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释永涛 《武当》2005,(7):36-36
中国功夫,源远流长。其技击之法,奥妙无穷,法理具妙,熔内外功法于一炉,汇踢打摔拿为一体,然重在一个“打”字。一、六打:武之魂功夫实战秘诀中有六打,分上三打和下三打,上三打是打情、打意、打神;下三打是打胆、打力、打狠。掌握了这六打,就掌握了取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凌召 《中华武术》2004,(2):48-51
猿猴拳是一种吸取猿猴灵敏、机智的特点,并结合武术中的踢、打、摔、拿、跳跃、翻腾等攻防技击手法创编而成的独特拳术。在演练和技击中,突出拳法的掌爪抓拿,步法中的跳跃、闪展、腾挪,以显示猿臂的轻快灵巧、变幻莫测,猿足纵跳的矫健,猿身的柔软、活便与眼疾、心神合一为表里。其动如风,其静如山,猿纵猱飞,身轻如燕。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踢、打、摔、拿”是长拳套路演练中攻防技术的主要技击特点,武术长拳套路中的一拳一腿、一翻一跌及各种擒扑手法,无不是由“踢、打、摔、拿”组成的。因此踢、打、摔、拿是武术运动(包括长拳)的核心。今就长拳中的“踢、打、摔、拿”谈谈个人的浅析,供大家参考。“踢”:长拳特别注重“腿技”,历史上很早就有  相似文献   

4.
王宝安 《中华武术》2000,(11):35-35
形意拳动作简单、精炼、朴实、劲力浑厚,有着很强的技击作用。在形意拳中“脚打”之“趟劲”也是与其他拳种显然不同的。尚氏形意拳现今仍保持其独特的“趟劲”练习方法。  相似文献   

5.
言良 《武当》2004,(12):32-34
明清古本《通臂拳谱》是现存罕见的通臂拳古传抄本,书中不仅详述有“六路母法”等通臂拳基本拳路,而且在通臂拳用法中还载有一些极富特色的技击招法、用法。其中就有“九躔、六靠、六扣”等为代表的实用技法。九躔踢法为人体“长兵”,放长击远;六扣为擒拿封闭,分筋错骨;而六靠则为贴身近战,跌打合一。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的问题,化解学校武术发展的困局,针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见解。得出:“回归技击,弘扬文化”已成武术教学改革的共识,但存在“打练并进”和“打练结合”的学校武术发展模式之辩,出现了“淡化”“优化”“强化”武术套路的教学定位之争。认为:(1)“打练并进”符合未来学校武术发展的方向,“打练结合”可以改变武术套路教学的枯燥性;(2)将武术散打引入教学体系,实现“武术套路与武术散打”共存的教学模式,才可以实现“武术技击价值”的真正回归;(3)武术“技击性”教学需要充分保障其开展的“安全性”,应依据“禁止重击”的理念进行技术修订。  相似文献   

7.
马虹 《精武》2006,(1):34-34
此式取“金刚捣碓”之名,形容拳势之雄壮有力。此式人称“母式”,因为声东击西、化打结合等陈氏太极拳固有战略战术特征,几乎都体现在此式之中。技击含义:接应左前方之敌,敌以右拳 (或掌)向我击来,我提双腕从敌右臂外侧接应。先掤后(?)、敌挤靠我再走大(?);敌退,我则顺势反拿、踢、撩发之。来,则顺势 (?);去,则顺势发。陈照奎老师称此法为“愿来就来,愿去就去;来之欢迎,去之欢送”, 体现了太极拳化打结合之妙。预备势:松静沉着应敌之姿,从容泰然备战之态,既有大将临阵之风度,又有严谨机警之神韵。动作一:设敌从我左前方以右拳(掌) 向我胸部击来,我以双手掤出接应。掤劲  相似文献   

8.
王迎峰 《精武》2007,(12):59-59
推手是为了训练懂劲和"化中打,打中化"技击方法。推手不外乎两种情况,进攻与防守。得势而进,势去而守,守而不利则退。在何种情况下进,怎么进?何时退,又如何退?这是非常关键的。进攻不好等于"羊入虎口",退而失势便成为"虎扑羔羊"。  相似文献   

9.
八仙圈     
李麟 《精武》2002,(3):8-11
“八仙圈”属八仙门拳艺,特点是身手运行多走圈走圆,圈环之妙,应用技击则变化无端,用之健身则养气增力。“八仙圈”有三种练法:1.柔多刚少慢练之;2.刚多柔少快练之;3.纯柔无刚缓练之、青壮年可练前两种,初学者或体弱年老者可修习后一种。入手、入门应柔练、慢练,“柔极生刚,慢极生快”,盘之  相似文献   

10.
张文 《武当》2023,(10):24-27
<正>松溪太极拳又称武当南派太极拳,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内家拳术,是明代技击高手张松溪及其历代传人在继承武当内家拳的基础上,吸收了长江流域僧、岳、杜、赵、洪、慧、智、化八门精华,创编而成的一种风格独特的内家拳术。其动作古朴无华,技击性极强,打中有拿,拿中有跌,一招一式极重攻防。此拳术深蕴擒跌闭穴和反筋背骨之术,许多技法都可以在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拳经三十二势》中得到印证。因此,习练此拳术对于正确领悟以及探究原始的内家拳理都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姜越  金山 《精武》2007,(3):9-11
太极梅花螳螂拳是一种技击性非常强的拳种,在实战中以招也打,不招也打,连招带打。其打中有拿,拿中有擒,擒中有摔,擒摔结合。现介绍螳螂拳擒摔十法,以供同好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朱天册 《武当》2003,(10):27-28
“安身炮”是形意拳中的高级对练套路,动作复杂,手法多变,打法灵活。经常操练,能全面提高手、眼、身、步等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技击意识增强。故练习者应细心揣摩,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13.
咏春拳是晚清时期专为江湖仇杀或民间私斗而创建的拳种,以“仇”为诀,要求习练者意志坚定、心狠手辣,只要能够获得胜利,手段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其技术体系紧紧围绕“防守要害和攻击要害”而构建,并具有“占中守中、中线出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贴身近打、截击优先”“攻防一体、连消带打”等独树一帜的技击特征。但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在“体育化”的过程中,由于“重套路、轻技击”和“竞技格斗化”改造等原因导致其本质属性和技术体系的异化,不仅没能适时演化出有效的竞技能力,反而严重地弱化了原有的实战能力。  相似文献   

14.
凡一方走出“打”后,以致造成己方的被“捉”状态,应由己方自负。判断对方是否“打”,应视对方解“打”的着法是否具有“打”的作用,如对方着法没有“打”,、则按“闲”着处理。  相似文献   

15.
刘骏涛 《精武》2006,(4):42-43
太极拳对散手的要求是“外示安逸,内固精神”能因人而变,因拳而动,不管对手有何招法, 我自会相应对付。与其它技击术一样, 太极拳也以踢、打、摔、拿作为其基本的技击方法。但太极拳不是单纯硬打硬攻,而是以沾、粘、连、随为主要手段,来判断对方的虚实及下一步的行动,进而控制对手的“劲路”,达到彻底控制对手运动能力的目的,正如拳论中谈到的“人不知我, 我独知人”的高级技击境界。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武术讲求“打”,是因为技击是武术的基本特征,同时,武术不追求“打”,因为文化的特性和民族的属性决定了“打”是非主流的意识形态。“打”是武术产生时环境与世人赋予的功能,“不打”是武术在其发展中渗入优秀独特文化沉淀后的提炼。武术追求的真谛是对“器”与“技”的更高追求,是人心对武术意境的理解,是对神韵的感悟,是对心灵自身的调节。简言之,武术是建立在技击的表象基础之上,通过体现技击的内涵,追求超越外在的理想化的技击艺术。  相似文献   

17.
鹰手拳又称“岳氏鹰手拳”或“岳式散手”,是一项融合踢、打、摔、拿,招式简单而劲力复杂的擒敌技法。实战技击中主张“手快打手慢”、“出手不见手,拳打人不知”、“出拳似珠炮、回手似钩杆”,劲力穿透敌背,临危不惧,进退有序,稳扎稳打,力争招无虚发,招招制敌。以己之长,克敌之短。贴身近战,敌愈近愈妙。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速战速决,战而必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武术界对技击和套路运动的发展观点不一。其中有的人认为套路动作没有攻防作用,技击和套路不属于同一个范畴,从而主张技击和套路运动分途发展;有的则根据武术的固有形式,主张“打练结合”(打即技击运动,练即套路运动),以之共同组成鉴定运动员水平的武术竞赛。“打”“练”关系的确立,直接影响武术运动的发展方向。本文试从“打”与“练”的关系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车天民 《武当》2003,(10):33-34
少年拳第二套的特点新大纲中的武术教材之一——少年拳第二套(以下简称“二套拳”),是一个很好的武术套路。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它体现了武术的风格,尤其是体现了以长拳为基础,以基本功为基础之基础的武术特点。全套动作精神英勇、严肃,姿势朴实大方,动作刚劲有力,形象雄壮优美。从技击的特点而言,虽然全套动作结构很简短,但表现了武术的“四击”、“八法”、“十二型”的技击法则和人体动态的规律。以“四击”中的“踢”和“打”而论,就有蹬、踢、踹、弹、钩、冲、  相似文献   

20.
拳术,是一种按踢、打、摔、拿、跌等徒手技击特点而编成的武术套路的运动形式,即武术徒手技法套路的总称。古时称谓较多:商周时称“技击”、“手搏”等,秦汉时称“卞”、“弁”等,宋代后称“使拳”、“打套子”、“白打”、“拳法”等。宋代以后,拳术已形成比较成熟的套路。据明代著名战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径捷要篇》记载,当时著名拳种有“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还有“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镇、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翻、十二短”,以及吕红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