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伟 《编辑学报》2016,28(5):470-473
作为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一稿多投”被诟病已经.在编辑实践中,通过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稿件追踪”平台能够及时发现疑似“一稿多投”稿件,利用平台提供的4个追踪参数,结合与作者、送检单位沟通的方式,可以确定是否存在“一稿多投”行为.统计分析86篇疑似“一稿多投”稿件的追踪参数,总结多次送检稿件的检测规律,尝试提出“一稿多投”行为的辨析策略,并就在稿件追踪、“一稿多投”辨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给出建议,以期能够利用“稿件追踪”平台为编辑出版单位防范、辨析“一稿多投”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现在不少通讯员对“一稿多投”说法不一,有人赞同,有人否定。“一稿多投”的现象很多。请问:究竟“一稿多投”对不对?什么样的稿件可以“一稿多投”,什么稿件不能“一稿多投”? 湖北襄樊市 戴幼南 戴幼南同志: 凡稿件不允许一稿多投,这是新闻单位和书刊出版部门的规定。“一稿多投”的做法违犯了这个规定,很显然是不对的。但是,现在经常发生“一稿多投”的现象,有的同志搞“一稿多投”,是存有东边不亮西边亮的心理,有的通讯员在来稿中还把自己某篇稿件被多家  相似文献   

3.
避免科技论文重复发表和一稿多投的机制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针对科技期刊界论文重复发表和一稿多投问题较为突出的情况,建立了在稿件送同行专家评审前进行查重和在稿件刊登前再查重的机制.经过1年多的实践,避免了60余篇属重复发表或有抄袭嫌疑稿件的发表,并对一稿多投有所抑制.  相似文献   

4.
同类学术期刊如何联合防范和处理一稿多投   总被引:6,自引:10,他引:6  
金铁成 《编辑学报》2005,17(6):449-450
由于同类学术期刊拥有大致相同的作者群,因而大多数一稿多投都发生在同类学术期刊上.为了有效地遏制和杜绝一稿多投,同类学术期刊应采取互赠刊物、刊登下期要目、通报稿件信息、共享审稿专家库、发表关于处理一稿多投的联合声明等防范措施和联合退稿、联合曝光、联合拒收稿件等处理措施来联合防范和处理一稿多投.  相似文献   

5.
一稿件审理时限的概念一稿多投或一稿多登是目前学术失范较普遍的现象。避免一稿多投及一稿多登是作者与期刊编辑部共同的责任。《著作权法》第32条第1款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收刮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  相似文献   

6.
学术期刊杜绝一稿多投重在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认为,治理一稿多投要做到双管齐下。一方面,要未雨绸缪,加强防范力度;另一方面,要从严处理,加强打击力度。本文就学术期刊如何防范一稿多投,发表一孔之见,以就教于同仁。1增强作者和编辑的法律意识增强作者和编辑的法律意识是学术期刊防范一稿多投的前提条件。学术期刊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从合同法的角度看,作者向学术期刊投稿可以视为一种订立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的方式。具体过程是,征稿启事是期刊社向不特定的作者发出的要约邀请,作者将稿件投给期刊社是要约,稿件在法定或约定的答复期限内录用是承诺[1]。既然投稿作者与…  相似文献   

7.
钟昭会 《编辑学报》2010,22(3):253-253
稿件是科技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稿件,期刊就不能出版;没有优秀稿件,期刊就不能发展[1].任何一种科技期刊,倘若没有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大量的稿件,都将无法办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刊物,而且,在期刊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作者来稿的快慢与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期刊的出版时滞与刊物质量.  相似文献   

8.
论文分析了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一稿多投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期刊编辑与学术研究产生的影响。指出改革学术评价体系、提高论文质量、加快稿件处理速度是减少一稿多投现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科技期刊预防"一稿多投"的措施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黎贞崇  唐莲英 《编辑学报》2004,16(3):184-184
"一稿多投"是指将内容相同、基本相同或部分内容相同的论文稿件,同时或相继投向2家以上刊物企图发表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本刊提示     
<正>1.凡投递本刊的稿件,若在三个月内未被本刊采用,可将稿件另行处理。2.本刊作者文责自负,对于作者稿件侵犯他人版权的行为,本刊不承担连带责任。3.本刊稿件从发表之日起,版权属本刊编辑部所有。4.来稿切勿一稿多投。  相似文献   

11.
学位论文提交与发布系统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大学图书馆网络环境下学位论文提交与发布系统软件的选型问题,介绍 已通过CALIS认证的四套学位论文提交与发布系统,并从论文提交、论文审核与编目、文 档标准化制作、论文发布与检索以及论文回溯制作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各学校 图书馆购买学位论文提交与发布系统软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国外电子出版物缴送制度概述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电子出版物的缴送现状,并结合国家图书馆工作的实际情况,探讨了现在缴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张祥合  王丹  赵莹莹 《编辑学报》2017,29(2):155-157
充足而优质的稿源是学术期刊发展的根本.文章从作者角度分析投稿过程中的认知和投稿取向,包括对稿件内容水平的认知、对发表时间的要求、对期刊的认知程度、期刊层次以及投稿体验等5个方面;从编辑角度有针对性地从突出自身特色、提高稿件处理效率、强化编辑服务意识、加强期刊宣传、熟练掌握现代编辑手段方面提出了如何争取优质稿源从而促进学术期刊发展的5种策略.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介绍《俄联邦图书馆事业法》、《俄联邦文献呈缴法》制定的社会背景、法律内容、实施效果和意义,以及与俄图书馆事业有密切关系的《独联体国家图书馆示范法典》等法律。指出在俄已基本建立起联邦、联邦主体、独联体国家三级的图书馆法律体系,它们与其它相关法律共同构成了图书馆事业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5.
委托办中华系列杂志一稿两投重复发表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1,自引:10,他引:11  
李贵存  刘小梅 《编辑学报》2001,13(5):292-293
探讨解决一稿两投、重复发表问题的有效措施。给47刑发了统一的调查信,收回25封(刊)。25刊中存在一稿两投问题的稿件有14篇,涉及9个刊,占36%。其中6篇没有造成重复发表的事实,8篇形成了重复发表的事实,占57.14%。结论:1)同一篇论文将作者的署名顺序变化后,投寄不同的期刊,属一稿两投或多投;2)投到不同期刊的论文,半数以上内容(包括资料或讨论部分)相同时,属一稿两投;3)同一篇论文将题名变化后投寄不同的期刊,属一稿两投;4)同一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作(研究问题),不属一稿两投;5)同一篇论文以不同的文字发表属平行发表,不属一稿两投或多投;6)同一篇论文在内部资料与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分别发表,不属一稿两投。处理一稿两投,尤其重复发表问题要从严,但重在预防:1)加强宣传,提高作者、编者的法律意识;2)在相关期刊上公布有关的处罚规定,以达到警示目的;3)要求作者在授权书中承诺不存在一稿两投、重复发表问题;4)统一介绍信的格式与内容,依靠单位审查把关;5)实现资源共享联网查询;6)依靠审稿人把关。  相似文献   

16.
李世秋  蔡斐 《编辑学报》2016,28(3):284-286
为了提升作者群体的写作与投稿水平,发挥科技期刊培养人才的功能,《航空学报》编辑部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及各种专业学术会议合作,开展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讲座.文章结合编辑部论文讲座实践,阐述开展科技论文讲座的原因,主要面向的对象群体,具体的实施措施和辅助手段,以及所取得的效果,为同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地方性图书馆法规关于出版物缴送制度保障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林  丁明刚 《图书馆建设》2005,(6):47-48,51
文章分析了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性图书馆法规关于出版物缴送制度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地方出版物缴送制度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关于科技期刊在线投稿系统使用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线投稿系统是科技期刊向网络信息化发展的一种很好的平台.科技期刊使用在线投稿系统应量力而行、量身定做,要有很好的经费预算;可通过多期刊联合建立大系统平台,以降低成本,促进期刊资源的优化配置;应加强期刊内部管理,使系统功能和效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开拓学术期刊优质稿源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学术期刊<建筑钢结构进展>的办刊实践,分析影响其学术质量的主要因素,探讨如何开辟各种可能的渠道,吸引并获得更多的优质稿源,以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  相似文献   

20.
黄小茹  唐平 《编辑学报》2011,23(2):184-187
区别并分析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拆分发表等多余发表的形式和具体表现。通过对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所公布的1997—2010年间发表中问题案例的统计,以及国内一些期刊的重复发表问题的介绍,说明当前国际学术论文发表中多余发表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通过分析重复发表案例和介绍国内学术期刊在防范多余发表机制方面的探索,以及COPE关于在投稿中发现疑似重复(拆分)发表的编辑处理指南,解析对有关多余发表问题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