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性质及主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元春 《体育学刊》2002,9(3):132-133
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科学性、人性兼备,以技艺、情意为 主要特征的实践类综合学科,其学科性质的界定及特点的揭示,有助于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多元化模式的构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建立我国体育课程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伟 《体育学刊》2004,11(1):81-83
提出了构建我国体育课程论的设想,分析了我国体育课程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建立体育课程论的必要性、可行性,论述了体育课程论的学科性质、学科基础以及研究对象和内容。  相似文献   

3.
从学科性质和社会体育人员能力结构的视角,采用资料分析和市场调研的方法分析我国当前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认为社会体育专业应立足市场需求、把握学科特点,培养以技能为主导型的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从人才规格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构成方面提出我国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体育课程开始实行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的两类课程改革。针对中专职业技术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对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高校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及运动技术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祁龙祥 《体育学刊》2003,10(4):90-91
通过分析高校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及运动技术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地位,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体育科学的性质、特征及体育科学体系的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阐明体育科学定义、性质和特征的基础上,对体育科学体系分类原则及其分类方法提出了具体的意见,文中提出从体育科学体系众多的分支学中可以把它分为一般基础学科、体育对象分类学科、运动技术学科、体育自然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等5类学科群组.  相似文献   

7.
浅谈我国学校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体育两类课程改革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学校体育两类课程的改革的意义出发,对两类课程的内容要求进行了分析,为学校开展活动类课程和学科类课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高校公共体育实践类课程模式论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2  
本文分析高校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在此基础上探索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提出建立多种体育课程模式的必要性,并比较中、美、德三国的现行课程模式,为建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多元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体育课程改革与促进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体育课程开始实行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的两类课程改革。本文分析了体育课程与促进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发展的限制因素,指出了体育课程改革与促进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发展的途径:①指向学生未来的社会适应及发展;②给学生提供参与课程决策的机会;③加强活动类体育课程的研究;④采取相应的可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是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让中学生接受科学的教育和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课程论的视角,阐述了新一轮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是如何在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应用的,促进学校体育改革,提高体育课程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1.
学校体育课程属性的历史审视: 困惑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们未对体育实践课程属性做出科学的界定,造成体育课程类属不清、性质不明,致使体育教学出现了许多不该出现的盲目上课、随意操作的现象。应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对体育实践课程的历史歧议及现实中的矛盾与困惑进行研究和分析,对解决体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困惑与难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体育科研方法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体育科研方法教学误区谈起,对科研活动的性质、科研方法的整体性、科研教材的有用性以及体育学科的类属性等体育科研入门的若干前提性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1.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平台建设的目标构建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平台的目的是要全面实现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平台建设的创新性,包括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实践创新与评价创新,其中以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的基础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创新为主导。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离不开课程的支撑,课程平台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同时课程平台建设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体育人文社会学已初步形成课程群,课程群…  相似文献   

14.
活动类体育课程产生背景及发展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活动类体育课程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明确了活动类体育课程经历了从课外体育活动到课程的发展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课外体育活动作为课程纳入学校教育计划,形成了学科类体育课程与活动类体育课程并存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已有100多年的体育课程史,体育成为有40万众教员之必修学科。但是,体育学科到底要完成什么样的历史使命?这个学科的性质是什么?这些基础命题至今也没有共识。  相似文献   

16.
体育课程学科层次与实践层次的争议长期存在,归因于二者的理论基础与探究模式不同。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要求二者搁置理论形态上的争议并寻求整合。在二者实现整合的过程中,基础课程理论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整合的路径也有了新的起点。消除争议,寻求共鸣是体育课程学科层次与实践层次进一步开发和研究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图法第5版G8类目修订体现在新增类目、类名变化、类目注释变化等多个方面,但在类名的规范与科学性、类目的聚类与排序、体育分支学科归类、类目设置与实践发展吻合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建议基于体育学科及体育实践发展状况对问题加以修正。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基础教育的中学阶段把体育课改为了体育与健康课,这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之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大举措。但是课程名称改了,是否标志着将来的健康教育将纳入到体育教育的轨道中,这一方面,体育教师和健康教师都不明确,就是新课标制定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一、两门课程融合是少数国家的做法体育课程和健康课程关系密切,两者互相呼应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这两门课程的性质是不同的,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技艺类课程,而健康课程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启智类课程,两者在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上有一致性,但学科…  相似文献   

19.
一、体育教学拓展延伸的原则 (一)追求“体育性”是拓展与延伸的前提 这是体育教学的首要原则。毛振明教授指出:“体育教师要牢记体育课的学科性质,要使我们的每一堂都上得像体育课,要使体育课完成体育学科被赋予的任务和使命,不能让体育课走偏走样。”近来,出现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有些教师为了凸显体育教学的“新颖性”和所谓的“拓展与延伸”而丢弃课程的本来性质。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分类现状进行分析,认为“认知、技能、情意”的目标分类并非针对体育课程所提出,这种分类缺少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目标,不符合我国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与价值,不适用体育教学的目标制订。“知识与技能、体能、情意”的目标分类更符合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对其归纳修正得出更加明晰的关于体育实践课教学的目标分类:促进动作发展的技能目标;促进身体发展的体能目标;促进精神发展的情意目标。三类目标相互联系,互为依存,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