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陆游在入蜀途中多有创作和评论,其《入蜀记》是他在乾道六年自山阴赴任夔州通判途中所写的日记体游记。《入蜀记》称引唐诗凡六十多处,分为即景忆诗、借诗抒情、文献考证和地理考辨四类,形式上以一联两句为主。《入蜀记》称引唐诗最多,这体现出宋人对唐诗的推崇;而其中又以李杜的诗句居多,这反映出陆游对李杜作品的喜爱,也透露出陆游的诗学观念。对唐诗的称引不仅增强了《入蜀记》的艺术表现力,也对陆游入蜀诗的创作和后世游记的写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现存的陆游诗集《剑南诗稿》九千三百余首诗中有很多与读书有关的诗,其中不少是陆游在读了他人诗作之后而写,从中可以看到陆游读书过程中的反思与学习,这些诗歌批评是陆游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示子遹》是陆游晚年向其幼子介绍自身学诗经验的诗,本文将以此诗为线索,论述陆游在其读诗诗中所体现的诗歌批评。  相似文献   

3.
陆游的散文名篇《入蜀记》是宋代日记体游记的代表作,对日记体游记基本格局的定型起到了重要作用,开启了日记体游记的人文转向。《入蜀记》文史兼长,为历代读者所激赏。人们不仅称扬《入蜀记》自然的文风与严谨的考证,亦对陆游寄寓其间的恢复之志与爱国情怀深有体察。《入蜀记》为读者构建了一方历史的山水和想象的空间,使读者得以在不同的接受情境中与放翁同游和对话,留下诸多带有私人印记的阅读体会。《入蜀记》对后世纪游类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但成为明清诸多日记体游记的仿写典范,对纪行题材诗歌的写作与编排亦有启发。  相似文献   

4.
现存的陆游诗集《剑南诗稿》九千三百余首诗中有很多与读书有关的诗,其中不少是陆游在读了他人诗作之后而写,从中可以看到陆游读书过程中的反思与学习,这些诗歌批评是陆游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示子通》是陆游晚年向其幼子介绍自身学诗经验的诗,本文将以此诗为线索,论述陆游在其读诗诗中所体现的诗歌批评。  相似文献   

5.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存诗近万首,其中大部分为抒写感时忧国的爱国诗。陆游的诗文集在其晚年已开始着手编辑,并由其长子子虡、幼子子遹继刊刻传播,因此南宋时期已经有学者对其诗歌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针对诗歌艺术特点及诗人地位,如:姜特立称赞陆游诗歌"淡中有味枯中膏,有时奇险不可迫"(1)(《应致远谒放翁》);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说:"诗为中兴之冠"(2)。此后,一直到清代都是主要围绕这两个方面研究陆游诗歌。陆游的六言诗共有37首,下面就从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来论述。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51):45-46
<正>一、教材解读《诉衷情》是长春版教材第十一册第六板块的一首包含悲壮沉郁之感的词,作者是宋朝词人陆游。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闲居山阴所作。积贫积弱、日渐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伸。"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  相似文献   

7.
朱熹晚年诗学活动大致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诗歌创作,二是与陆游、杨万里的诗歌交往,三是诗歌批评,四是注释《楚辞》。这些活动可以见出朱熹还有诗人的一面,以及晚年历尽人世沧桑和政治风去后,内心深处真实复杂的心态。  相似文献   

8.
陆游继承了唐宋古文运动的创作传统,对欧阳修尤为推崇。他对文章风格自然平易的主张,对文道关系的理解,都表明他在文学思想上认同和接受欧阳修的观点。他的散文学习欧阳修,《入蜀记》《天彭牡丹谱》师法欧阳修,与同时的大家相比,《入蜀记》较之范成大《吴船录》体制更为完善,内容更为丰富。题跋文继承发展了欧跋的学术考辨精神与语短情深的文体特征。较之同样学习欧阳修的周必大,陆游对欧跋的情韵之美有更好的发展,跋文的抒情性、文学性更强。总之,陆游是欧阳修散文的优秀继承者,是南宋散文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9.
陆游往返四川途中,多有创作和评论.其《入蜀记》喜欢“引据诗文”,所引诗文达40多家180余篇.亲临实地激发陆游联想起相关诗歌,即景即兴发表有关评论,对这些过去自己有所忽略、诗论家不曾关注的诗歌作出了真切具体的解读,纠正了以往的一些模糊认识.陆游在回望先贤时,不时发表一些见解,其中有关李白、梅尧臣、简栖碑以及骈文的独特评价,富有新意与卓识,体现了他的文学批评观.此外,《入蜀记》所引的名家诗文,在今天仍然具有校勘和辑佚等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谈艺录》和《宋诗选注》对陆游文艺观、作品、人品和创作方法等表现出了迥异的态度。究其因,《谈艺录》著于解放前,《宋诗选注》著于“反右”和“大跃进”的特殊时代。通过对二书关于陆游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国诗的创作动机及记梦诗特征评价的比较,分析钱钟书的写作旨意和趣向,以期能对把握陆游作品价值及其文学史地位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名人在写作之余多有为自己的书斋命名的雅趣。这些书斋的名字,有的反映了作者的志向,有的寄托了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让人不禁大开眼界,涉之成趣。⒈老学庵: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叫“老学庵”。据陆游在《老学庵诗》自注中说:“予取师‘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意为要活到老学到老。⒉苦斋:明朝文学家章溢晚年隐居在龙泉县一间陋室学习和创作,尽管生活条件很艰苦,但他以苦为乐,在陋室中发愤学习,写出不少著名的诗文。他曾说:“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苦。”刘基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写了《苦斋记》这篇文章,把章溢的书斋…  相似文献   

12.
一、陆游和《入蜀记》宋孝宗乾道中,朝中抗战势力抬头,因“鼓唱是非”之罪一度被罢官的陆游复被起用。乾道五年(1169)十二月,陆游“得报差通判夔州”(《人蜀记》卷一)。因染病,迟至第二年夏初始离开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赴任夔州(今四川奉节)。“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水亭有怀》),此次赴任所,历时一百三十多天,行程五千余里,写下六万余字日记。陆游以日记形式记录沿途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结集为《人蜀记》。  相似文献   

13.
陆游洞悉科举的弊病,由此而厌恶充任监试官;入蜀时写了思想风格完全不同的《入蜀记》和入蜀诗;尤其是对宋代的《农器谱》给予了热情赞扬与高度评价,显示了他的重农思想。  相似文献   

14.
作为著名的游记,《入蜀记》较典型地体现了陆游彼时彼地的写作心态.政治型心态、人文型心态、超然型心态等在文中都有程度不同的表现;尤其是超然型心态赋予《入蜀记》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入蜀记》是南宋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部著名的日记体游记,它记录了作者屡遭贬谪,再度接受君命,携带家眷,从故乡出发,到夔州就任,历时半年的行程。从陆游对沿途祖国壮丽秀美河山的描写;在行船所经之地触景生情,抚今追昔的叙述;对一些于国家民族有重大贡献历史人物的缅怀和歌颂等三方面,透视了陆游崇高、伟大的爱国情结。  相似文献   

16.
《病梅馆记》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晚年所写的一篇政治小品文。在跨越了近两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从教育观的角度重读《病梅馆记》,以古为鉴用之于今,我们能看到现行教育中的"病梅"现象。本文分析了教育领域存在的不足,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危害,进而提出应对策略。它在教学实践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汤显祖(1550一l616),字义仍,号海若,别号若士,晚年自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他出生在。书香门第,是明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汤显祖的主要剧作有《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因他晚年归隐临川玉茗堂,所以这几部作品又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些学者认为陆游《卜算子·咏梅》是一首为小妾杨氏而作的"恋情"词的说法,借助于相关材料作进一步分析辩驳,认为此词应是一首表现陆游高尚情操和爱国思想的"言志"之作,而非为"恋情"而作。  相似文献   

19.
陆九渊晚年所作的《荆国王文公祠堂记》,评述了北宋的熙宁变法以及王安石的学术失误之处.此文高度肯定王安石的人品操守和政治理想,但指出王安石拘泥于外在法度的做法是不明政治之本原,重末而轻本,从而导致了熙宁变法的失败.陆九渊关于王安石学术的评论与朱熹不同,这一差异反映出朱陆二人在学术思想上的根本分歧,由此也构成了朱陆之争的重要环节.《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中所反映的“心学政治观”,代表了陆九渊晚年思想的成熟境界.  相似文献   

20.
陆游晚年退居山阴,乡居诗创作最丰,诗歌的题材丰富,内容广博,几乎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尤以书写爱国情怀、抒发内心愤懑的壮怀诗和以吟咏山水风物、田园俗事为主的闲适诗为诗歌创作的两个主要方面。陆游的诗歌创作广泛师法前人,而又能自成一家,以"雄健沉郁"和"清新圆润"两方面的艺术风格为主。陆游乡居诗的思想渊源则主要兼及儒、道两家,分别体现在陆游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诗歌作品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