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研究竞赛规则的演变对套路技术的影响,分析2003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实施将对竞技套路技术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竞技武术套路形成的主要技术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技术特征分析1.1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在动作结构上具有攻防技击本质特征武术套路的动作素材源于攻防对抗实践。武术套路练习是将许多武术动作按一定顺序编排来进行演练的运动形式,武术套路练习形式的产生即有技术因素,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1]。从技术的角度来  相似文献   

3.
2003年武术套路竞赛新规则,在评分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大幅度、跳跃性改革,使武术套路运动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规则作为竞赛及训练的规范和准则,引领着技术发展的方向。同时,不可避免的对参与武术套路运动的青少年的基础训练产生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后奥运时代”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技术特征发展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武术自身技术发展特性来分析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在"后奥运时代"这一新阶段的发展特点,总结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技术发展特征;指出面向"后奥运时代"的现代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应该在总结现实的基础上,确立一个符合我国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技术发展客观实际的战略目标:根据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性时竞技武术的形成及发展产生的影响,提出"由术至道",经过合理提取、改造使之技术简单化,进入奥运会竞赛殿堂;文化深层意念与高级内涵植根社会,还武术以本来面貌,并从"高、难、美、新、稳"的技术要求、技术加难与人文关怀、技术创新、技术审美、技术细节、规则科学化、规则定量化、规则严格性、公平竞争的平台等方面论述后奥运时代技术发展的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5.
从十运会看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演变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以及十运会武术套路比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不断发展与完善,裁判评分的客观性和规则的可操作性不断加大,规则对难度动作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比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对技术的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对十运会武术套路比赛进行研究,可以看出:"高、难、美、新"已经成为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主要技术特点;难度技术是影响最后得分的主导因素,追求高质量的难度动作将是未来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未来的武术套路运动技术将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突出个人技术风格。同时,十运会武术套路比赛给我们留下了反思和启示,如何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武术套路新规则对竞技套路训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技武术套路新规则的实施,在提高比赛可比性和竞争性的同时,对武术套路的训练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对竞技武术套路2003年新规则进行研究,并分析探讨新规则的实施对武术套路训练的影响,以及应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以期为竞技武术套路的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摘要:以中国武术研究院审定,首次颁布的各式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创编历史为主线,运用口述史研究方法,经制订提纲、初访交流、正式采访、文字整理、史实考证、文野互补、视频对比、亲身实践等步骤和方法,访谈整理了主要创编者门惠丰和阚桂香教授的创编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经历及对当今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技术变化评价,旨在全面真实地梳理与记录各式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创编历史,总结其中创编规律,发现当今技术流变问题,促进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的本真化、科学化、竞技化发展,推动太极拳全面走向世界。本文内容包括:创编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动因与申请、创编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组织与实施、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撰写与拍摄、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技术规范与流变、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的历程、反思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军体拳是我军格斗训练的基本套路.从军体拳技术角度着手,从套路动作的运动形式、技击方法、攻防实战等内容,深入研究军体拳技术,展望军体拳技术内容体系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采用调查访问、专题研讨等方法,依据运动训练的科学理论,归纳和分析了导致近年来河北武术套路运动在全国比赛中不能取得理想成绩的主要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就我省武术套路运动的崛起,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析了物联网在武术套路比赛中的应用,分析了武术套路比赛在物联网技术背景下的崭新契机和发展机遇,探究了物联网技术在武术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并指出了物联网技术在武术套路比赛中应用的障碍及其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摘要:当前,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概念与关系问题已成为武术理论研究的焦点。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界定了竞技武术、传统武术、中国武术的概念,探讨了当代武术发展中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矛盾冲突与规避路径,以及二者的当代价值定位。研究认为,涵盖现代武术和传统武术两大内涵于一体的中国武术概念界定法存在缺陷,而“广义”与“狭义”的分别界定法较为妥当;竞技武术套路源自“舞”的表演属性而非“舞”的练功属性,竞技武术散打、竞技太极推手、功法运动源自传统武术中的练功方法,如此认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关系,是规避二者存在矛盾和发展冲突的有效路径;竞技武术三个运动项目虽然源自于传统武术的打、练、演三项主体内容,但却算不上是对传统武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和发展。竞技武术应该坚定不移地走好体育化道路,发挥体育竞技的价值,传统武术则应该坚持“打练结合”的武技、武道修炼方式,发挥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1991-2015年间中国的武术文化研究学术论文,提出了武术文化研究的8个主要方面,包括:武术文化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新背景,中国传统历史与武术文化研究,武术文化的地域、区域研究,武术传播研究,武术文化本体研究,武术教育研究,中外武术文化比较研究,武术发展研究等. 本研究旨在总结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的方向,以建立中国武术学术共同体和形成中国特色的学术范式.  相似文献   

13.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从解构传统入手,在深度考察武术现代化发展基础上,深化对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的认识和把握。研究认为,竞技武术是标识传统武术的通识准则,但是,同时还应兼顾传统武术的两大特质——一是农耕文明的社会基础,活动领域明确,一是拳种是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来辨别和理解传统武术。传统武术是武术的一种出场形态而不是唯一形态,它内蕴武术传统,但是它不能囊括所有的武术传统。武术传统才是真正维系武术发展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近现代以来,武术的被分解,使武术越来越"貌合神离",使武术离"武德"越来越远。基于北京首届世界武博会思考武术的发展。同为搏击类竞技项目,武术却以套路和散打分项进行比赛。武术如何"以武会友,以搏励志"和"以武求道"?武术既要"文化化",还要"简单化",方为正途。掘深武术传承之路,拳种方式传习武术,太极拳种示范效应,良好模式带动发展;拓宽武术推广之径,推动太极推手入奥,技术和规则"标准化",修身养性追求武道。"文化化"掘深武术传承之路带动"简单化"拓宽武术推广之径,"简单化"拓宽武术推广之径促进"文化化"掘深武术传承之路,这是武术发展的辩证之道。  相似文献   

15.
论中华武术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是世界文化多样化的统一,是各种文化的相互认同、相互并存、相互借鉴和利用。中华武术国际化是世界文化多元一体化的需要。中华武术国际化是对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弘扬;竞技武术全球化是实现中国武术国际化的一种手段;要维系传统武术文化内核,又要超越传统武术文化;使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更适合中华武术国际化传播。  相似文献   

16.
摘要: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当代武术的文化软实力作用,采用文献资料法,站在大武术观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对当代武术的文化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武术自古以来即被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形象,富含民族文化底蕴,只是在近代社会变革中,由于主客观的双重原因,一部分武术文化发生断裂,一部分武术文化被误读,致使其逐渐边缘化。而今,要想让武术重回全球大众视野,即应彰显武术的文化内涵,发挥时代作用、续写武术的文化魅力,提升武术竞争力;同时要通过“正解”武术的文化,增加武术正能量、“守护”武术的文化,树立武术品牌意识等一系列举措来重新唤起及塑造当代武术的文化价值。最后指出,只有利用各种形式载体输出武术的文化,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助力。  相似文献   

17.
摘要:以当代竞技武术套路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竞技武术套路所折射出的符号意义进行结构主义分析和特征研究。研究目的:通过对当代竞技武术套路符号的结构分层,进一步揭示中国武术套路在当代竞技体育环境下的生存特征与文化意义。研究认为:竞技武术套路符号中,受众以招数、拳势、隐意三个代码为解读框架,并借助身体显文本与竞技伴随文本进行情境填充,从而获得符号创造者对竞技武术套路特征的意义表达。表意性、体势性和高端性作为竞技武术套路符号单纯的特征表现,对武术群体做出了不同层面的竞技武术回应。对竞技武术套路符号的研究价值在于,竞技武术并不是非常规的武术文化形态,在符号内部仍然保留有武术文化的传统的恒定要素,解读竞技武术套路符号必须要以符号代码和符号文本相结合,从而产生竞技武术套路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非武术专业大学生武术认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非武术专业大学生对武术认知的调查表明:1)非武术专业大学生对武术的总体认知比较科学理性,在大学武术教学前后依然对武术保持较强的兴趣,对武术的认知渠道虽然呈多元化但相对集中在武术的影视娱乐节目上;2)非武术专业大学生建立科学武术概念及树立终身武术理念的比例不高,3)体育和非体育专业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差异显著应引起体育专业教育人士的重视,应该加强体育大学生的武术教学研究,真正使大学的武术教育担负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命.  相似文献   

19.
学校武术课程的改革与建议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学校武术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目前学校武术的开展情况来看,与武术的发展和中央领导对武术的期望相差甚远。通过对学校武术发展的历史;学校武术开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学校武术课程改革的初步设想进行探讨,旨在能够进一步加强学校武术工作的开展,科学规范学校武术课程的教材体系,使学校武术工作能够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研究法等,从共生理论视角,分析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的共生关系及协同发展路径。在当前举办的中国武术节中,存在3个共生单元:武术节、主办方与地域武术,这三者之间形成了3种不同的共生关系。其中:中国武术节与主办方、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形成了"间歇共生组织"和"对称互惠共生行为";而中国地域武术与主办方则形成了"间歇共生组织"和"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要实现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之间的协同发展,需加强中国武术节节庆制度建设;深化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的关联;促进中国地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