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辽代诗歌是中国诗史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其意义不在于艺术上如何成熟而精致,而在于其以清新质朴的形态为中国诗史充填进新的质素.辽代诗歌创作的主体是契丹族诗人,而且尤以上层人物为主.辽代没有专门的诗学著作,其诗学思想主要指在诗歌活动中体现出的一些倾向.辽代诗学思想更重视的是诗的政教功能.辽诗有着尚实尚质的导向.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辽诗因循模仿唐宋诗韵,简单、粗糙,无独立创新可言。在我国许多文学史,诗歌著作中谈及辽诗时或寥寥数语,或只字不提,对辽代诗歌没有给予应有评价。其实不然,辽诗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华诗歌文化的辉煌,宏大、丰富了唐宋诗韵的风采,体现了北方民族海纳中原文化,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范。本文拟从辽代诗歌的发展阶段及诗人群体的组成对其加以介绍,以期引对辽诗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对苏轼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思想上,也直接表现在诗歌创作上。通过对苏轼诗语出白居易诗歌的分析,从苏轼对白居易诗歌的受容与警惕这个角度,可以看出苏轼诗风与白居易的联系以及苏轼晚期诗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诗的意境,体现着汉字的无限情趣和魅力.诗歌创作的技巧很多,数字入诗乃技巧之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向来号称“诗国”,中国文化又以倡“经世致用”的儒家学说为主流。所以诗歌创作和赏评向来被融入了厚重的政治伦理内容。创作不必说,即以解诗而言,汉儒将《诗三百》奉为经典,一首爱情诗《关雎》却能生发出言“后妃之德也”的伦理教化之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以诗言志,借诗载道,把诗歌看作“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工具,乃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和鉴赏的主流。 然而诗歌毕竟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有着鲜明的愉悦性情的特征。在深谙诗道的封建文人心目中,诗歌  相似文献   

6.
迄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发展史的日本汉诗,是以唐诗为代表的我国古典诗歌繁衍到海外的最大一脉分支。日本汉诗曾深得李白诗歌的沾溉与滋养。本文考察了日本汉诗对于李白诗歌之受容史,进而从诗语受容、诗题受容、韵调受容、风格受容四个层面考察了其受容之形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第一代白话诗人刘延陵曾译介大量西方诗歌,尤其关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美国、比利时、法国的爱情诗。其诗歌创作深受西方诗歌的影响,其脍炙人口的《水手》和《海客底故事》两首诗,不仅在诗歌风格、题材上,而且在体裁上都竭力模仿和借鉴西方现代恋歌,这可以为研究安徽籍诗人刘延陵及其作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中唐著名诗人元稹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元白共同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发挥诗歌的讽谕功能,诗笔触及当时的社会现实,抒写时事,推进政治朝向更清明的方向发展。元稹一生诗歌创作颇丰,创作了许多不同体裁和题材的诗歌,其中他最为重视的当为讽谕诗的创作。元稹不仅尝试着用多种体裁创作讽谕诗,且题材广泛。讽谕诗的创作寄寓了元稹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9.
日本学术界对黄遵宪的研究,着重于从其著作探讨明治时期的方方面面,国内的研究也多倾向于其与日本的关系。中日学术界都指出,在诗歌创作上,黄遵宪明显受明治汉诗的影响,而忽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及传统文化对其杂事诗创作的内在作用。《日本杂事诗》虽是旅日的产物,但黄遵宪深厚的传统文学功底和对乡土文化的深刻体验。使其旅日诗歌不时出现中国风物,传统诗词意象和创作手法则贯穿其中。此外,黄遵宪心怀家国.受杜甫诗史书写精神的影响.其诗多以时局、变法和兵防为内容。而这也是日本杂事诗多书写乡土风物和祖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唐著名诗人元稹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元白共同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发挥诗歌的讽谕功能,诗笔触及当时的社会现实,抒写时事,推进政治朝向更清明的方向发展。元稹一生诗歌创作颇丰,创作了许多不同体裁和题材的诗歌,其中他最为重视的当为讽谕诗的创作。元稹不仅尝试着用多种体裁创作讽谕诗,且题材广泛。讽谕诗的创作寄寓了元稹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的闲适诗主要创作于元和年间。通过对元和政局的剖析理解白居易的闲适诗和其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2.
作为宋初两大诗歌流派的白体和西昆体,其诗学思想曾被一些治宋诗的学者认定是相互对峙的,然而事实上二者在创作心态,文学功用,对唐代诗歌的积极借鉴以及讽喻倾向等方面有着本质的相通,它们是相互渗透,并行发展的,是一种“同质异构”的关系。本文试选取王禹偁和杨亿为主要代表,从师法唐人、士人心态、讽喻倾向及诗学传承方面说明白体与西昆体的“同质异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科举史上,唐、宋、辽、金与清代都曾以五言诗作为考试项目之一。这种用于科场的诗歌,曾有官方规定或约定俗成的若干名称,亦有关于名称的种种争论。对诸种名称追根溯源,进行梳理,有助于澄清相关研究中的某些错误观念与认识,加深对应试诗文化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梨花”“海棠”式的畸恋现象在唐宋诗词作品中屡见不鲜。其中以白居易、杜牧、张先、欧阳修四人的诗词作品尤为引人注目。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唐宋文人的暮年情怀,构成文学史上的一道奇观。在唐宋文人暮年畸恋现象的背后有着深刻原因,而最重要的则是唐宋文人忧惧衰老、对生命价值认定的焦虑和男权对女性容颜与身体的裁夺与控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汤显祖<射鸟者呈游明府>、李渔<刻桐>、吴敬梓<观海>等四首自唐迄清四位著名文学家少年时代诗作的分析,向读者展现了古代少年诗歌的精华及诗人早熟的诗才.  相似文献   

16.
李肇《唐国史补》中语及“杜司徒年七十,无意请老。裴晋公为舍人,以此讥之”,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也在证说白居易《司天台》、《不致仕》是批评杜佑的诗篇。因此,后人对杜牧为李飞撰写的墓志铭就有了先人为主的偏见,以为是在放肆地攻击白居易。本文就此问题提出纠正,先证明白居易并没有攻击过杜佑。  相似文献   

17.
编选古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接受形式之一。在一批明清之际的“古诗——唐诗”系列选本中,就乐府诗的体例问题形成了一种带有规律性的倾向与分歧,即大多数系列选本保留了唐前乐府诗的体例而取消了唐代乐府诗的体例,只有少数系列选本保持了乐府诗体例的前后一致性。这种主导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前代学者对唐代乐府诗的轻视,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唐代乐府诗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8.
唐代论诗诗承前代发展而趋成熟。杜甫组诗《戏为六绝句》,开创了论诗绝句组诗体的先河,这种新的文学批评样式由此确定而盛行于世。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继承与发扬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反映现实的精神,直接以诗来发表对当时诗歌创作实际的观点、立场和主张。其思想倾向与艺术手法,或褒或贬,或破或立,或扬或弃,及时有效地引领唐代诗歌创作步入光耀风骚传统而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从而使唐代论诗诗呈现出一种承传风骚、反映时政的现实主义诗学精神,这对后世反对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诗风起到了典范作用。杜甫论诗绝句的组诗样式,开启了后世论诗绝句组诗体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9.
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接受白居易诗文影响已为众多学者证实,其中引用白氏讽喻诗的例子格外引人瞩目。讽喻诗特有的功利性职能显然与《源氏物语》主旨,甚至与日本传统审美理想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然而,剔旨存情的引用原则,使紫式部能够将讽喻诗句完美的融合在《源氏物语》中。比对阅读两者,颇可体味,正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典范性影响了紫式部的创作。从“诗乐合一”的创作理念,到长于描写、意象丰厚的语言表达,再到叙事技巧和女性主题.紫式部无一不精雕细琢,这都是在汲取白居易诗歌典范艺术上的再创造,而其背后体现的则是日本民族文化的自觉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边塞诗是唐朝诗歌的独特流派,盛唐边塞诗又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代表。盛唐武力强大,士人精神腾越,盛唐边塞诗不仅呈现出乐观主义的基调,还把唐人尚武传统变成了审美对象和时尚内涵。盛唐边塞诗是唐朝新边疆主义的产物,为唐朝鼎盛时期国家过剩精力的显现。盛唐边塞诗彻底地扭转了六朝以降的颓靡诗风,它特有的文化观念,有效地改良了盛唐士人的精神。边塞诗树立了一面崇尚阳刚、标举慷慨的大旗,舍弃了六朝宫体诗的诗歌道路,延续、发展并超越了建安风骨的内涵,属于唐人在吸收了包括罗马、波斯和阿拉伯文化后所缔造出的新的文化品类。盛唐边塞诗所达到的文化高度,是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后的产物,同时体现了大唐风华和盛唐精神的最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