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土地革命和土地国有化是实现农业集体化的先决条件,在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时,列宁就提出了土地问题,废除上地私有制.起初,列宁认为“只有共耕制才是出路”,但通过实践检验,列宁逐渐发现了共耕制的弊端,转而采取走合作社的道路.后来斯大林提出并用“铁的手腕”在全国推进了农业集体化.苏联农业集体化为农村社公主义改造闯出一条新路子,但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理论从宏观上说是合理的,从微观上说却是有极大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提出,“从理论上说”和“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俄国存在着走新式社会发展道路的可能性,因为俄国“农村公社”和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存在,它能够吸收西方的一切积极成果,而不必经受资本主义发展的波折和痛苦.但从俄国的现实看,农村公社“几乎陷入绝境”,俄国走新式社会发展道路的可能性趋于消失.马克思在俄国社会发展道路上的两种设想,体现了发展道路选择上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伟大的转折——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小学历史下册第二十八课)时,学生往往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三中全会后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包产到户”,为什么当初(解放初期)要把个体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呢?从表面上看,包产到户也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这似乎同解放初期未实行合作化以前的个体生产没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在指导思想上有过严重错误,错误首先表现在超越生产力水平变革生产关系,在实施过程中又违背了自愿、示范原则,且不顾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因此,可以说苏联农业集体化道路并不是一次成功的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及其理论的形成都产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从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式上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十三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具轮廓,再到十四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形成,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艰苦的探索过程,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史学界对戊戌变法“自上而下”的变法道路颇多微词,认为正是由于走了“自上而下”的变法道路才导致了变法的失败。该文并非是探讨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而是旨在说明康梁等维新派走“自上而下”变法道路的历史合理性。他们之所以走这条道路,不仅仅是由于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已经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上都有一些成功的范例,更是由康梁等维新派在戊戌之前所承继的历史前提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名誉会长、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主任林宗棠同志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第四届全国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作题为“积极实施国家名牌战略,加快培育中国世界名牌”的报告。  相似文献   

8.
我党早期杰出的理论家蔡和森曾对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进行过认真的探索,提出了与“工农武装割据”相接近的思想,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毛泽东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民主革命,“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具体来说,中国革命的道路同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起义的  相似文献   

9.
李正华 《云南教育》2011,(16):35-36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以下简称《纪要》)指出:“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长期不变的,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深刻阐明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道路和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的性质,为我们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指明了方向.本文根据《纪要》的精神,就集体经济为什么要建立生产责任制,实行生产责任制与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坚持农业的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关系,谈谈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再社会化的主要表现,转移农民在农民工的特殊身份下易于产生"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角色冲突。接受职业教育是转移农民实现再社会化的关键,可从改变转移农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促进转移农民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12.
黄明欣 《培训与研究》2007,24(5):45-47,66
我国农民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权益缺失直接影响“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高度分散的农民需要得到组织的保护。目前基层政府、村委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方面都显得软弱无力。建立整合农民利益的集体组织——农会,既可维护农民权益、转变政府职能,还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当前在我国建立农会具有法律、经济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城市住宅建设对弱势群体形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弱势群体被无形的市场力量渐次挤到城市的边缘,威胁到他们的生存与就业机会;底层群体如长期失业者、进城民工等无力购买住宅.近年来开始实施的经济实用房政策和廉租房政策,效果有限.因此,政府要有新的思路,在城市住宅建设中注入弱势关怀,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农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数以万计的农民进一步提高科学文化和劳动技能素质。要通过完善政府扶持体系,从制度上确保农民继续教育的工作开展,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做到系统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注重实际,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鼓励和引导科技型人才投身农业,在结构上改善农民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借助优质教育资源引领、推动成员学校可持续发展,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集团化办学也正遭遇深层挑战。为提炼经验、消弥困境,援引集团行动理论,分析集团化办学的内涵实质和学理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集团化办学的实践逻辑。在龙头学校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下,成员学校主要通过"引领型路径"和"再生型路径"成长,前者体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强辐射,后者体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弱辐射。该逻辑或许能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更广更深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实现社会公平乃是中国现代以来指引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宪政目标.我国现行宪法文本中仅有两处提及"农民",但是在平等权、物质帮助权、劳动权、受教育权在内的社会保障权等诸多宪法基本权利领域之内,我国的农民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并没有真正享有宪法所赋予的"公民待遇".中国农业税的废除为实现社会公平开拓了广阔的前景,保障农民享有平等的宪法权利,是中国社会主义宪政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教育实验,需要各级政府政策成本的支持.在政府统筹规划下,电大与有关行政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是“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拥有8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现阶段我国应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工作的进程,在中国人口老龄高峰到来之前切实解决好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9.
北洋政府时期,土匪活动猖獗,由于政府无法保护乡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乡民只好自己采取各种措施防匪。该时期乡民防匪的主要方式有:依靠建筑物和村落防匪;通过建立会道门组织对抗土匪;依仗民团与土匪对抗。乡民防匪是乡民的一种无奈的选择;乡民防匪无法使猖獗的土匪活动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乡民防匪使乡村武装力量兴起,但乡民并未从乡村武装力量的兴起中获得太多利益。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从古至今,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则在于其权益能得到彻底的保障。进城务工的农民是先进农民的代表,对他们权益的保障是党和政府不容推卸的责任。文章在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着“以人为本”的学术理念,通过对农民工权益保障工作的现状分析,对农民工权益保障法治化的法理基础进行了阐释,对维护农民工权益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