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路呐喊,坚守家园,不断超越,谱写着于漪“一辈子学做老师”的如歌岁月;满心凝望,非凡启智,理性反思,折射出其“让生命与使命结伴同行”的赤子情怀。阅读《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内喊》、《坚守》、《超越》、《凝耋垦》、《启智》、《反思》),走近于漪老师,你会自然明白语文老师应该具备三重责任的特有情怀。  相似文献   

2.
<正>于漪老师有句名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回眸我的“一路走来”,广义说来,也算是“一辈子做老师”。初为人师时,我对“教育家精神”的了解甚少,“初心”就是“做一名不误人子弟的教师”,但教育之旅多有良师伴行,我就步入了“一辈子学做良师”之境。一、求学路上遇良师1962年,我就进了幼儿园。幼儿园办得很规范,每周安排得井井有条,每天的活动内容也一目了然。早操啦、唱歌啦、游戏啦、剪纸啦、泥工啦、体育活动啦,讲故事、学拼音、  相似文献   

3.
永存感恩之心、敬畏之心王厥轩:于老师,您的座右铭是:"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它蕴含的思想是什么?于漪:永存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心存感恩,有两件事难忘。一件事是,我早年丧父,家境  相似文献   

4.
于漪说:新时代语文教师承担着"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重要使命,要"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作为二次转载文献,"精选千家报刊,荟萃中华学术",有着学术评价、学术引领的重要功能。以2015-2019年《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以下简称《高中语文教与学》)转载的研究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发展相关论文为样本,回望近5年来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收获和实践,展望创新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黄荣华 《上海教育》2010,(20):37-37
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报告会”上,81岁高龄的于老师花了不少时间谈自己从教59年来的失误与遗憾。她又一次谈到了“骂学生”事件:“虽然我骂他骂得很有‘艺术’,用的也是反诘句式,但没想到有好几位同学在周记里对我提出了批评。有位同学写道:‘我们都听得出,你是在骂那个学生,你还像不像个教师?还配不配做教师?”’对这件事情,于老师在79岁时写的回忆录《岁月如歌》中这样说:“我记了一辈子,教训深刻,不断叩问自己的灵魂,要努力提升思想,  相似文献   

6.
“墨驰思深,书香人明.”“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些熠熠生辉、启人心智的话语,是我在历时半年通读了于漪老师的《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之后,最深的几点感触.  相似文献   

7.
做一辈子教师,是我的志向中的职业理想。而一辈子学做教师,则是做一辈子教师的生命活力。因为时代在发展,教育科学在发展,需要自已学习的东西太多,需要在学习中反思探索,重新塑造自己的方面也太多太多。我是一个小学教师,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已二十多年。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人才观和学校办学水平评价机制的影响,我的教育教学行为就像电视剧《命运的承诺》中的唐老师和房老师一样,就是紧紧围绕着升学率这个中心来展开,一切就是为升学服务、为考试服务、为分数服务,总害怕自己的学生学不好,升不了学,影响升学率,在教学中总是面面…  相似文献   

8.
于漪老师曾说:"我当了一辈子的老师,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我上了一辈子的课,我上了一辈子遗憾的课。"遗憾什么?遗憾是因为不完美,不完美预示着还有提升的空间。因此于漪老师一辈子都在执着于专业的提升中。遗憾也是一种美。拉斯·史文德森曾说:"所有的乌托邦看上去都无聊得要死,原因就在于,唯有不完美,才是有趣的。"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正是因为有许多如于漪老师所说的"遗憾"才丰富多彩,才如拉斯·史文德森所说的"有趣"。  相似文献   

9.
[现场回放] 课堂里正在上《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师从《七子之歌》的作者引入新课,在板书课题后启动了第一学习环节。 师:看着这一课题,你们想提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0.
师之最“师”,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中称其为“父师”。《礼·文王世子》:“父师司成”,意为太子的成材之道全由父师来负责。显而易见,早在商代乃至更早,“师”就是教育人的专业人员了。老师之最如今,人们普遍用“老师”称呼教师,其实,“老师”原来并不是专称教师的,它只是用来形容知识渊博的老年学者,如《史记》:“荀卿最为老师”。用“老师”称呼教师,初见于  相似文献   

11.
于漪 《师道》2005,(6):6-8
我做了一辈子的教师,但一辈子学做教师!汉代的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讲:什么人才能够做人师呢?做人的老师,他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就是“智如泉涌,形可以为表仪”。“智如泉涌”,就是你的智慧要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形可以为表仪”,就是你思想言行能够做别人的榜样。  相似文献   

12.
79岁的王梓坤当了一辈子老师,和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感受到了做教师的辛劳,更体验了为人师的幸福。1984年12月9日,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王梓坤致电《北京晚报》记者,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把该月的1日定为  相似文献   

13.
情景再现去年6月,我校请于漪老师作了一场报告。与其说是报告,不如说是于漪老师与我们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75岁高龄的于漪老师神采奕奕,激情满怀。两个多小时的报告,她滔滔不绝,妙语连珠。结束的时间到了,仍然意犹未尽。光是这种人格力量,就使在场的每一位教师折服。即便这样,于漪老师还反复说:"我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塑造生命的工作。一所好学校必须拥有好老师,专业发展是好老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文章从做圆梦之师、做尚德之师、做好学之师、做博爱之师四个方面,探讨一个合格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徐芳与李其纲老师合著的《岁月如歌》,充满诗韵,让我们采摘生命的旋律。《岁月如歌》,带着满怀的情愫,踏着音乐的节拍,如约来到这里;在黄昏即将来临,天空蔚蓝逝去的那一刻,您说,无情的岁月抹去了额头的柔滑与细腻,留下了粗糙与缺陷。您有些彷徨,也有些无措,惆怅的心在激起海啸的同时也激起了内心的波澜。  相似文献   

16.
师道之最     
师之五”师”,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中称其为“父师”。《礼、文王世子》:“父师司成”,意为太子的成材之道全由师父负责。显而易见.早在商代乃至更早,“师”就是教育人的专业人员了。老师之最如今,人们普通用“老师”称呼教师,其实,“老师”原来并不是专称教师的,它只是用来形容知识洲博的老年学者。如《史记》:“荀卿最为老师”。用“老师”称呼教师,初见于金代元好问《遗山集·示里孙伯安》:“伯安人小学.颖悟非凡儿.记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学校之星’我国古*多有有关学校的记述。《孟子·腾文公》上:“夏日校,日…  相似文献   

17.
诸向阳老师执教的《九寨沟》,在基于文本、深入文本、创生文本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去"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音"。整堂课从具体到概括,从概括到具体,教师时时教方法,学生处处用方法,课堂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却收听说读写练之功,得归纳演绎运思之效。可谓奇妙平中见,巧妙蕴于实。  相似文献   

18.
朱伟龙 《考试》2014,(12):12-14
<正>能够被称为教育家的人不多,于漪老师算是一个。她的言语谦逊而深刻,她说:"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尽管她一直谦虚低调,强调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但在课堂上她有充足的自信,不为他信力所左右,这源于她树立的一辈子做一个合格的基础教育老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江顺诒在《词学集成》中通过对万树《词律》"未探词皆可歌之源"等进行批驳,透出江氏词学研究的用心,他的词学音律思想集中体现在《词学集成》前四卷,其中心旨意就是通过"审律考音"、"旁通曲证","以曲悟词"、"以五音配宫商"和"由工尺求旋宫之法"等方式,"寻源竟委",探寻词可歌之源,以期还原词体原貌,实现其"存前人之正轨,示后进之准则"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笔者有幸听到许嫣娜老师执教的《从现在开始》,其中的识字教学片段令人拍案叫绝:师:从现在开始,狮子大王要宣布一件重要的事情。谁愿意来读一读?生:"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谁做得最好,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师指名多个学生读)师:刚才我们一个一个站起来读,就叫"轮流"读。生活中你轮流干什么?生:轮流发本子,轮流拿水果……师:在生活中我们轮流做过许多事情。在这里,小动物们轮流做什么?生:小动物们轮流做"万兽之王"。师:那"万兽之王"其实就是森林里的什么?一起说——生:首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