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学校举行了"同课异构"优秀课竞赛活动,笔者听了两位教师教学"比例的意义"一课,两种不同的设计理念,给人以截然不同的感觉. 教学设计一: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什么是比,比的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是什么? (2)求比值:①14:21;②3/4:8/9;③1.8:2.7;④2.5平方米:375平方分米.  相似文献   

2.
在湖南省湘潭县组织的一次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的素质教育讲学活动中,自然学科设计推出了《热辐射》一课,在全县范围内巡回上课,获得了成功,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我们之所以设计、推出《热辐射》这一课,一方面是以前对这一课的教学研究比较少,另一方面是觉得它确实有值得研究的地方,最主要的还是试图通过这一课的教学示范,给全县  相似文献   

3.
“比例”概念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正、反比例两个小节的教学。课堂上,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比例中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强调比例是由两个比所组成的等式,对于教好“比例的意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由生活趣事导入新课课一开始,教师便说:“我们已经学过了比(板书‘比’字)。你们知道我们人体上许多有趣的比吗?例如,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长度大约是  相似文献   

4.
最近,听了两节数学课,两位老师上的都是“毫米的认识”,现将几个教学片断摘录如下,供大家对比、辨析。一、毫米的引入教例A师:你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生:米、分米、厘米(教师随答板书)。师:1米等于几分米?1分米等于几厘米?生:1米=10分米摇1分米=10厘米(教师随答板书)。师: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你发现什么?生1:不到1厘米。师:今天,我们学习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板书:毫米)教例B师:你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能把它们比划出来吗?(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一边比划,一边自言自语。)师:请量出一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想量什么就量什么。(学生有的量币,有的量…  相似文献   

5.
我校开展了“一课二教”的教研活动 ,这次是由五年级一班的刘老师和五年级三班的张老师分别执教《鲸》这课。在教研会上 ,这2节课引起了较大争议 ,现将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简述如下 :鲸》教学设计A ,刘老师执教1 填一填课文第一自然段用具体数字写出了鲸很大 ,刘老师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画出有关数量词 ,然后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将数字填在括号中。2 说一说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鲸的进化过程 ,刘老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鲸 ,将这一段话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转述给同学听。3 比一比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按鲸的种类写了鲸的生活习性 ,教师引导学生读书…  相似文献   

6.
一、背景 “整数减小数”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中的一课。教研组备课时,两位教师(A教师教龄8年,有4年的新课程教学经历;B教师教龄20年,有2年的新课程教学经历)对本课教学顺序的安排产生了分歧。A教师认为: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安排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没有必要对教学顺序做调整。B教师认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性质,同样也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应用小数的性质学习整数减小数就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7.
对眼前两份娄老师时隔9年的《分分合合》同课教学设计和实录,脑海里不由冒出一连串问题:这两次教学不变的是什么?改变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变呢?带着一系列问题,我沉浸到娄老师的文字中,试图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通过反复阅读,再三比照,我有了自己的答案。一、不变:游戏是儿童美术教学方式的永恒基调  相似文献   

8.
最近听了两位教师执教《普罗米修斯盗火》(苏教版)一课,两位教师教学设计不同,教学效果各异,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请看两个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案例一—、寻找特点: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普罗米修斯是一个怎样的神?(学生读后很快从文中找出关键词语“勇敢而极富同情心”。)二、  相似文献   

9.
七、一课多篇一课多篇 ,也称一次多篇、多文联教 ,有时也称比读、联读。简言之 ,就是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教学几篇课文 ,或者是在一节课中教学几篇课文。一课多篇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思路 ,也是一种教材处理的方式。它的设计目的 ,一是让教学更好地顺应教材 ,二是进行高效率的阅读教学。一课多篇教材处理的实质 ,是在分析某几篇课文组合的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之上 ,提出对它们进行教学的最佳角度 ,为顺利地实施教学迈开有指导的第一步。一课多篇式的教学是被教材“法定”了的教学 ,从初中语文教材来看 ,每一册中都有“短文两篇”“诗词五首”之类的编…  相似文献   

10.
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常思常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靠的是课堂教学,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就是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有力保障。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怎样才能做出一课好的教学设计?从2013年第3期开始,本刊"本期策划"栏目重点  相似文献   

11.
小说教学的设计,教师首先要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孔乙己》一课的教学,应当确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其次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考虑到教学对象是刚入初二不久的学生,决定用课堂活动来呈现核心问题——写一则"寻人启事",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  相似文献   

12.
万多利 《教育》2013,(9):40
学校从外地请了一位专家来做报告,报告结束后,专家与教师们就当前的教学问题进行了座谈。有一位语文教师问到,在上长课文时,总是一节课解决不了几个问题就下课了,该如何解决长课文教学的问题?这位专家便提到"长课短教"。随后,笔者又听了几节语文公开课,在评课时也有教师提到"长课短教"。"长课短教"的概念和误区什么是"长课短教"呢?专家和评课教师都没有作详细解释。  相似文献   

13.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如何做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具体说就是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怎样使教学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笔者以为,如何将教材中所获的的“资源”经过适度转化、整合并优化于教学活动之中,是“用”的灵魂。  相似文献   

14.
肖玉 《小学语文》2008,(7):128-128
《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3期刊发了上海洋泾中学校长李海林的《“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辨析》一文。文章指出,“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在语文学科范围的意义有两个:其一,“教教材”就是教教材所指引的生活实践,理论命题是“教学生活化”,操作要领是先教教材上的内容,然后向生活实践拓展;其二,“教什么”及“教什么”如何产生,  相似文献   

15.
近日笔者上了一节“生活中的比”的研究课.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只知道比高矮、比轻重等这样的“比”,但这里的“比”不是本课所学的“比”.如何让学生感受“比”的必要性和价值呢?笔者设计“调制糖水”的教学情境,在六年级两个班进行了尝试.在两次教学中,“调制糖水”这一教学片断得到了迥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引发了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康建荣 《云南教育》2003,(25):45-46
一、案例例题:一项工程,甲单独完成要6小时,乙单独完成要8小时。现在由甲、乙两队合做需要几小时完成?教学时老师先作复习铺垫,让学生解答:一条路长240米,甲工程队独修要6天完成;乙工程队独修要8天完成。现在由两个工程队合修,需要几天完成?先让学生审题,然后列分步式解答,而后再列出综合算式求出结果。接着又复习了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最后,教师出示例题,让学生齐读,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用彩色粉笔作了标识。要求学生把例题与铺垫练习题作比较,找出异同。师、生进行了如下的谈话。师:例题中工作总量知道吗?生:不知道!师:我们动脑筋想…  相似文献   

17.
于晓东 《山东教育》2003,(10):32-32
去年,我参加了“山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其间我带着学院老师的期望,代表全班学员到全国新课程实验区潍坊高密实小执教了研讨课《跳水》(人教版六年制第十册)。本次送课,对于学院及培训班来讲,只不过是提供了一个研讨课例而已,然而对于我来讲,却经历了一次“蜕变”前的痛苦(旧观念、旧教材)、“升华”后喜悦(新理念、旧教材)的过程。不仅如此,以本次授课为凭借,我对新的教学理念的认识更深入、更实际了,而且对于今后如何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教学效率也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一、新、旧理念的碰撞《跳水》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列夫·托…  相似文献   

18.
1.引言近几年来,一种新的教研活动形式——同课异构开始流行.什么是同课异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例如,有人认为,所谓同课异构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来上课,比较其对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的不同,达到  相似文献   

19.
“动能定理”探究式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设计说明这节课创设、模拟和再现了一种类似科学探索研究的情境、途径和过程 ,使学生身临其境 ,以科学研究者的身份 ,采用“猜想—推理—验证”的科学研究方法 ,主动探索、发现和获取知识 ,并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研究中的艰辛和欢乐 .在教学中侧重知识的形成 ,主要教给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 ,并激发其探究意识 ,培养其创新能力 .本课教学设计的主线为 :提出问题→科学猜想→数学推理与分析归纳→实验验证→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提问复习 ,引入研究课题1.提问复习功、动能的概念及其公式是什么 ?哪一个是过程量…  相似文献   

20.
“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我曾经在学校内部上过教研课,课堂上的气氛热热闹闹,可是每次到教学“练一练”中的“一半多1张”时,总是觉得不顺,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学生会在这里卡壳?学生对于这节课的难点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