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增强人民的体质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1)增强人民的体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是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之一。(2)人的体质增强和体能的发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2.在科学发展观的诸要素中,人的体质的增强与社会其它方面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1)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将对我国人民体质的增强起促进作用。(2)我国人民的体质状况将影响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①较差体质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甚至会使社会倒退,使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落空。②人们好的体质能够促进社会的健康发…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高等教育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高校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做到"以人才为本,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主体","以育人为本,把培养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项根本任务","以服务为本,加强行政管理干部队伍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3.
学校体育改革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万昌智 《体育学刊》2004,11(6):72-74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新时期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为了保证学校体育快速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就一定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体育的各项改革。  相似文献   

4.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针。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事业中的贯彻落实主要体现在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推动教育创新实现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的协调发展”。当前,高中阶段教育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普高上,要使更多的普通高中学校成为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取消全运会:基于体育公共服务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基于体育应为公共服务的视角,认为取消全运会符合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符合体育体制改革的要求,这样可以使各级政府体育部门"有心"为人民服务、"有力"为人民服务,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6.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解读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阐述了新建本科学校体育院系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论述了新建本科学校体育院系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办学实践,特别是对体育院系的建设和发展如何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素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7.
杜金 《精武》2013,(19):84-85
我国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那么教育就必须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要“以人为本”,体育是德、智、体、美、劳中的一个方面,体育教育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在体育的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让体育为人的全面发展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文章着重分析学校体育中的所体现的人文因素,探讨研究人文科学融合于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及其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略论科学发展观与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崭新的治国方略和执政理念,必将对我国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体育事业是全民的公共事业,其宗旨就是增强国民体质,使国民体魄健壮,精力充沛,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之中.体育事业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自觉接受科学发展观之指导,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社会体育发展步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剑 《体育科研》2005,26(4):1-4
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体育发展的联系和必然趋势着手,分析了“以人为本”是社会体育指导思想的理论渊源,必将对社会体育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为社会体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但分析我国社会体育现状,仍存在不足。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多元化社会体育服务体系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教育应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根据社会需要,办好各级各类教育;要保持协调发展,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坚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运动训练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丰富和完善运动训练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运动训练要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加强理论研究。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整体性原则,以运动技术为基础、以人类科学理性为导向、以制度的调节为手段,同时兼顾各个方面的统筹与协调。通过训练理论的变革,促进运动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体育公共服务的终极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对健康理念追求的必然趋势。当代社会在诠释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内涵及发展目标时,遵循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三个阶段的发展为目标,逐步实现在管理模式、供给模式、运行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等方面实现政府宏观调控与社会各界力量相互参与、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同步发展的多元化、多主体、多中心的服务体系,确保我国体育公共服务逐步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武术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章通过对传统武术现状及成因的探析,提出了传统武术的发展对策:要正视传统武术的历史成因,顺应其发展规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观、现代需求观;倡导“以人为本”的科研人才培养模式,走功能多元化,技术全球化的路子;构建以城市为中心,发展社区传统武术馆(社)的框架模式,同时要加快国际化进程,扩大传统武术在国外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五方面的内容,着重论述了“科学发展观”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五点影响,以期能从“科学发展观”中汲取 益的养分,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不仅是太极拳的创造者、继承者,也是太极文化的拥有者、享有者。太极拳以人为本是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防身、健身的完美结合及广泛的适应性,通过太极拳运动不仅能增强人体的生理机能,调节人的心理平衡,还能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所以说太极拳运动从各方面促进了人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将太极拳的特点和以人为本融会贯通并将其升华,阐述了用科学发展观探究并指导太极拳的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和核心,把"以人为本"融入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是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的一项举措。本文就"以人为本"对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以人为本"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现做出了相应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职工是办企之根,是兴企之本,是办好企业的根本保证和永不枯竭的泉源。企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落实好“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依靠职工办企、兴企的理念,理解透“企”因人而兴,无人则止的重要含义,把职工当做企业的主人,努力为职工创造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好的生活待遇、营造好的企业氛围,不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打造出一支思想向上、作风优良、工作扎实、技术精湛的职工队伍,促进企业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1对运动训练科学发展观的理解(1)要"以人为本"。这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训练要重视运动员的个体差异,突出个人的特点,不能千篇一律。(2)全面的发展观。是指整个训练理论的协调发展。在建设运动员训练理论体系过程中,各部分要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为保证、相辅相成,统一于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中。(3)协调的发展观。运动员的体能、技能与智能、心理、训练与比赛等方面应协调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使运动员在"良  相似文献   

19.
试论科学发展观与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发展方式将要实现从"建设观"向"发展观"、从 "物本主义发展观"向"人本主义发展观"、从"唯经济生产力发展观"向"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观"的根本性转变.体育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体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从发展、发展观及其问题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及意义,从我国体育发展发展轨迹与时代特征,分析体育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实现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我国未来体育事业发展,实现体育发展方式的转换,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实现体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认识的升华。它的实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丰富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展性评价,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