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盖盛楠 《东南传播》2021,(4):114-118
作为泛娱乐化直播平台和短视频平台重要的盈利途径,电商直播如何增强用户的消费黏性,是后疫情时期主播和平台迫切关注的问题.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法重点分析电商直播平台主播特性对用户消费行为的影响作用,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分析头部主播李佳琦激活直播间互动仪式链的具体方法,研究发现头部主播对用户的认知态度和消费行为有正向影响作用,主播通过专业知识储备、互动仪式营造、个性身份定位与话语表达及群体符号建构等方式,能有效激活直播间互动仪式链,增加用户消费黏性.  相似文献   

2.
申奥 《视听》2024,(4):142-145
在知识经济风靡的当下,东方甄选抓住机遇,开拓知识分享型电商直播模式。其头部主播董宇辉凭借密集的知识输出和强大的情绪感染力,在主播与消费者之间构筑了较稳固的关系网络,实现了电商直播影响力的社会扩散,持续赋能其货品销售渠道。以互动仪式链为理论依据来阐释主播与消费者间的互动机制,并结合引爆点理论分析构筑主播与消费者间稳定互动仪式的策略,可以发现知识分享型电商直播的互动仪式机制包括成员聚合、情感共鸣、仪式破圈三个维度。参与式文化与主流媒体互补叙事,加速社会下公众知识需求激增,乡村振兴与农产品电商直播契合,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知识分享型电商直播的破圈。  相似文献   

3.
直播电商的兴起不仅仅是数字营销方式的升级,更是媒介属性的迭代.从图文时代的"颜值经济"到泛媒时代的"荷尔蒙经济",直播场域通过情感制造重塑群体之间的互动仪式,促进产业链终端不同主体之间的要素协同.其中,主播的个人形象魅力创新了社会信任背书的形式,并以圈层文化为基点增加了社会流动性.在个体被数据精细解析的微粒社会下,直播...  相似文献   

4.
直播电商的兴起不仅仅是数字营销方式的升级,更是媒介属性的迭代.从图文时代的"颜值经济"到泛媒时代的"荷尔蒙经济",直播场域通过情感制造重塑群体之间的互动仪式,促进产业链终端不同主体之间的要素协同,其中,主播的个人形象魅力创新了社会信任背书的形式,并以圈层文化为基点增加了社会流动性.在个体被数据精细解析的微粒社会下,直播...  相似文献   

5.
冉亚敏 《传媒》2021,(15):79-81
在新冠肺炎疫情得到基本控制的恢复阶段,先于其他行业复苏的是电商直播行业.本文通过央视主播朱广权与淘宝主播李佳琦合作开展的跨界公益营销"谢谢你为湖北下单"为案例,结合此后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与电商直播平台联合展开的几次公益营销,探析主流媒体与电商直播平台利用"头部"平台的引领,通过场域的共振实现多方共赢,并借助受众的狂欢心理完成主流价值观建设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丰富了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方式,而这种网络直播的方式也为政府提供了一种与用户进行互动的新的契机.本文将借助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以山东潍坊交警直播执法为例,从微观角度对政务直播中政务"主播"与用户互的动行为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直播的垂直化发展,具有社交和电商双重属性的电商直播应运而生.在众多电商直播中,淘宝直播的规模和关注度都处于领先地位.从互动仪式链理论出发,对淘宝直播的互动仪式进行分析发现,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直播平台为用户提供虚拟在场和共同关注,局外人界限变得模糊且隐匿,在电商互动的引导下用户不断进行情感累积,形成群体认同,推...  相似文献   

8.
电影直播宣发模式的快速更迭,从早期依托直播平台的流量红利,到去年与电商直播融合开创直播卖电影票的新型宣发方式,再到疫情期间将传统线下路演、首映与观影整套流程"搬运"至直播渠道中,电影与直播的关系愈发亲密,电影直播宣发也愈发受到市场的追捧.本文梳理了电影直播宣发在不同阶段的运作模式,同时提出值得行业警醒的几方面问题:直播与电影的浅互动、直播宣发的效果难以精确量化、暂未出现个性化的电影主播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定制电影的直播内容策划、电影直播宣发原生化、培育品牌电影主播等建议,为电影直播宣发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巍 《东南传播》2021,(10):44-47
"场景符号化"是融媒体时代电商直播的主流范式.电商直播不仅作为商业行为展现出无限的经济活力,更在符号消费的文化意涵上深刻地影响了消费者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导向.在市场、消费者、主播等多主体的互动下,电商直播得以创造性地利用各种符号系统建构出一个绚丽的消费神话,并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这一逻辑.消费者易被这种幻象所俘获,出现消费目的异化、自身情境感知力弱化、消费判断情绪化、消费道德庸俗化等诸多问题,值得人们洞察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马宁  阮一婷 《传媒》2021,(10):55-56
当前,以电商、真人秀、游戏等直播为代表的传播形态广受关注,网络直播自2016年"中国网络直播元年"发展至今,用户规模已突破六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直播带货进一步推动了电商直播普及应用,但以主播为焦点的舆情事件也层出不穷.在以直播平台、MCN机构、网络主播、商业企业以及监管机构、协会组织等为主体的网络直播数字文化传播体系下,有效的自律他律已成为网络直播发展需要从数字媒介素养、社会协同共治等方面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霄 《东南传播》2021,(2):15-19
近年来,电商直播作为新兴的网络消费模式,不仅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强烈追捧,还引发了各路资本、平台的瞩目与青睐。面对电商直播的迅猛发展态势,究竟是什么促成了电商直播这场大型互动仪式的持续发生?本研究结合柯林斯互动仪式链模型,对直播带货的火爆现象进行了微观情境下的要素、互动机制分析。  相似文献   

12.
袁野 《视听》2022,(2):139-141
近年来,直播市场不断扩张,直播乱象层出不穷,网络主播"蹭热度"事件时有发生.网络主播在"蹭热度"的事件选择上具有热点话题、互动体验、景观联动方面的共性特征,而借势营销成了网络主播性价比较高的选择.规范网络直播行业健康发展,必须强化对热点事件的提前介入机制,把握热点事件舆论主导权,明晰网络主播对热点事件应用的规律,明确网...  相似文献   

13.
吴越 《采.写.编》2023,(12):190-192
目前,直播带货作为直播电商发展的新风口,引领直播电商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拉动社交、内容、电商等各平台的流量势能,助推传统媒体转型,直播带货几乎成为各大平台的标配。直播电商的快速发展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消费及生活方式,带货主播通过其特有的优势对受众产生巨大吸引力,与此同时作为一种新兴事物,电商直播带货也为消费者购物带来弊端,直播带货也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研究直播带货中电商主播对受众的角色认同和在直播中受众的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进而提升直播带货中受众的理性消费。  相似文献   

14.
孙信茹  甘庆超 《当代传播》2021,(3):79-82,85
网络直播开创了全新的观看模式,粉丝不仅"看"主播,还十分注重主播对自己的反观,进而形成一种对视的观看行为.本文分析对视中观看和反观的具体表征及其塑造出的新的情感互动方式,研究发现观看和反观共同作用,不仅确立了粉丝的话语权力,还将粉丝和主播分别构造为满载欲望和完美"他者"的角色,这也使得网络直播中的粉丝观看不仅追求视觉感官享受和本能欲望的释放,更追求一种需求互惠的满足.对视不仅形塑了观看行为的实践过程与主客关系,还催生了新的意义系统.  相似文献   

15.
直播带书是新媒介环境下传统出版企业与社交媒体、电商平台跨界融合的新生事物.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这一新型线上商业零售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出版营销实践.文章从主播的身份角度分析了当下直播带书的应用模式,以符号消费、拟剧论、受众商品和准社会交往理论为观照,从构建主播人设形象、提升主播图书选品能力、丰富直播带书营销场景、创新直播营销话术4方面探讨了新媒介环境下提升直播带书营销效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2016年被称为直播元年,网络直播因真实性强、反馈快、互动性高等特点,让拥有巨大粉丝量的网红电商看到了一个销售的新途径——直播销售。笔者在文中将网红主播销售类传播行为进行分类研究,分析网红主播在直播销售过程中的传播行为,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务实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当前火爆的网络直播现象是新媒体技术发展后出现的,究其本质,网络直播就是主播身体的展演,以及观众对其所进行的"凝视".本文提出在主播与观众的身体在看与被看的过程中,身体成为主播自我呈现的媒介,也成为观众在文字符号后潜在的主体对象.直播中呈现身体并进行一种面对面交流,由此可以看出人的身体是网络直播的基础.同时,在网络直播间...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电商行业强势崛起,民众将购物场景逐步往线上空间转移,电商内容建设成为标配,以内容为中心的全场域下的带货模式成主流,以优质内容为基础,吸引直播场域的“流量密码”;主播与用户的双向互动,增强虚拟空间的陪伴与信任感;直播场景唤起观众的集体记忆,强化情感认同和情感共鸣。但也存在诸如内容主播素质参差不齐,为营销牟利而违背公序良俗、挑战道德底线事件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基于复杂范式的治理逻辑,强化多利益相关方协同治理,通过构建电商行业内容生态健康指数实时量化评估追踪,最终实现电商行业内容生态健康的价值协同与共创。  相似文献   

19.
"直播"是近年来的热议话题,自2016年"直播元年"至今,人们对"直播"的讨论只增不减,随着技术与市场的发展,直播的形式不仅变得多样,其功能也被无限放大."电商直播"的发展更是如火如茶,为争夺中国市场巨大的购买力,国内外品牌争相蜂拥.在这"购买力"背后,是资本平台的蓄力、主播的卖力以及受众的"无力".只有搞清楚三个主体...  相似文献   

20.
当下,电视新闻节目的直播已经成为常态化,作为电视新闻主播如何应对新闻直播的常态化,这将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直播"的理解,电视新闻主播的团队意识以及主播个人的经验和直播能力的构成,解构电视新闻主播在节目中直播能力的运用,并对此做出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