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以"森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为观察对象,讨论了青年亚文化传播的路径和趋势,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为基础,结合符号学、时尚传播理论为依据,对"森女"这一青年时尚亚文化的发生、传播、接受、发展过程进行研究,部分证实了伯明翰学派对于亚文化被主流文化所接纳、改造、收编的观点。以"森女"为代表的亚文化并非以直接对抗主流文化的形式出现和发展的,她内生于主流文化并丰富提升了主流文化。作为一种风格符号的象征,"森女"传播的是一种女性的形象和生活方式,"森女"文化所引领的时尚潮流实际上是人们对回归生活本质的理想呈现。  相似文献   

2.
"耽美"作为同性恋亚文化的一个分支,具有浪漫唯美、情感细腻、娱乐性强的特点,这使得耽美文化更容易被主流文化所收编。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一些小品节目中也"有意无意"地收编了少量的耽美元素,创造了一种介于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新的文化区域——"中区"及"中区小品"。  相似文献   

3.
"萌文化"是当前的一种青年亚文化形态,这一亚文化是青少年自己亲身参与创造的,是对当前主流文化的抵制与反抗,在当下的书面语和口语中使用非常广泛。无论是"宝宝"、"亲"、"人家"等一系列词语的使用,或者是在一句话中语气的变化引起的"卖萌"式撒娇,还是当下大行其道的萌商品。都促进了"萌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和一定范围的普及。因而,厘清"萌文化"的特征及其流行原因,以及现在对"萌文化"采取接纳态度并会在现实交际中运用"萌文化"的"社会阶层",这些对于"萌文化"更好的在主流文化中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亚文化及其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一、亚文化与大学生亚文化现实社会中的文化形态是纷繁复杂的,其中既有主流、又有支流,我们习惯上将支流文化称为亚文化。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而言的,是指由特定社会群体发明、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亚文化群体内形成的共识氛围,为个体个性和自尊心的增强提供了象征性的解释,为个人和群体提供了生存、发展需要的象征性形式。以相同的年龄、身份、阶层、职业、党派,甚至兴趣、爱好、信仰为标志性特征,可以构成形形色色的亚文化群体。大学生亚文化是指高校大学生所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大学生价值观念、伦…  相似文献   

5.
历经十余年发展,鬼畜视频的生产方式及内涵表达已与其发源地日本有了一定不同,“鬼畜”这一亚文化风格也随之走入大众文化视野,成为一种日渐流行的网络亚文化现象。然而,在本土化改造的努力背后,视频素材的侵权问题、与主流文化的联结以及发展延续性等问题日益凸显,这其中存在着社会环境与文化土壤、互联网时代亚文化及其社群的风格特征等多方面背景及现实原因。能否解决以上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鬼畜文化的未来,而这些也是许多舶来网络青年亚文化所面临的共同困境。  相似文献   

6.
"女汉子"是社会现实影响下的女性青年亚文化和女性社会角色定位,反映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实际上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独特的亚文化形态。随着"女汉子"一词的语义不断泛化,其社会表达中包含的指向意义亦不断丰富。本文旨从美国学者迪克·赫伯迪格"抵抗、风格、收编"的亚文化研究思路出发,对"女汉子"现象进行分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通过白描嘉莉在城市的生活变迁,德莱塞表达了对当时美国城市工业文明的批判态度.通过以对嘉莉、赫斯渥的描写为主线,小说叙述了美国城市工业化的大发展所引发的"文明"的堕落;赤裸裸地揭露了金钱至上、人与人之间冷冰冰的社会关系的现实.德莱塞对嘉莉和赫斯渥两个悲剧命运的描写,兼具讽刺色彩地指出了城市工业文明之下迷失自我的殊途同归特征.传统道德文化的虚弱和不足,有一定的遗传、环境、机遇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网络亚文化是网络主流文化下的必然产物,具有特殊的文化吸引力。但网络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有着明确的“价值区别”,且大多内容只具有娱乐放松作用。然则,当代“0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将网络亚文化视作主流文化的错误认知,从而导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呈现出两极化、价值观错位、情绪把控力差等消极问题。对此,应当从宏观环境、中观教育、微观示范这三个层面入手,先优化文化环境和文化服务产出,满足大学生文化需要;再专注解决大学生思想方面的现实问题,引导大学生回归现实;做好言传身教工作,示范好正确的网络亚文化应用策略,为学生做好典范;也要结合网络和实际,让学生养成在现实中实现自我的习惯,从而帮助大学生回归现实,正确看待自我,积极完成学业。  相似文献   

9.
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第三次拉美移民潮以墨西哥移民为主体,它具有移民分布集中,历史与语言文化风格独特,规模庞大的特点。拉美移民族群难融于美国主流社会,美利坚文明的聚合力受到了冲击,从而招致美国社会的不满以及政府政策的限制,这引起了美国与拉美有关国家之间的外交摩擦。本文试图对拉美移民潮给美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0.
校本课程不是20世纪70年代偶然出现的事件,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文化动因,其中最主要的是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冲突以及重塑民族国家文化身份的需要。如果说国家课程是再生产主流文化的工具,那么校本课程实质上就是再生产亚文化的工具。所谓"校本",是以"具体意义上的个体学校文化"为本,并且是以学校文化中的"微观文化"为本。校本课程的文化学意义也就因此可以解读为以一所学校的亚文化群体的价值规范、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语言符号为基础的课程开发。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正处在转型中的东方文化实现双重超越-在继续完成其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换的同时,还要举步向新的后现代文明迈进,这种超越,是东方文化对传统东方文明的解构和与新文明的同构过程,东方文化将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改造与提升,在21世纪创造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的四次大的文化繁荣时期 ,民本思想是孔子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响亮提出并加以多方论述的学说。孔子及其儒学在当时“百家争鸣”过程中 ,促使舆论中心从天上转到地上 ,从神鬼转到人世。这对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铸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文化大繁荣的不朽丰碑 ;也使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显示出不可磨灭的特色 ,向全世界放射出独具的光辉。现在的中华文化是在儒家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思想的基础上 ,接受了西方文化中许多优秀内容而形成的全新文明 ,即我们所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西方许多优秀的学者十分尊重和注重吸取中华文明 ,使东西文化互助互动 ,相得益彰 ,综合发展。这才是适应当代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世界一切资源包括人类文化遗产和现代科技文明共创共享的“人间正道”。任何偏狭的、以我为中心、强加于人的霸权文化 ,与当代世界的人权价值理想和社会主义文明都是格格不入的  相似文献   

13.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团集体创编演出的民俗音画《农颂》,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本文分析、探究了该剧成功的秘诀。《农颂》讴歌的主题是农耕文明;元素是民俗文化;载体是春夏秋冬;魅力是艺术创新,已经成为晋城市一张特色名片。  相似文献   

14.
文明和国家的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众说纷纭的问题。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提出的模式在解释中国考古等的新发现时颇为乏力。而对于传统考古学上认为的文明和国家的象征如世袭制、城市、文字、大型遗址、阶级和阶层等,各个国家因自然条件等的不同,其国家起源也是各有特色的,中国的国家起源应有自己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文化是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具有多方面功能,精神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在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是由少数人占有的,文化大众化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与结果,科学技术是文化大众化的重要手段。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包含着民族文化的公共化,社会主义文化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民间祭祀作为一个地区人们精神世界的中心,它完整地再现了这一地区人们的生活、历史及其思维方式。重庆民间祭祀与中国南方文化、长江文明、移民及亚洲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稻作文化、巫文化作为重庆民间祭祀的重要内核,暗示着之于未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论生态文明的历史方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文明不是取代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而是贯穿所有文明形态(从渔猎社会到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智能文明)始终的一种基本结构.智能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只有形成新的生态文明,智能社会才是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8.
三毛的流浪及其流浪中的精神漫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理念,决定了其创作的浪漫主义精神实质和异域猎奇的基本叙述形态;荒漠文明的书写是三毛全部作品中最突出的亮点,并由此支撑起了她的精神乌托邦,藉以表达作者对现代城市文明病的焦虑以及对物质与精神、文明与道德之间悖论性发展的文化思索;三毛创作中的多元文化叙述空间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也生动的呈现了作者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的民族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9.
在"大大连"建设中,城市文化建设是重要内容,而发展文化建设的关键,则必须依靠教育支撑。本文在阐述了教育在"大大连"文化建设中意义的同时,对"大大连"文化建设视野中的大连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审视,提出了发挥教育在"大大连"文化建设中支撑作用的几点对策,使教育在"大大连"文化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充分展现出来,更好地发挥其在"大大连"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既洋溢着忠奸斗争的政治悲剧意识,又充满着正义与邪恶对抗的英雄悲剧意识。两者的结合,缔造了《赵氏孤儿》独特东方韵味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