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校实验室污染物控制系统的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加强对高校实验室污染物控制成为必然趋势.文章阐述了高校实验室污染物随意排放的原因,污染物的种类以及控制系统的建设,它有利于培养师生的环保意识和构建“和谐美丽校园”.  相似文献   

2.
"有机化学实验"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有机化学实验"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我们从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程内容、加强立体化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和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有机化学实验"精品课程的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广西省几所高职院校将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有机结合,主动融入地方产业,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改革管理体制和教学模式,建设新型的"产、学、研"一体化大基地的做法与效果。  相似文献   

4.
根据我校通识课程"机械基础"及其实验的特点,本文从教员、学员和实验室使用与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实验室管理所面临的难题,这些难题阻碍了实验的开放式、自主性开设。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机械基础"实验室建设、实验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以及实现实验室开放性、自主性管理的必要性;此外,本文全面规划了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详细介绍了其功能与构成;最后,介绍了"机械基础"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后实验室的运行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果与效益,并对进一步建设提出了详细的设想和规划。  相似文献   

5.
以高等学校实验室如何实现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校学术水平为出发点,在落实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时,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对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办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基因工程虚拟实验室"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结合虚拟实验室和虚拟仪器的特点,阐述了“基因工程虚拟实验室”的设计与开发思路,为高校生物实验教学引入现代多媒体技术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与尝试。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对"机能学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价体系"融入中医药类高等专业技术人才机能学课程实验教学之中进行了探索。本文以机能学实验室教育教学为研究范围,在我校机能学实验室日常管理和教学中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尝试。对我校生物安全评价体系与机能学实验课程结合的途径进行了介绍,在中医药类高等院校构建机能学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虚拟实验"是一种新兴的实验教学模式,是现代科技与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NOBOOK化学虚拟实验室"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也受到一些现实因素的制约.因此,文章从及时转变对"虚拟实验"教学的认识、增强化学教师"虚拟实验"教学能力、明确"虚拟实验"的分类与创新教学方法三方面,论述了当前高中化学"虚拟实验"教学的实践应用路径.  相似文献   

9.
杨希 《教育教学论坛》2022,(12):145-148
从实际学情出发,针对传统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弊端,如大班授课过于集中、实验前后不成体系、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等,引入分组模式,以十多个小"项目"串联所有基础实验操作,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该实验教学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实验室资源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实验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研究与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室废弃物中的污染物品种多、成分复杂,积累效应强,对环境尤其是生态环境的危害越来越大.该文针对实验室的污染源种类复杂、危害大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校本课程发展是一个由"回应"走向"自觉"的过程。从思想理论、知识伦理、课程实践三个方面来考察校本课程发展之源中的"回应"之由,校本课程发展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与发展层面上理应做出"回应","回应"为后来的"自觉"集聚能量,人员因素、学校文化与支持系统支撑起了"自觉"的基础。由"回应"走向"自觉"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从而实现校本课程发展提升理论、推进实践与文化再生。  相似文献   

12.
文学思潮的"特性",即是指只有在"文学思潮"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显现的东西.只有当各种因素的"共同倾向性"呈现出容易被人们感知的"群体"样态时,"思潮"的生命过程才算开始."共同倾向性",既表现为"共时性"的各个完整系统之中的各环节或部分,又表现为"历时性"衍化而成的"家族相似"式的纵向现象异变中."文学思潮"的"群体性",既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以平行方式排列的集束"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以跨时空(指不同文化时段)排列呈现为纵向性的"现象"群体.文学思潮的"扩张性"特点,意味着它总体上不是内敛,而是外扩并具有强大的辐射性.由"点"到"面"的变化过程亦就是由单个的"思"之于群体"潮"的生成过程."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最先呈现了某种趋向,潜含了外扩的潜能及被多角度接受的可能性.它首先体现为对存有"小异"的"同质"因素的"吸附",其次表现为对在对抗中日益弱化的因素的"招降"或"改编",同时也相应产生对"传统"因素的"改造"."整合性"是文学思潮"扩张性"特征的重要内涵,也是"扩张性"功能外化的主要策略."整合"中的"呼应性"和"矛盾性"(对抗性),可谓文学思潮扩展历程中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3.
席扬 《三明学院学报》2005,22(3):241-249
“十七年”文学思潮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表现为鲜明的“统一化”和“一元化”状态。它一方面通过对1942年以后“解放区文学”传统的全面继承体现了政治与文学关系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又必须根据“新的时代”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要求对于那些在“战争语境”中产生的审美理念。进行不断的修正与完善。“十七年”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首先体现在一系列的“文艺运动”的交替更移中——“文艺运动”的过程,既是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建构”的实际步骤,也是确立“文学新秩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运动”不仅是文学思潮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形式,而且从“文艺运动”之间的“间歇”中,还可以了解到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节奏和主导趋向。在文学创作实践领域里。文艺思潮的发展与变化主要体现在提倡“写什么”、“怎么写”和反对“写什么”、“怎么写”的两个方面及其两个方面的张力与冲突。  相似文献   

14.
文本阅读先于阅读教学。教师的文本阅读包括两个层面:"裸文"阅读与课文阅读。"裸文"阅读是教师分别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过程,课文阅读则是教师与编者、以学生身份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由"裸文"到课文的阅读是一个由放到收、深入浅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多亏”最早出现在唐代,是个短语.“多亏”以词的形式出现始于元代.“多亏”的词汇化和主观化是随着“亏”语义的演变而形成的.从语义发展来看,“亏”经历了“亏损义”变弱到“感激义”增强的过程,同时随着客观义“亏损”的消失,“亏”的主观化也在逐步形成.“多亏”的语义主要由“亏”体现,因此,当短语“多亏”的“亏损欠缺”义虚化,“感激庆幸”义占优势时,就词汇化为动词“多亏”.“多亏”的词汇化过程实际上也是主观化逐渐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当加强对和谐思维方式的研究和应用,但首先要正确揭示“辩证思维“与“和谐思维“的关系.不能把“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对立起来;与“和谐思维“相对应的应当是“对立思维“、“斗争哲学“;但“对立思维“与“和谐思维“的对立并不简单地表现在“重视斗争“还是“重视同一“这个层面上,和谐思维决不是“和谐为主,斗争为辅“;对和谐思维的本质和特征,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远程开放教育是“教”与“导”的转变,这不仅是教学模式的改变,更是一次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要认真研讨学习者、导学者、教学内容和网络工具等导学过程,处理好面授教学、教材和媒体资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Java程序设计"教学中,通过基于项目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做"中给学生创设真实问题环境和协作学习环境,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计算机类教学有借鉴意义。通过自身教学改革的具体案例,描述了这样一个过程,来探讨"做中学"教学过程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和面向过程考核的优劣。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管理已成为管理的有效手段。高职教育与传统的高等教育面对的培养对象不同,教学方法要相应改变。现代管理推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倡重视人、关心人、尊重人,其关键是组织成员的全员参与管理过程。教师是信息的发布者,学生是信息的接收者,因此教学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管理过程。现代管理理论同样也可以指导教学实践,这就是教学中的"沟通"与"情感投入"。  相似文献   

20.
生活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便有什么样的生活形式。生活过程是保证人成为人的重要场域,如果离开生活世界,人们的生活及人类的发展都很难想像。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密切,教育史上出现过“教育生活一体说”、“教育准备说”、“教育过程说”、“教育建构说”、“教育交往说”等,都是针对某一个时代教育与生活关系所表现出的问题而言的,都在尝试走出教育与生活脱离的困境。现代哲学中的“生活世界”理论为我们理解新时期教育与生活、教学与生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我们可以从课堂生活的构成出发,变革课堂生活的样态,进而促使教师和学生从单一的教育“专业世界”回归真正属于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