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堆肥和污泥中分离得到一批高温抗药性细菌,经琼脂凝胶电泳检查,发现其中-菌株T703-S1有质粒存在。  相似文献   

2.
旨在筛选产蛋白酶的土壤细菌资源,分别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和富集培养方法分离鸡场羽毛堆放区土壤中的产蛋白酶细菌,以其为出发菌株,利用紫外诱变方法选育蛋白酶活性高的菌株,并评价其降解羽毛的能力.结果发现,通过初筛选、复筛选以及诱变后,菌株的蛋白酶活由原来的31.33 U/mL提高到42.13 U/mL,提高了34.47%筛选的出发菌株在含有鸡羽毛的培养基中培养7 d后,羽毛降解率为51.3%,而诱变后菌株的羽毛降解率高达80.6%,对鸡羽毛的降解能力显著高于出发菌株,为实现羽毛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提供参考途径.  相似文献   

3.
土壤中降解农药微生物的类别及降解特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化学农药是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微生物降解农药是治理农药污染的重要手段.已发现的能降解农药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和放线茵.微生物降解农药其实质是酶促降解,农药可作为微生物生长的碳源、氮源和能源,有的微生物以共代谢方式降解农药.环境因子和农药的化学结构均影响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筛选和分离具有高效降解特性的菌株,构建遗传工程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丙烯酰胺降解细菌质粒抽提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研究的丙烯酰胺降解细菌经鉴定为不动杆菌属。本文采用5种质粒提取方法对2株丙烯酰胺降解细菌进行质粒的抽提,并通过凝胶电泳法与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抽提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适合丙烯酰胺降解细菌质粒抽提的方法是假单胞菌质粒制备法与改进的Kranstad法。  相似文献   

5.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示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危害。结合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身临其境”地参与环境保护,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角色转变,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对某些环境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发现、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TiO2光催化降解水中有机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认为该技术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水处理技术,对太阳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还介绍了光催化技术在实际反应过程中的降解机理以及在多种有机物体系中的应用情况,提出了在这两个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TiO2光催化降解水中有机物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张立芹 《生物学教学》2008,33(10):64-65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全一册有两个内容提到质粒,一是基因工程中经常使用的运载体有质粒,二是细菌的结构细胞质中含有质粒,对此学生常有疑问:质粒都可以作为运载体吗?细菌都有质粒吗?其他细胞也有质粒吗?质粒只有一个吗?这里对有关知识做一简单总结。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关爱环境的态度,在重大环境问题上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对一些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从化工厂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出具有降解丙烯酰胺能力的细菌12株,经鉴定均为不动杆菌属。在实验室条件下,这些菌株中对丙烯酰胺的最大耐受力可达40mg/ml;12株菌株都对氨苄青霉素有抗性,而对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及氯霉素无抗性;在以丙烯酰胺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菌株DAW01在30℃,108r/min旋转式摇床振荡培养6d后,对丙烯酰胺降解能力可达45.01%。  相似文献   

10.
日前,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出《关于防控“非典”期间组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利用网上学习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的通知》。通知指出: 近几个月来,我国一些地区相继出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疫情,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及时、果断的措施,教育部为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非典”防治工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中“细菌”一节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细簿和真菌的分布后进行的。而细菌的发现及细菌形态结构特点、营养方式和生殖等知识,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收集资料、发布信息、小组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态度及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12.
张瑞 《考试周刊》2015,(4):150-151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利用初中化学教材中与环境保护教育有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渗透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初中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具有环保功能的真菌资源及其能降解的物质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并对真茵与细菌在环境保护上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提出了开发环保型真菌资源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育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已不多见,但在教育过程中,一些班主任和老师对“问题学生”往往采取疏远、隔离以及嘲讽等态度。这些在不少人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行为,实际却是典型的校园“冷暴力”。校园“冷暴力”的存在是对学生人格和权利的不尊重,既危害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妨碍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因此,校园“冷暴力”的滋生和蔓延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相似文献   

15.
语法教学是外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高中语法中“非谓语动词”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许多学生感到“非谓语动词”难掌握。在多年的外语教学中我对“非谓语动词”教学做了一些探讨。 一、利用母语进行非谓语动词教学 以往讲语法时我都给学生提供大量例句,让学生通过例句自己找规律,从而掌握语法规律。在教学中我发现“非谓语动词”这项语法虽然很复杂,但“非谓语动词”的汉语意思很明显,所以我通常用母语进行教学。“非谓语动词”顾名思义,就是“不能做谓语的动词”。既然是动词,就有时态类、语态类变化,就有自己的逻辑主语、宾语…  相似文献   

16.
1设计思想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指出:“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在高中阶段教师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或者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7.
配制以甲苯为单一碳源的培养基,通过厌氧条件下的驯化、富集及双层平板分离,从石油化工污泥中筛选出一株对甲苯有较强降解能力的兼氧光合细菌菌株AQ-02。该菌株在54h内能完全降解100mg/L的甲苯(28℃、15%接种量),通过形态特征分析、16s RNA分子鉴定技术,鉴定为荚膜红细菌属(Rhodobacter Capsulatus),其在甲苯初始浓度为100~250mg/L、温度20~30℃、pH值6~8范围内能有效净化甲苯,48h甲苯降解率为26.8%~76.0%。通过正交实验分析影响菌株降解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温度、初始甲苯浓度、pH值均对降解甲苯效果有显著影响。影响因子按重要程度排序为:温度>pH>甲苯浓度>接种量。菌株降解甲苯最优条件为:温度30℃以上、中性或弱碱性环境、甲苯初始浓度100 mg/L和15%的菌种接种量。其对苯系物中的二甲苯具有一定降解效果,能在60h内降解浓度为100mg/L的二甲苯。实验可为苯系物污染废水的生物治理提供高效、低能耗、无二次污染的功能微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18.
将农杆菌Ti质粒携带的外源基因转入水稻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经特殊处理的农杆菌C58C1Rif~r菌株,与籼稻悬浮培养细胞共培养时,很少见有细菌的附着,也观察不到纤维丝的形成。但经复合酚类化合物预处理的菌株,与籼稻培养细胞在普通培养液,特别是在复合诱导培养液(培养过的番茄下胚轴切段、胡萝卜细胞及农杆菌的培养滤液)中共培养时,均可发现有较多的细菌附着于水稻细胞表面,并且菌体周围有纤维丝的形成。在复合处理组中,位于pGV3850:1103neo嵌合质粒T-DNA上的NPTⅡ基因及NOS基因在籼稻培养细胞中获得了转移与表达。  相似文献   

19.
孟玲 《华章》2005,(12)
对环境保护的教育,应该从小抓起,使学生从小受到良好的环境保护的启蒙教育,使之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呢? 一、环保教育从环境布置入手环境保护教育可以从小学环境布置着手,给学生创设一个美好的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到他们的学习成长离不开整洁、优美的环境。合理利用空间种植花草树木,以增加学校的“花园”气息,还可以设置一些醒目可爱的环保标志等,以便经常提醒孩子——“爱护我,我和你一样可爱”。每个班建一些环保自然角,用来增强孩子的环保意识。通过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美丽整洁的校园环境,激发小朋友保护环境的热情。这样,在校园里,孩子都能做到爱护花草树木,用心饲养好小动物,不在墙上乱画,不乱丢纸屑,不乱口土痰,并且在校园内外,发现别人摘花、摇小树,也能上前制止。  相似文献   

20.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对一些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提问。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一个可用性很强的资源。利用课题让学生发现问题,便于学生理解课题和文章的内在联系,激起探究欲望,诱发学习兴趣。如教学《寄往南极的信》,我先板书课文标题,再引导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发言:“谁给谁写的信?”“为什么写信?”“信上写了什么?”“信是怎样送到南极去的?”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分类后,有的让学生自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