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创 《传媒观察》2022,(12):81-84
媒介批评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走向自觉,这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作为“往返于媒介理论与媒介现实之间的学术实践”,媒介批评对发掘媒介现实问题、深化新闻传播学术、提升媒介学理内涵具有深远意义。《学理三棱镜:媒介批评文集》一书跨越中国本土近20年的媒介现实问题,站在理性反思与专业批评的视角,从问题、案例、理论三要素的内在互动展开论说,为新闻传播学者如何关注媒介现实、探究媒介问题提供了典范。  相似文献   

2.
余琪 《东南传播》2022,(4):116-120
本研究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以可视化的方式分析了2011-2021十年间媒介批评这一领域的中外核心学术文献。研究发现,对媒介批评这一领域,英文学界保持着稳定上升的研究态势,而中文研究的热度较为局限,且中文研究者之间并未形成明显的学术共同体。媒介批评业务实践、学理问题、历史研究、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媒介批评是中文学者研究的四个主要主题,而英文文献则主要集中在媒介批评的基本理论问题、新闻伦理规范、网络媒介批评和他者观察视野。基于此,对近十年的媒介批评研究趋势进行概括梳理。  相似文献   

3.
媒介批评的定位问题王志敏(北京电影学院)今天的世界已经进入了多媒体时代。多种媒介手段传递速度和规模是前所未有的。于是,媒介批评、媒介研究的问题就变得紧迫起来,而且,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媒介批评和媒介研究的定位问题。我认为,在这方面,法国电影符号学理...  相似文献   

4.
理越辩越明     
5月10日,数家新闻网站转载了一组发生在厦门的新闻照片。这组照片记录了一位骑车人在暴风雨中碰到路上的水坑而摔倒的全过程。新闻事件尽管不大,但网上的评论却非常之多,网民争论的焦点,在于记者传达新闻的责任和社会公德心之间应如何平衡。5月11日,《北京青年报》报道了这次争论。对于这类事件的讨论,在新闻学界是个老话题了。笔者在此不想讨论这个问题,而是与此有关的“媒介批评”问题。“媒介批评”的定义很多,而总体意思差不多,比如,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媒介批评是分析媒介现象,…  相似文献   

5.
随着媒介的实力一天天壮大,媒介批评的重要性也随即表现出来。然而相对于媒介的强势,媒介批评却没有完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我国,媒介批评的理论仍不完善,媒介批评的实践也处于无序的状态,然而媒介批评依然拥有与媒介相制衡的能力。因此讨论媒介与媒介批评如何实现良性互动就是本文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问题的提出 2015年,恰逢中国大陆学界1995年明确提出“媒介批评”概念20周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建院60周年庆典学术论坛上,知名媒体人石扉客发言时抱怨说,当媒体记者遇到打压的关键时刻,学界并未给予声援,而是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对媒体报道操作层面的挑剔上.①此论在学界业界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本文以《新闻记者》近五年“媒介批评”专栏的所有文章为基本材料来源.该刊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共出版杂志69期,其中有50期设有“媒介批评”专栏,所载文章共109篇.除去关于“十大假新闻”的研究报告等无关文章11篇,98篇属于“媒介批评”的范畴.笔者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文章作者来源、批评指向、批评视角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  相似文献   

7.
声屏文丛     
国内现行媒介批评衡估国内研究界在以“媒介批评”为主题词而展开的学术运思,较多的是基于对目下媒介领域某些现象的忧虑。实际上,着眼于媒介的正常运转与健旺发展,批评应该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常规性工作,是对媒介实际操作状况的一种深度关切。目前,媒介批评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但总体是似嫌杂沓淆乱,有一些还是鉴赏性印象式的点评,随机性很大。大致说来,可以从在学理上是否成立的角度将现行的媒介批评分为两类,即学理性批评与非学理性批评。学理性批评是一种由充分理论支撑着的批评,而且具有一定的原则与立场。它是媒介批评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宋双峰 《今传媒》2007,(5):26-26
自大众传媒出现后,媒介活动给人类与社会带来越来越重大的影响.在距今200多年的时间里,西方新闻界、学者、受众和各领域的精英人物如何评价媒介和批评媒介?传媒人应从中汲取哪些经验和教训?近日,我国媒介批评研究的拓荒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刘建明教授等编著的《西方媒介批评史》,系统分析了西方媒介批评思想的发展,填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9.
<新闻记者>杂志从2002年正式开设"媒介批评"专栏,对其专栏文章及相关的媒介批评文章进行研究,能总结、归纳出中国近几年媒介批评的基本情况.本文主要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新闻记者>杂志上所有的"媒介批评"专栏文章,并着重分析在此期间所有具有媒介批评性质的文章,以期了解该刊媒介批评文章的数量和比例、作者情况和主题分布.  相似文献   

10.
岳改玲 《青年记者》2017,(9):99-100
近年来,媒介批评已成为国内新闻传播研究的热点之一,不仅媒介批评理论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媒介批评实践活跃,媒介批评教育也发展迅速.作为新闻传播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媒介批评在各新闻传播院系普遍开设.然而,与媒介批评课程的蓬勃发展相比,国内针对媒介批评教育的研究有待深入,对于西方媒介批评课程进行研究的论文尚未出现. 美国是新闻传播研究学科化的发源地.自1908年密苏里大学成立全球第一所新闻学院以来,美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已有近110年的历史.鉴于媒介批评课程对新闻教育的重要价值,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尤其是考察美国的媒介批评课程如何定位,讲授什么样的内容,具有怎样的特点,就很有必要.为此,本文对华盛顿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传播学系等一些著名新闻传播院系进行了调研,获得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任勇胜 《今传媒》2006,(7):25-26
自20世纪90年代末,“媒介批评”开始成为传媒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媒介批评”学专著出版了多本,相关研究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以《今传媒》为代表的媒介批评刊物也相继问世。尽管与国外和港台相比,这种“热”有些姗姗来迟,但却有利于在吸取境外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深入的探讨。《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的编辑任勇胜先生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就媒介批评史、媒介批评与传播学等问题进行了一次对话。任勇胜(以下简称任):你主持撰写的《西方媒介批评史》和《中国媒介批评史》两本书就要出版了,我代表读者…  相似文献   

12.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媒介批评理论发展落后于实践发展 我国媒介批评理论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实践,虽然近几年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本土化"批评理论的构建仍然进展缓慢.目前,对于媒介批评的基本概念体系尚未达成共识,关于媒介批评的概念,起源,本质,对象等问题仍然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3.
赵梦媛 《今传媒》2016,(12):35-37
在新媒体环境下,话语渠道的垄断被打破,更加多样化,媒介批评数量明显增多.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批评的表达形式出发,研究发现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批评具有实时化、批评主体全民化等特征,同时,研究也发现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批评真实性缺失、公正性不足等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以求能够促进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批评更加到位.  相似文献   

14.
谢静 《新闻大学》2006,1(3):84-90
2005年上半年,中国大陆新闻媒介有关付费采访问题的讨论本身成为一个媒介事件.新闻媒介将这一后台技术话题公诸于众,并呈现大量有关媒介的负面评价,使得这一事件超出了论争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意义,成为分析大陆新闻业的饶有趣味的案例.本文结合有关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和布尔迪厄的"场"的概念,对2005年上半年有关付费采访的媒介批评话语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在有关付费采访的媒介批评中出现的分歧反映了当前新闻业的认同危机,也是"新闻场"中彼此冲突的力量重构要求的体现.新闻媒介无法要求媒介批评在其专业规范框架之内展开,但重塑专业规范却是新闻业应对批评进行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熊燕舞 《今传媒》2007,(12):43-44
广义的媒介批评是对一切与媒介有关问题及现象的分析和评判.本文认为,新闻阅评属于媒介批评的范畴,是媒介批评的一种方式;而新闻阅评又不像一般的媒介批评那么简单,它的运作模式带有明显的官方色彩和强制特性,从而决定了它作为媒介批评家族一员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同传媒业受商业化的侵蚀而产生的负面效应日趋严重.随着西方媒介批评理论的引进,媒介批评逐渐成为我国新闻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媒介批评观念逐渐获得新闻界广泛认可的背景下,在对媒介批评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部分新闻学刊物和学术专业网站等尝试开办"媒介批评"栏目,开展较为专业的媒介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17.
宣讲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实践,因应媒介生态变革,宣讲与媒介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媒介化宣讲实践.如何对这一活跃的实务经验现象进行充分的学理研究是本文之关切.本文透过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评析,认为实务策略总结偏多而理论学理不足.笔者尝试通过引介修辞研究,媒介研究的效果研究、媒介技术的物质性研究和媒介化四个取径,拓展研究思路与视野,进而在完善、拓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话语体系之路上继续勉力前行.  相似文献   

18.
“媒介批评”的概念崇拜与无标准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进入新世纪,媒介批评成为我国学界、新闻界和政界的热门话题,许多报刊开辟了媒介批评专栏,批评文章不断增多.但对"媒介批评"的定义、概念使用和批评指向众说纷纭.近年来学界有入主张,引进和遵照西方的媒介批判理论,才是真正的媒介批评,否则就是"伪命题""伪理论",压抑"媒介批评的多元与开放".对西方媒介批评概念的崇拜,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和压缩了媒介批评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当前,广播媒介批评呈现出一种相对低速的发展状态,而实践规模偏小、理论研究尚未起步、缺乏必要的平台支持则是其主要表现.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广播影响力的下降、对广播媒介社会功能的严重“误读”、媒介批评研究的自身缺陷以及广播媒介批评机制的缺失.其危害则表现为广播媒介规范长期得不到有效修补,广播公信力持续走低并最终危及广播行业健康发展.因此,要解决当前广播媒介批评的低速问题,必须加强对广播媒介批评的重视,加快广播媒介批评理论研究步伐,并积极建构起有效的广播媒介批评机制.  相似文献   

20.
宋双峰 《今传媒》2006,11(8):19-21
自从有媒介起,就有伴随着对它的种种批评。来自于社会各方面的批评,与媒介同生共长,相互依伴着发展起来。是公众和社会,给了媒介无与伦比的威势权力。而当媒介日益膨胀、扩张,在商业化的泥沼里越陷越深,难以自控,造成传媒污染之时,也是公众和社会,甚至还有媒介自身,给了自己批评媒介、监察媒介的力量。本文试以媒介内部的批评、行业自律的批评、受众的独立批评三方面对媒介批评的困境进行阐述和分析,提出如何取得两者良性互动的相应对策。媒介内部的批评——新闻公评人,编辑部最孤独的职业?媒介内部的批评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层面的自我批评,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