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经典论述.个性化阅读作为一种现代阅读理论,揭示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文学研究新思路的接受美学的重要人物姚斯的论述是比较深入的.姚斯认为:读者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千差万别的.  相似文献   

2.
浅谈个性化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性化阅读”即同样的作品由不同的人解读出不同的结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研究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德国的姚斯、伊瑟尔等人创立了接受美学理论,他们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对于“作者——文本”的关注转向对“文本——读者”关系的研究,以读者在整个文学中的重要活动作为基点,带来了阅读领域的新突破。这样的阅读要求教师放手让学生构建自己解读经典名篇的意识,并通过与作者、读者间作品解读结果的对话碰撞,激发思维启迪智慧,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联邦德国“康斯坦学派”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它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关注读者及阅读接受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研究中关注作家、作品的局限,超越前人引入了读者的要素,其核心是把文学观念由作者——作品转到了读者——作品,突出了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决定作用,强调文学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如果在作者——作品——读者链条中,让读者成为空白,那么作品的审美意义也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4.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新课程引进的阅读教学新理念——“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个性化阅读研究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德国的姚斯等人创立了接受美学理论,“他们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对‘作者-文本’的关注转向对‘文本-读者’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5.
接受理论(亦称接受美学)是本世纪60年代在联邦德国崛起的以姚斯、伊塞尔为代表的文学批评流派,它在方法论上的重要特点是从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过程中来研究文学,强调读者在整个文学过程中的突出作用。姚斯等认为,作家进行创作构思时必须对读者的“期待视野(视界)”即由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的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读者自己内心所预想的情景作  相似文献   

6.
接受理论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接受理论的历史考查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借鉴接受理论的可能性 接受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现象之一,人类对待与自己有关的问题都有一个是否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的问题.接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接受理论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由联邦德国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所首创.它把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读者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思想感情来阅读的,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与读者心中形成的形象并不一致,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心目中会形成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认为作品美学价值的实现是读者参与创造的结果,离开了读者的审美接受,作品就没有意义.于是就产生了接受美学,把接受问题作为一门学科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7.
语文阅读中的期待视野与期待遇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待视野”又称“期待视界”.是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住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现代图式理论中的‘图式’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提出来的.他认为图式是一个人用于同化新信息和引起信息回忆的现有知识,作者注)。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就叫期待视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说,阅读是主体主动地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阅读只能是学生的阅读,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是阅读的主体。接受美学理论表明“作品”的价值只有经读者阅读才能体现出来。认知心理学家雷斯尼克对阅读所下的定义是:“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性作用。”阅读本来就是一种个性鲜明的行为,不同个体的认知水平、年龄、身份、阅历各不相同,对作品的理解自然深浅不一,有的甚至会大相径庭,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德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姚斯和伊瑟尔提出一种新的文学理论——接受美学。他们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三者之中,作家创作了作品,但作品的意义和内涵的实现要靠读者去完成,整个文学活动过程的核心不是创造者,也不是被创造的作品,而是接受者的反应。姚斯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  相似文献   

10.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作为人类的一种理解活动,其阅读方式和阅读结果因人而异。正如同一部《红楼梦》,鲁迅曾说:道家看到了“梦”,儒家看到了“淫”,才子佳人看到了“情”,革命家看到了“排满”。由此可见,个性化阅读应该是读者阅读时的个人自觉行为,“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可以称得上是个性化阅读的根本标志。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诞生在 2 0世纪 60年代的德国 ,由德国康士坦茨大学的康士坦茨学派创立。接受美学理论认为 :作品的意义并不是在作者写完文本时就已产生 ,而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完成的。该派的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姚斯认为 ,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本身 ,不只是作者所赋予的或作品本身所囊括的 ,而是也包括读者阅读过程中所增补和丰富的。因此 ,如果我们肯定作家创作的作品具有某种意义和价值的话 ,那么 ,其意义和价值只有在读者阅读过程中才能具体地显现出来。而读者又是千差万别的 ,所以 ,阅读活动的本质并不在于只去探究文章的原意 ,任何读…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阅读个性化问题 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在阅读活动中,阅读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回直觉经验,从而重构读物的具体化形态。这就是所谓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正因为有千差万别的经历、处境与积淀,才有千差万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有阅读的不同价值取向和个性感受。  相似文献   

13.
“期待视野”又称“期待视界”、“阅读期待” ,是由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伊瑟尔提出和解说的 ,包括阅读主体的认知结构 (即读者阅读前所具有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思想水平、审美能力 )和阅读需求 (即读者阅读时所抱的动机、所立的目标、所带的问题、所好的口胃 )。任何读者总是带着自己的认知图式去阅读的 ,这种“阅读期待”潜存于读者的大脑 ,支配着阅读活动的全过程。读者具有怎样的“期待视野” ,即有着怎样的认知结构与阅读需求才能搞好阅读、鉴赏呢 ?笔者下面做一些探讨。1.审美态度的确立与审美趣味的形成。审美态度是读者对待…  相似文献   

14.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是指由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所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这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常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认为,期待视野是读者对作品的某种“先入之见”,即阅读前已经存在的意向。这种意向决定了读者对所读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也决定了读者对作品的基本态度与评价。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文本相融合,才谈得上接受和理解。而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读者因为生活的和文学的期待视野不同,必然…  相似文献   

15.
世界著名教育家伊瑟尔提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阐释科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姚斯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界。”这两位大师不约而同地强调作家创作的作品与阅读过程中将作品具体化的读者之间的融合。那么读者是如何融入到作品之中,并赋予作品新的意义的呢?笔者将引入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即“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是西方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文学理论。这一理论以文学的读者接受为研究重点,研究接受的过程,认为读者阅读过程中赋予作品(文本)的意义是作品得以完成的重要环节。接受美学对于以文学作品为研究中心的传说范式是一种突破,而且揭示了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事实。毛泽东没有接触接受美学理论,但作为一个注重文艺社会功能的政治家,他早就注意了文学的读者接受这一现象。他虽然没有提出系统的接受理论,但他重视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是H·R·姚斯,其核心是读者中心论。姚斯在其接受美学的经典著作《走向接受美学》中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接受美学强调文学作品意义的实现是通过阅读对之具体化,它强调读者的能力作用,强调读者阅读的创造性。《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到“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  相似文献   

18.
读者接受理论,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他们反对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而强调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阅读并非被动地反应,而是主动地参与,与作品进行交流、对话,从而建立了一门全新的“读者学”。该  相似文献   

19.
试论期待视野与文学创作活动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期待视野作为姚斯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前由其全部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构成的对作品预定的鉴赏趋向和心理定势。它影响和制约着整个文学创作过程和再生产过程;同时,文学创作活动中,新作品的陆续涌现,又不断地拓宽和更新着读者的期待视野。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文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接受美学自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兴起,一经问世就激起了巨大的理论反响。它的读者中心论不仅对创作产生了影响,对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也不无启示作用。本文认为从读者这一维度出发,能避免古代文学争论中使众多说法趋于一致的企图,并从伊瑟尔的意义空白论和姚斯的期待视野理论两方面出发,探析了同一问题不同理解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同时为读者提供几种合理的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