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术变形”是艺术创作中的普遍规律。在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上,都有“变形”现象出现。它是文学构思中主体因素的一种体现。对于“艺术变形”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了解艺术创作主体在酝酿艺术形象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庄子在《秋水》中为我们塑造了河伯这样一位鲜活的艺术形象,他因为“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就“欣然自喜”,至于北海,则望洋兴叹,并深刻反省自己,“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河伯是可爱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认真分析《莺莺传》中的艺术形象,认为张生之所以抛弃崔莺莺,既不是因为张生出于“玩弄女性”的目的所致,更不是其“门阀”等级观念作祟的结果。崔张离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张生站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准则的立场上,无法从内心接受和容忍崔莺莺这样的具有独立个性的女子。崔莺莺是一个塑造得非常成功的、闪耀着独立人格光辉的女性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4.
歌剧《茶花女》是威尔第惟一的一部关于爱情与死亡的歌剧。从薇奥列塔在《茶花女》中的音乐形象、艺术形象的分析,以及对《茶花女》中薇奥列塔这个艺术形象的重新认识和重新塑造,可以看出,对薇奥列塔这个艺术形象的塑造不仅需要在表演技巧上有所变更,而且在演唱中更需注意主人公内心的情感转换,所以对艺术形象进行二次创作,是我们声乐表演者的重要使命之一。  相似文献   

5.
孔子所说的“兴”,意为“起情”,即诗歌可以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激发人的情感,使人受到启发、启迪,从而使、人的思想认识与修养得到提高与升华。孔门诗教“兴”义与“兴”之本义发生了混淆,造成了“兴”义的混乱。  相似文献   

6.
刘勰认为作品是情理与文辞的统一,“味”是伤口带给读者的感觉;“隐”的表达产生“味”,“味”即情意的含蕴丰富,体会不尽。“隐”是将情感蕴含在艺术形象即景物描写中,通过言外之意委婉传达,达到“物色尽而情有余”。刘勰的论述影响中国古代诗歌创作追求情景浑融、情意无穷的审美建构和广阔深邃的艺术境界,也影响诗歌批评探讨总结诗歌意境的审美特征,是中国诗学意境理论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7.
列夫·托尔斯泰在其小说(愎活》中刻画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形象。迷途使单纯善良的玛丝洛娃这一艺术形象具有多侧面性,更显丰富。迷途并未使其沉沦,她不断探索人性“复活”之路,最终走向自我救赎。这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他要与主人公一同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8.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多姿多彩的一个艺术形象,历来许多论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她进行了评析、探究,真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我们认为,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而复杂,表现出了“直”而“曲”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特点。文章从“直”而“曲”两方面对薛宝钗的个性进行了分析、阐述,试图对这一文学典型人物作出较为客观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精神胜利法不等于“劣根性”姚崇实鲁迅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阿Q这个具有巨大深远影响的艺术形象,他的主要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对精神胜利法,70年来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但都把它归结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民’创劣根性。尽管80年代以来,有人发表了更...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可爱又可敬的晴雯,通过“撕扇子”“病补雀金裘”“抄检大观园”以及最终青春生命的陨落,成为一个永恒的艺术形象。她的不合世俗,她的格格不入,她的反击抗争,让我们震撼和感动。一个鲜活而短暂的生命就永久地定格在了读者的心中。  相似文献   

11.
从神话意象上考察,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形象渊源于斯拉夫神话的水仙女。这一神话意象后来流传到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主要民族中并借助置换变形衍生出近现代欧洲艺作品鲁萨尔卡、温蒂娜等艺术形象,她们共同揭示了这一神话意象在经历人有意识的再创作之后成为一种通过对意象中包含的关键母题“下凡”和“归仙”的阐发,从而表达再创作基于自身生活经历追求心目中至美理想和永恒的情感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12.
庄子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变形艺术大师,其变形艺术达到了很高成就。这突出表现在他所创造的众多怪诞、离奇的艺术形象。无论是在散文创作上,还是在小说和诗歌创作上,历代的许多作家、诗人都有意识地吸收和借鉴《庄子》的变形艺术,因而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3.
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恐怕都忘不了孔乙己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列孔己己似乎与“半”字有不解之缘,因此本文想从“半”字这个角度来谈谈孔乙己。  相似文献   

14.
变形描写法,指的是作家、习作者在墓是、写入、状物的时候,为了追求“神似”,凸现人、景、物独有的内涵、神韵,而有意打破“形似”的束缚,把他们从实际生活中观察到的人、景、物,加以“艺术性”的加工、改造、夸张、变异,塑成带着作者强烈个人感受和感情色彩的“全新的艺术形象”,从而使文章、作品中耸立的人、景、物,比实际生活中的入、景、物更新、更美、更典型、更集中,更令读者倾心钟爱,产生共鸣。变形描写法,具体技法有三:一、形态变形法。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画虾,有意将虾腿从十多根减至五六根,触须减至三四根,只用铁…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甚至个别教师往往重视“写”而忽略“读”。其实“读”在语文学习中是极其重要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多读少讲,让学生心领神会。朗读是音、形、义三者的结合,想象与联想是其重要的辅佐。通过朗读,可以复活艺术形象、再造艺术形象、升华艺术形象。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其受到思想情感上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中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林春凤 《新课程研究》2009,(7):105-105,108
在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甚至个别教师往往重视“写”而忽略“读”。其实“读”在语文学习中是极其重要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多读少讲,让学生心领神会。朗读是音、形、义三者的结合,想象与联想是其重要的辅佐。通过朗读,可以复活艺术形象、再造艺术形象、升华艺术形象。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其受到思想情感上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中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庄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与哲学共生不离的典范,《庄子》的文学思想和艺术创造皆与其哲学之“道”的内涵密切相关,其中的艺术形象皆是合于“道”、归属于“道”并体现着“道”的意象。《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在整个庄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逍遥游》中的“鲲”、“鹏”形象是《庄子》哲学理念、文学思想的奠基性意象,它不仅是庄子浪漫主义文学的象征,也是庄子哲学思想“道”的表述。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通常对“鲲”、“鹏”形象的文学性的阐释和把握较多,  相似文献   

18.
唐代“咏蝉”诗中以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最为人称道,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相似文献   

19.
《简爱》对《圣经》的恪守与反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突破了英国传统女性的三“C”世界 (即 church教堂、cookery烹饪、children孩子 ) ,以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完成了对简·奥斯汀等前代作家的飞跃 ,不仅具有深刻的共时性意义 ,更有复杂的历史性渊源和价值。《简爱》是夏洛蒂蘸着心灵的经验运笔着色的 ,凝聚了极其丰富的形象思维。而在这个艺术形象世界的时空中 ,又蕴含了浓郁的圣经情结 ,即《简爱》对《圣经》既有继承和恪守 ,又有扬弃和反叛。《简爱》一经问世就引起巨大的轰动 ,人们或褒或贬 ,见仁见智。其中争论的焦点之一是作者及其创作文本的思想倾向问题。虽然…  相似文献   

20.
《桃花扇》曾三易其稿,其中侯方域艺术形象的塑造必然是改动最多、反复最多的部分.孔尚任在不知不觉中可能以侯方域自况,所以陷入了类"借酒浇愁愁更愁"的尴尬境地,其悉心塑造的侯方域艺术形象也引来了诸多议论,而且会继续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