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朔 《上海教育科研》2012,(3):31-34,15
国内学者围绕"钱学森之问"进行了大量讨论。首先,是关于命题本身真伪性之讨论,有学者认为"钱学森之问"实际是"钱学森之陈"的变相表达,有学者认为"钱学森之问"是一个被彻底虚构的伪命题,大多数学者认为"钱学森之问"是一个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的教育问题。此外,众多学者对"钱学森之问"的内涵及产生原因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实际上,"钱学森之问"之内涵已远超出"钱学森之陈"之本意,其涉及整个复杂的教育领域。求解"钱学森之问"需重新唤起教育育人之本意,同时需社会各主体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2.
博览在线     
《广西教育》2011,(5):21
当前教育最缺"问"国家总督学顾问、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2010年12月7日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当前,教育问题不少,首当其冲的是急功近利。教育是百年大计的长远事业,急功近利、争名夺利、揠苗助长、商业炒作对于育人来讲祸害无穷。当今的教育,分数承载了太多的期望,学生承受了太重的压力,童年背负了太沉的  相似文献   

3.
"钱学森之问"引发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高潮,北大清华等名校开展了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普通高校也纷纷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南京审计学院以书院制改革为核心的"双院制多元立交式"实践育人模式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模式以通识教育和导师制为核心,通过双院联动,社区自治,提升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社会参与能力、道德实践能力、文化艺术修养等综合就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幸福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钱学森之问"引发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高潮,北大清华等名校开展了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普通高校也纷纷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南京审计学院以书院制改革为核心的"双院制多元立交式"实践育人模式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模式以通识教育和导师制为核心,通过双院联动,社区自治,提升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社会参与能力、道德实践能力、文化艺术修养等综合就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幸福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钱学森之问"是钱学森先生留给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财富。钱老逝世之后,这一疑问热度不减,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不断发出追问。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几乎成为众矢之的。钱老的质疑与社会各界的不断追问反映了什么教育问题?其发问的实质是什么?为破解这一疑问,大学教育需要进行怎样的改革?除了大学,还有谁应共同直面"钱学森之问"?围绕这些问题,本期"高端访谈"栏目对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6.
柳斌 《成才之路》2010,(34):I0002-I0003
当前,我们的教育存在问题不少,急功近利就是一个既十分普遍又十分严重的问题。浮泛的心态,躁动的情绪,驱使许多地方的干部、校长、教师、家长涌入功利大潮,不能自拔。教育是典型的长期事业.是百年大计。急功近利、争名夺利、拔苗助长、商业炒作对于育人来讲是祸害无穷的。  相似文献   

7.
遵循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交大校友钱学森学长提出的"大成智慧学"的教育理念,以钱老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为指导,构建学科交叉、基础宽厚、系统性强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并在培养模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育人方法上注入新的思维和方式,实现教育教学综合性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柳斌 《云南教育》2010,(21):9-11
当前,我们的教育存在问题不少,急功近利就是一个既十分普遍又十分严重的问题。浮泛的心态,躁动的情绪,驱使许多地方的十部、校长、教师、家长涌入功利大潮,不能自拔。教育是典型的长期事业,是百年大计。急功近利、争名夺利、拔苗助长、商业炒作对于育人来讲是祸害无穷的。  相似文献   

9.
徐永 《考试周刊》2014,(48):120-121
<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科学巨星"钱学森之问",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乃至全体炎黄子孙不得不深思的问题。原因是复杂的,教育急功近利化是主要原因。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教育,只有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最公平的教育,才是出人才的教育。虽然学生的天赋、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但当前围绕考试指挥棒,很多学校开展的都是"千人一面"的教育,这妨碍了素质教育的落实,妨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是关键。教育必须改革,从改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学生学习方式、课程设置和对学生的评价理念开始。不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带有强烈的"师道尊严"色彩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现状,就谈不上创新的课堂;没有  相似文献   

10.
探索争鸣     
主持人言:"钱学森之问"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留下的极为宝贵的精神遗产,敦促我们后人思考为什么我国大学教育难以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大师人才,大学应如何改革、如何培养人才?时至今日,各类报刊、媒体发表了成千上万篇文章,求解"钱学森之问"。本栏目"探索争鸣"发表的《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求解"钱学森之问"》指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真谛"。观点很有新意,  相似文献   

11.
高中教育兼顾基础性和多样性,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的活跃期,是学生由感性走进理性思考的入门期。应该创新教育,才能抓住这段"教育黄金期",为学生奠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有扎实学养、创造潜质的优秀拔尖创新人才。直面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亟待构建普通高中培养创新人才的长效机制,形成特色鲜明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在文化思想、制度机制、育人模式等三个层面进行探索与改革。  相似文献   

12.
"三全育人"改革是践行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高校在"三全育人"改革实践中存在协同育人不够、教育的宽广度窄、育人内涵需进一步挖掘等问题.高校要在构建全员参与的教育主体、建设全方位协同的教育内容、打造全过程衔接的教育链条上下功夫,着力构建协同育人的"大思政"工作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钱学森之问"是向中国高等教育界发出的振聋发聩的一问。"钱学森之问"与高等教育改革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实现了共鸣。而大学要培养出一流人才,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才能培养与品德培养、务实精神与理想情怀相结合、相融通,这种整合思维不但不失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道,而且是培养精英人才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育之本是其二重属性——"高教性"与"职业性",片面强调"职业性"只能是劳民伤财的急功近利,是失之健康的畸形发展。目前需要解决的就是二重属性问题,把"高教性"融入"职业性"中,使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若此,提高"育人""成人"教育水平,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才会形成一个健康完美的高职教育。  相似文献   

15.
吴传姿 《教书育人》2013,(13):10-11
真正的教育应是人性化的。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培养,对其人格的塑造。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急功近利等不良现象渗透到育人的教育系统,有些人在一些所谓的"新潮"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扛着"激励"孩子成长的大旗,在做伪教育的事。一、无惩戒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近日,浙江数位语文教师猛烈抨击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部分选文的价值误区及伪造材料等,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问题再次引起社会的瞩目。随着人们对教育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越来越不满,尤其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远行,关于“钱学森之问”引发了上自总理、  相似文献   

17.
杨静  刘永飞 《考试周刊》2014,(16):167-168
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就是"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反映了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中国教育事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命题。本文对"钱学森之问"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指出了其蕴含的中国教育问题,最终提出了应对策略,对当前的中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孙峰 《教育教学论坛》2020,(10):334-335
"双院制"育人模式即"书院+院系"协同育人模式,是基于我国高校教育现状与现代社区教育理念,实现全人教育与全程育人的新型教育模式,有利于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同向发展。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双院制"育人模式仍然存在师生认知浅层化、导师制的运行机制不健全及协同育人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应当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学业导师制及健全共同育人机制等方式,进一步推行及深化"双院制"育人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磅"政策,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升级化改革措施,更强调了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从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入手,将"社会、学校、学生"3个层面作为立足点,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为基准,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创新职业指导内容与方式、美育等方面,探讨有效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教育的新途径与新策略.对提高职业指导教育水平,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促进学生高质量就创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是一个关于如何培养创新型杰出人才的艰深命题,也是我国教育界和整个社会无法回避的沉重话题。它既是一个有关教育的命题,更是一个关于文化的命题。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只有建立起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应全球化、信息化社会要求的教育文化,并对破解"钱学森之问"有所贡献,才能真正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