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和谐社会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文章以煤炭大省山西为例,应用环境经济学原理对煤炭资源的价值论、可耗竭性、共有性状态以及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外部性进行分析,论证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必须遵循环境经济学原理,并提出煤炭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山西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以东山煤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素有“煤炭之乡”之美称,煤炭资源丰富,含煤面积占全省总面的37%,全省80%的县有煤炭分布.山西煤炭品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煤炭产量高,是全国最大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工业如何在新的经济体制下求得生存、求得发展,并真正起到经济支柱的作用,合理地开发利用有限的煤炭资源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通过对东山煤矿煤炭资源合理利用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认为,其对山西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借鉴意义.1、煤炭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东山煤矿开采历史悠久,早在明朝,煤炭资源就被开发利用.目前,东山煤矿的原煤产量达120万吨/年,在增加技术投入的同时,努力加强企业自身管理,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1.1适时进行技术改造,投资少,增产大,见效快.中解放初年产2万吨的小(?)经过技术改造,投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世界煤炭资源大国,煤炭的开发开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近年来煤矿事故的频繁爆发,严重威胁着生产工作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在煤矿生产中,煤层开采自燃火灾无疑是困挠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最大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咸阳市北部地区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彬县、长武、旬邑为例,探讨了煤炭开采给咸阳市带来的环境污染,分析了造成污染的原因,提出对主体功能区划的咸阳北部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策略,为解决煤炭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寻找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煤炭产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储量大,煤系共生和伴生矿产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工业体系,煤炭产业已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国家重要的煤炭安全供应保障基地。伴随着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局部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针对煤炭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煤都枣庄”这个称呼,是早年流传下来的。顾名恩义,是说它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新中国建立以来,经过多年勘测和开发,在我国的山西、内蒙,还有西北等地,发现有更加丰富的煤炭资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新的煤炭和其他能源资源,还必将被日益发掘出来。可见.地质矿藏资源的发现与开发,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人们对它的  相似文献   

7.
煤炭资源勘查信息化技术是煤炭地质勘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系统分析我国煤炭勘查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煤炭地质勘查工作特点,建立了适应我国国情的具有实用性、专业性、先进性的信息化系统。该系统可为煤炭地质勘查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可以极大地推动信息化技术在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中的应用,对提高我国煤炭资源保障能力、促进煤炭工业数字化、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制约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要实现煤炭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提高煤炭资源采取率、减少水资源破坏、预防地面变形、加强环境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利用其他有益矿产、发展煤炭资源的深加工产业。  相似文献   

9.
淮南是一个百年老矿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开采产生了地面沉陷、固废增加、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环境生态问题;如何减少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引发的环境生态问题;实现煤炭开发与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是淮南矿区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淮南矿区近年来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和总结了其综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其它具有类似条件的煤炭矿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煤矿地质学》课程建设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矿地质学奖我国煤炭工科高校中非地质类专业(采矿工程、通风安全工程、测量工程、露天开采工程、矿山建设工程、探矿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集理论科学性、生产实践性于一体,与煤矿生产实践和地质研究紧密结合的实用地质学。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与煤矿建设和生产有关的地质知识,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各种地质资料,发现并解决煤矿开发过程中的有关地质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煤矿开采各阶段的正常生产服务。本课程开设四十余年来,为大批的煤矿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推动煤炭工业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  相似文献   

11.
煤炭资源开采对环境的影响问题,是国际上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更是影响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统计显示,2005年,我国煤炭年产量已由2001年的11.06亿吨飙升至21.1亿吨,短短四年时间,产量几乎翻了一番。在这种超常规高速增长的冲击下,我国煤炭工业发展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开始凸现,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煤炭资源的采出率低、环境破坏和安全生产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的科技工作者针对国情,反复论证,提出了“绿色采矿”等理念。如今绿色采矿技术在我国正在蓬勃发展,它给中国的煤矿开采带来了哪些突破性改变呢?  相似文献   

12.
"煤矿工程与水文地质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课程内容的设置涵盖了煤矿矿井工程领域的各个方面,课程教学采用课堂授课、研讨与科技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重点突出煤炭开发中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问题,挖掘煤矿生产过程中各种灾害、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程地质内涵。  相似文献   

13.
生产矿井的储量管理工作就是掌握矿井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煤炭的各种损失;保证煤炭资源的合理开采和充分利用。及时提供储量资料,满足生产矿井的开拓延深、采区准备、采掘生产的正常接替及煤矿建设发展的需要。严格掌握国家煤炭工业技术政策;减少各种损失量;努力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  相似文献   

14.
《嘉应学院学报》2017,(12):41-45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废气已然成为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通过种群竞争模型,可解释我国煤炭及其相关企业市场占有率高等因素促使我国的发展形成了对资源消耗特别是对煤炭资源消耗的路径依赖。通过两期模型等方法,可总结出一系列对煤炭产业进行转型升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煤矿地质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矿地质学》(现称《地质学基础》)是煤炭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是采矿工程、矿山建设工程、矿山测量、矿山通风安全等非地质类工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与煤矿基建、煤矿生产有关的地质知识,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各种地质资料的能力。同时还能在今后煤矿生产建设及能源开发中增强工程技术人员的珍惜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更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国家资源。  相似文献   

16.
刘红艳 《教育》2012,(23):41-42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消费大国,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已接近世界总量的50%,煤炭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煤炭生产消费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日益严峻。传统煤炭开采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不仅资源利用率低,也极大地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新形势下,煤炭高效安全开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因此,煤炭企业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勘查与开发地质学科在“十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目标、建设内容和主要成效,以及形成的两项标志性成果,即优质煤炭/煤层气评价理论与地震岩性解释技术、矿井水害综合探测与治理技术,并对“十一五”期间该学科建设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指出,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新疆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新疆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却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原住居民利益的损伤。从法律角度对新疆煤炭资源开发进行分析,并从法律制度上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9.
煤炭是我国能源的重要基础。1977年在我国能源的生产与消费构成中,煤均占70%。煤炭资源开发布局的合理与否,对促进四个现代化关系很大。最近,有些同志提出集中力量开发北煤,特别是开发晋煤。这种主张是有道理的,但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一、集中开发北煤,应兼顾地区产销平衡煤炭资源的开发布局,需要综合考虑多种自然、经济、技术因素,减少投资和直接生产费用;也要适应整个工业布局的要求,使煤炭生产尽可能接近主要消费区,以利于地区产销的基本平衡,节省运输费用。我国煤炭资源的分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河北的煤炭资源进行了疯狂地掠夺,其所采取的方法有:对井陉煤矿采取从德国商人手中购买的方式,由日本人单独控制;对开湾煤矿采取先以组建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对其进行垄断经营,并通过种种手段加大开滦煤矿的产量,后又实行“军管理”,对河北其他煤矿多采取先实行“军管理”,再由日本单独控制煤炭产销权的方式进行管理,加大产煤量,以供日本战时之需,日本对河北煤炭资源的疯狂掠夺,给河北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