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美国,记者已不止一次听华人说,美国人“愚笨”。说别人“愚笨”的人肯定有聪明过人的地方,但记者认识的一位华裔市长说,华人的一些“聪明”却没有得到美国人的认可。这位任期已超过10年的市长管理着洛杉矶县辖下的一个中等城市。他说,他在任职期间,多次接到美国人投诉华人“过于聪明”的举报信。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记者不止一次听华人说美国人“愚笨”。但记者认识的一位华裔市长表示,华人的“聪明”并没有得到美国人尤其是白人的认可。  相似文献   

3.
马克·吐温在《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后简称《再度出洋》)这部小说中,以美国人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华人劳工"艾送喜"的形象。华人形象作为美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成为"他者",成为"非自我"的存在。本文试从失判的"他者"身份和渗透的"他者"身份两方面入手分析小说,来阐释异国形象作为"他者"的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4.
"美国高考"SAT有多火爆?数据也能反映问题.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报名SAT的考生人数每年呈50%的速度激增.2009年,全球参加SAT考试的考生有250万人,其中7%为非美国本土考生,而中国考生在非美国本土考生中占据不小的比例. 据了解,SAT的中国考生大都来自各省排得上号的重点中学,学习成绩至少中等偏上,目标是美国排名前50位的高校.他们普遍从高二就开始准备SAT考试,一部分人已经与高中签了协议,放弃中国高考.他们的家庭大都经济实力雄厚.看得出,参加"美国高考"的中国考生多是些学业优秀、家境优越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历史上,从早期的全面排华到现代华人被称为"模范少数民族",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歧视状况虽有所改善,但是各种歧视的事件仍时有发生。简要论述了美国社会对华人歧视的现当代状况,探析了成因及华人如何改变自身处境,彻底消除歧视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正>当不少美国人依然在金融危机中挣扎、努力摆脱债务的时候,两个25岁的美国女孩却创立了自己的小额贷款机构——"我开",号召美国人把自己的闲钱捐献出来,专门为每天生活费不足1.25美元的中国贫困人口提供贷款。从2008年创办至今,"我开"已经为200多名中国农民募集了将近10万美元资金。与创办者对话记者:在"我开"的600多名捐款人中,国籍分布如何?  相似文献   

7.
《甘肃教育》2014,(17):126-126
正美国是世界上幼儿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尊重教育和自由教育。但国内也有人提出,这种教育会不会导致孩子自由散漫、不懂规矩?目前就读于华盛顿大学公共健康博士班的陈露,女儿已经3岁,现就读于美国西雅图某幼儿园。陈露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我在幼儿园、公园等公共场所来看,美国孩子的‘规矩’丝毫不比中国孩子差。"中国青年报记者:你对美国幼儿园有什么感受?他们存在"入园难"的问题吗?  相似文献   

8.
没有受过美国教育的人在美国怎么打工?亲友的介绍及报纸上的广告业都是求工的来源,但是最主要来源却是华人职业介绍所。美国很多大城市都有China Town,即中国城,也称唐人街或华埠,那里有华人开设的专门为中国人服务的职业介绍所。在美国的很多华人,尤其是新移民、非法移民、没有工作许可的合法居民(包括F1 、F2、B1、B2、L4等签证者),都是借助于华人职业介绍所来寻找工作机会的。  相似文献   

9.
杨政 《科技文萃》2001,(8):73-75
5月25日,俄罗斯《劳动报》刊出记者独家专访,披露美国媒体大肆鼓噪的“汉森间谍案”完全是美国人捏造的.记者采访了现任俄杜马安全委员会副主席和反腐败委员会主席尼古拉@德米特里耶维奇@科瓦廖夫大将,了解这一详情.科瓦瘳夫1996年至1998年曾任俄罗斯安全局局长.下面是采访对话.  相似文献   

10.
王晨曦 《考试周刊》2013,(59):13-13
美国华人的最初自传文学是早期华人移民为生存所讲述的并非完全真实的个人历史,这种带有明显功利色彩的文学创作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华人在美国的艰难处境,另一方面使华人失去了在美国的历史中应有的地位。现代华裔美国作家继承了这种自传文学传统,重新书写中国人在美国的历史,力图塑造一种属于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自我。  相似文献   

11.
表面上看,《沉静的美国人》是格林"第三世界"小说的继续,但实际上是一部以美国为"他者"的小说,不同于传统欧洲文学中由于缺乏知识和教养而无知的美国人形象,小说塑造了一个由于意识形态狂热而无知的新派美国人的形象。通过这一形象,小说对战后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进行了批判,并试图揭示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相互交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经过一百多年的奋斗,中国移民在美国被视为"模范少数族裔".华人的吃苦耐劳和任劳任怨使他们成为受欢迎的廉价劳动力,也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受到比其他少数族裔更多的歧视和排挤,甚至连政府也制定排华法案,限制华人移民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中国佬>中追溯了历代华裔美国人的经历,反映了华人从未被当作真正的美国公民,他们所受的待遇总是与"中国"发生关联,他们的社会地位深受中美关系的牵制的史实.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日历不显示农历,绝大多数美国人没有过春节的概念。但在美国唐人街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那里住着很多很多华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永远伴随着他们的中国心。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都知道美国的"素质教育"很厉害(虽然在美国根本没有这个名词)。也知道美国的老师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写论文,给初一学生的作文题不是"谈你对二次世界大战起因的分析",就是"家庭观念与骑士制度的心理因素分析"之类让大学教授都头疼的题目,更知道美国学生整天开开心心的,玩儿的方式相当多。但这很可能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部半自传体小说,《苦行记》表现了19世纪美国西部的社会生活。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种族伦理叙事和马克·吐温对土著印第安人和华人的种族伦理观,指出19世纪土著印第安人和华人遭受了来自美国主流社会严重的种族歧视。马克·吐温对印第安人进行极力丑化,表现出极度的仇视。对华人的同情和赞美,以及对华人负面形象的塑造仍然流露出白人种族的优越意识和文化优越感。  相似文献   

16.
正她潜心写作,是华人作家中高产高质的作家;她勤奋刻苦,自信地声称"我会是你见过的最勤奋的人":她用英文写小说,是罕见的作品在美国畅销的华人作家;她用中文写小说,几乎拿下了所有华语文学类的大奖。她就是首届"京华奖"获得者严歌苓。她最近在北京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们谈起中国文学就像谈拉美文学、法国文学一样。"  相似文献   

17.
<正>曾有国内的朋友问,在美国怎么不见美国人晾晒衣服?大家可能不知道,美国人虽然有言论自由和拥有枪支的自由,却没有户外晾晒衣服的自由。在美国的许多地方,有一种没有正式立法的禁令,叫做"晒衣绳禁令"。这并不是联邦政府或州政府的禁令,而是由各种单位颁布的禁止户外晾衣服的禁令。这些单位包括社区管理委员会、屋主协会、城  相似文献   

18.
中国菜以其色、香、味俱佳的优势,在美国餐饮业中独占鳌头,赢得越来越多美国人的青睐。尽管华人只占美国人口的1%,但在美国,中国餐馆有十万家,几乎是全美餐馆数量的三分之一,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法国、意大利和墨西哥在美的餐馆数量。中国菜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1849年,一家中国餐馆在旧金山开业,这是有记载的在美国开办的第一家中国餐馆。当时旧金山市初具规模,一切还在建设中。有两个名叫马考和吴松(译音)的广东人,来这里开了一家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小餐馆。餐馆富有特色的菜肴深受当地一些政治家和记者欢迎,他们很快就成了常客。几年后,当地…  相似文献   

19.
“华人之光”:美国国际科技大学王建成被誉为“华人之光”的国际科技大学创办于1994年4月15日,座落在硅谷腹地,是华裔在美国创建的第一所高水平、高层次大学,现已获得世界高校联合会的正式承认。该校办学目标宏伟,办学模式新颖,精英苦革,良师济济,前途无量...  相似文献   

20.
1848年,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金矿。此后,以广东台山地区农民为主体的华人大批赴美。1850年,华人抵美者为447名;1852年增加到16378名;以后,华人每年均以四五千人的数目赴美,开采金矿。1880年,华人在美人数已达105465人。华人自抵美之初,便遭到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用与劳工阶级的排斥。在19世纪下半期美国特定的历史环境制约下,50年代加州资产阶级与白人劳工的零散的排华运动,经过30年的演变与扩展,终成为一场全国性的排斥华人的种族主义运动。1882年,《排华法案》的颁布标志着排华运动发展到了顶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