检测结果作为参考依据,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从学术的角度审视全文,具体分析判断来稿是否存在学术不端及其程度,在使用AMLC时遵守保密原则,防止产生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中国知网》在学术期刊编辑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园  陈沙沙 《编辑学报》2007,19(6):434-435
结合编辑实践,介绍《中国知网》在学术期刊选题、约稿、遴选审稿专家和编辑初审等编辑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6.
杨晨晨 《编辑学报》2014,26(1):42-44
通过对医学论文文稿的检测,发现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在缩短查抄时间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系统不能有效地检测图表和公式等的重复性;对论文发表的时滞性,出现漏检;不能有效地识别稍加变动的多源抄袭现象;存在语种转换的检测盲区;对于合理引用,系统仍会认为抄袭。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注意: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客观分析检测结果;加强宣传教育,从思想上杜绝抄袭;加强对抄袭的警示;利用其他审稿方式进行辅助审查;增强审稿专家的作用,完善同行评议制度。  相似文献   

7.
郭伟 《编辑学报》2018,30(3):222-226
针对当前同行评议效率低的情况,将微信群或QQ群引入审稿中,提出—种专家主动审稿的模式——群审稿,并阐述了该模式的审稿过程.结合工作实践,指出了构建审稿群要考虑的要素:期刊建群数量、每个编辑能管好群的数量、审稿群的人数,以及群审稿专家遴选原则.详细介绍了编辑和审稿专家在群审稿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分析了群审稿模式的优势:能做到精准送审、及时审回;审稿信息的传达安全、快捷;对于防止学术不端行为有一定的效果;专家之间、专家与编辑之间能即时互动;容易附加增值服务.  相似文献   

8.
从《大连交通大学学报》的一类滞审稿件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一篇论文,分析其送审过程和审稿结果,探讨适合刊物自身特点的审稿专家遴选方法。编辑在选择审稿专家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选择小同行审稿专家、内外交叉审稿、选择学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审稿专家,同时注意多关注和挖掘学术活跃度高、精力旺盛的青年审稿人,建设有针对性的审稿专家队伍,以期提高审稿效率和审稿质量。  相似文献   

9.
重复率低却存在抄袭的稿件,其原因可能为单一的检测系统存在漏洞,新发表的论文上传数据库存在时间差,作者对稿件的有意识“修饰”,以及网络时代造假手段多样化.为此,文中提出以下措施:使用多种数据库进行文字检测,从查重报告中发现问题,建立有效的审稿专家数据库、网站教育和警示,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快稿件处理进程,增强编辑的责任意识等,以利于更好地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相似文献   

10.
采用CrossCheck检测平台(http://www.ithenticate.com/)对英文科技论文进行比对,通过分析查重比对结果可初步判断该论文是否涉嫌学术不端,进而判断该论文的新颖性和研究热门程度.查重比对可为编辑处理稿件提供有力的支持,为审者审稿提供必要的参考,以便给出公正的审理意见.另外,讨论了审者信息及作者信息的核实对干预学术不端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学术期刊审稿专家系统的实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介绍学术期刊审稿专家系统的实现过程,阐明编辑部局域网的构建、系统分析与设计、系统实现和维护.  相似文献   

12.
从稿件本身入手准确遴选审稿人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傅佑丽 《编辑学报》2009,21(4):338-339
阐述综合性科技期刊编辑针对一篇具体的来稿选择审稿人的方法。从稿件的题名或关键词、作者信息、参考文献等方面入手,分析利用网络选择审稿人的特点及注意事项,以期解决"送审"这一编辑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提高审稿质量。  相似文献   

13.
张丹 《编辑学报》2019,31(5):582-585
审稿人队伍的质量和工作效率直接影响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出版周期。为此,培养一支优质、高效的审稿人队伍是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仿生工程学报》为例,探讨英文科技期刊如何建立审稿人队伍,并通过提高稿件初审质量、加强与审稿人的沟通、加大审稿贡献奖励力度、满足优秀审稿人需求等方法来提高审稿人的满意度和审稿积极性,从而留住优秀审稿人乐于为期刊服务。此外,还介绍依托国外同领域优秀期刊,运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有针对性地发掘出高学术影响力的作者并吸纳其为审稿人的方法,以不断壮大审稿人队伍,获得优质高效的审稿意见,从而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  相似文献   

14.
科技期刊为审稿专家减负的4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岭 《编辑学报》2014,26(5):459-461
为了缩短审稿周期,保证审稿质量,使审稿专家与期刊建立长期愉快合作的关系,科技期刊不能忽视专家在审稿减负上的需求。科技期刊可以从准确选择审稿专家、科学设计审稿单、灵活培训审稿专家、编辑人员和审稿系统协助减负等4个方面减轻专家的审稿强度,为他们创造更友好、更高效的审稿平台和审稿环境。  相似文献   

15.
科技期刊审稿专家库的构建及有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益西巴珍 《编辑学报》2011,23(4):341-343
科技期刊审稿专家库建立的目的是方便对审稿专家的选择、审稿信息的存储和审稿工作的统计、评价等。科技期刊编辑部如能规范、系统地着眼实际、放眼未来构建审稿专家库,使之成为科技学术期刊编辑部的有力工具和科技学术期刊质量的强大支撑并借助该工具规范、有效地进行审稿组织工作,则将在审稿工作效率、效果上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6.
高校学报"小同行"审稿专家的遴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丽莉  刘祥娥 《编辑学报》2011,23(2):139-140
高校学报"为本校的教学与科研服务"的办刊宗旨对遴选审稿专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报稿源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其难以建立自己相对稳定的审稿专家库;因此,利用网络选择"小同行"审稿专家是众多高校学报的选择。作者对"小同行"审稿专家遴选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7.
科技期刊稿件遴选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锋  黄雅意 《编辑学报》2015,27(6):531-532
分析科技期刊稿件三审制中专家评审环节采用匿名审稿模式和公开审稿模式的利弊,以及编委推荐制对于科技期刊遴选优质稿件的突出优势.认为我国科技期刊在公开审稿模式尚未建立的现阶段,实行编委推荐制与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模式相结合的综合稿件遴选机制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学术期刊审稿专家数据库的开发及其使用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15  
介绍学术期刊审稿专家数据库设计开发的基本思路及其使用方法。开发的数据库具有目的性强、用户注册和数据添加维护开放、动态更新修改专家信息、数据信息的准确性有保证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学术期刊要重视外审队伍建设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周长清 《编辑学报》2002,14(2):99-100
学术期刊稿件的学术性较强,由于知识结构问题,编辑人员不可能胜任全部的审稿工作,稿件外审就成为保证刊物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审稿人的素质决定审稿质量,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审稿队伍才能真正保证审稿质量,所以外审队伍建设不容忽视.着重探讨保证外审队伍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建设学术期刊审稿专家数据库网络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史朋亮  吴晨 《编辑学报》2011,23(6):539-541
概括国际期刊业建设审稿专家数据库的动态,总结当前期刊编辑部所使用的审稿专家数据库的来源,分析中国期刊业在审稿专家数据库建设上面临的机遇。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的观点,提出在中国知网(CNKI)作者库基础上构建审稿专家网络系统的设想和方案,并对所能达到的目标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