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实武”、“虚打”、“侠”的文化内涵和“侠”的表现形式四个方面,以传统武术文化为视角审视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传统文化精髓。研究结果表明:武术是中国武侠电影中“实武”的基础和文化根源;“虚打”是以“实武”为基础的电影创作成分;“侠”的文化内涵与武德在本质上存在一致性;“侠”通过“武”的形式与观众价值观念和心理需求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武侠审美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归纳、跨学科研究法,从历史学、文化学、审美学的多维视域审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象,发掘蕴涵其中的武侠审美文化,以期追索武术审美文化的历史印记,为武术审美文化的理论建设添砖加瓦.研究认为,“侠”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武术现象和大众审美期许,是古代诗词与武侠审美文化之间的情感纽带,是“千古文人侠客梦”的精神载体.“侠”因其超然的道义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境界成为武术的精神力量乃至大众的审美范式代代相传,并且日益积淀形成一种民族文化意象.宝剑意象、宝马意象、英雄人物意象、典故意象、侠义意象作为中国古代咏侠诗词中的审美意象,传递着正义、报国、报恩、诚信、名节等义薄云天的武术侠义精神,承载着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多文化思想,从而为武术审美文化研究和武术基础理论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历史视界.  相似文献   

3.
论武术文化的涵义及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武术文化”与“武术”,由于视域的不同,既相互统一,又各有侧重。“武术”作为现实存在的“技术”形态,表现的更为真实、直接,以技击、表演、比赛等形式存在于社会普遍认知之中。而“武术文化”则侧重于“非技术”的成分,注重“武术”的文化体系、艺术审美、价值功能等方面。两者既非包含与包括,也非融合和互补,而是角度不同的思考与认识。“武术”称之为“武术文化”,源自武术的“中国性”及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因。从广义上,武术文化包括文化遗产中的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影视中的武术、文学中的武术、学校教育中的武术等;从狭义上,武术文化专指传统武术拳种流派及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武德要求、传承制度等。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共同性与多样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继承性与融合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侠文化的视角,讨论其与中国武术的内在关系,提出:侠是中国武术精神的最终体现,武术修行成就了侠,以及侠义精神与武德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武"和"侠"两个大的方面,对中国武侠电影所蕴含的传统武术文化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武术是中国武侠电影中"实武"的基础和文化来源;"虚打"是以"实武"为基础的创意成分;侠义精神是在武德基础上的拓展;"侠"通过以"武"为主体的侠义行为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6.
雅文化作为一种较为高位的文化,对武术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由于雅文化的影响,技击搏斗的太极拳进而创立了以养生为主的杨氏太极拳,使套路武术开始走向高位;二、当今武术在塑造武术形象时,要高瞻远瞩地树立雅文化意识,避免彰显出武术暴戾原形,努力寻求武术与文化的高度结合,在文化的深化中提炼完善武术,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三、在当今的武术拳种中,要树立当年的“文”“武”之分,以“文”带“武”,以“武”养“文”,公平对待,使武术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侠义精神中,侠是指他们的行为特征,义则是他们的道德追求和行为准则。侠和义融合成侠义精神,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政府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武术文化研究成为武术研究的新视角.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提高,文化学术空前繁荣,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本文由“武”字解析入手,针对春秋战国时期式文化的三个重要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意在推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提高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水平,为中国“武”文化的推广与繁荣寻求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乔汉 《武当》2014,(2):36-37
很长时间以来,在中国武术文化界存在着武术去“武”化的两种现象,一种是文的,说文解字把“武”字解释为“止戈”;一种是实践,把武术作为一种健身操,虚练套路,追求动作高、美、难,亦或是像京剧中的武打比划,谈起武术的实战性,只言我们追求的是养生,现在不是冷兵器时代,或者是我师父、我师爷当年功夫如何如何,而内家拳派习练者,常挂在口头上的是张三丰创太极拳,“欲令天下众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击之末技”。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传统的视角剖析武术流派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和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佛家以及家族本位思想、门派观念、民间宗教与结社等对武术流派形成产生的影响,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传统文化对武术流派形成的影响。本文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探究武术流派的形成,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武术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厘清传统武术流派的脉络、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有利于我们把握和理解武术发展的整体面貌,从而更好地发展中国武术。  相似文献   

11.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中的一大名派,是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融合典型代表.少林武术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精髓.研究认为,少林武术之所以能够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与其它武术流派的独特性特征,主要原因在于佛家倡导的"三教合一"思想的成功应用,以及儒、释、道三家文化对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完整、最有影响力和包容性的文化现象之一。武术作为一项民族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身体运动来保存文化和传承文化,但是由于文化的不同,其在文化形式和类别上的表现就存在差异,因此在各个区域内形成并流传的武术流派就会有所不同。笔者从文化角度的形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吴宪民 《精武》2008,(1):10-11
刘绥滨是当今武林最惹人注目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从一个赢弱多病的东北孩子摇身变成了“当今蜀中武林一杰”和“青城武术掌门人”,真是看似容易却艰辛!他这一生,注定要和青城武术血肉相连,是他用双手撑起了青城派,使青城武术这一最古老、最神秘的武术流派及文化现象受到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本刊近日对这个见证并发展了青城派的掌门人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4.
崇德尚武弘扬传统中国武术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清 《中华武术》2005,(4):36-37
(一)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从武术发展的历史看,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武术理论中包含着浓厚的古典哲学思想。我国古典哲学中的“道”“气”之说以及“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理论等,均是武术理沦的重要依据。“气”被视为武术养生的哩论基点;“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拘和谐统一,成为武术运动追求的一大境界;  相似文献   

15.
侠与武关系辨——与陈蓓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侠”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一种独特的人物,在武术文化的研究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武侠小说、影视的风行,侠与武的关系被长久的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女性对武术文化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随着“女性世界历史性的败北”,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开始形成,女性日益背上沉重的枷锁,尽管如此,女性还是对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就武术文化来讲,这种贡献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对武术的躬身实践; 二,创设武术流派;三,对武术的理论贡献;四,运用武术,抵御侵略。倡导男女平等、男女伙伴关系是中国人的一种自然倾向,相信随着女性平等权利的逐渐实现,女性对于武术文化将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如今纷繁复杂的文化环境中,传统武术文化环境受到威胁,武术“文化空间”正渐离大众视线,面临被现代化社会环境、生产方式所呑嘆的危机。因此,探索当下武术“文化空间”生存路径的意义重大且时间紧迫。为科学合理地保护传统武术文化,通过研究武术“文化空间”构建的具体方式,试图做好武术“文化空间”的复原、移植和开拓工作,让传统武术文化得以在现代化的新环境中如鱼得水。  相似文献   

18.
少林武术文化的历史流变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从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林武术由传统向现代嬗变取决于社会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少林武术不但没有被历史所吞噬,反而形成了朴实无华、质朴粗犷,并且注重内外兼修的特色拳种流派。分析了少林武术文化的历史流变,及少林武术文化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品阅“侠”文学作品,从中发现侠的言论行为与其内在武德修养、人格品位建立了某种必然的恒常性的联系,有效地使得侠之“武”升华为侠之“德”。即“赌技服人”的魅力风范,忍让谦恭的精神风度。该研究对当今“武术人”在武德修养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探讨武术文化传承中责任的重要性,通过责任意识的建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反思武术文化的发展。文章主要通过微观的阐述对武术文化对“个体”责任作用、对社会的责任作用、对教育的责任作用阐述了文化责任建立的作用,建立完善的武术文化责任,以责立武、以责扬武、以责行武、以责普武,敢于承担文化责任的精神意识,从而为发展武术文化起到了高度认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