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毛散文语言风格特点表现为“雅俗共赏”.“雅”表现为典雅、精致、幽默;“俗”表现为通俗、浅显.本文从语音、词汇、修辞三个方面对构成三毛散文语言雅裕共赏风格的各个语言要素进行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梁实秋散文创作中的幽默特色入手,具体地分析了梁实秋幽默散文的风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表现的是一种学者加绅士式雅隽的风格;其次表现为内容的丰富多彩,艺术上的多层次多侧面;再次表现在语言上,他往往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等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其幽默特色。  相似文献   

3.
大学者大作家都具有多副笔墨,孙绍振的散文既是当代“学者散文”的代表之一,更是当代“幽默散文”的典型,本文试图以孙先生所作散文为例,着重从幽默艺术的角度去透视,探讨其以理论和实践在谐趣与严谨中进行灵魂书烈军属所产生的审美效应以及对当代散文创作的贡献,从而领略一个智者与学者富有人文气息,生命情调,诙谐人生的内在魅惑力。  相似文献   

4.
该文比较探析了先秦道儒散文的幽默风格的异同:征服悲剧是先秦道儒散文幽默形成的社会背景;道儒先祖选择了自嘲式幽默,老子偏向于超越与放松,孔子是偏向于退让与矜持;庄子和孟子的幽默则显得锋芒毕露,孟子是理性征服的雅幽默,庄子是无为超脱的冷幽默。  相似文献   

5.
一、何谓学者散文散文,在中国当代诸文体的批评研究中,一直是很薄弱的,即使剪掉了邪根小辫子,我看也末获得多少批评家的青睐。“学者散文”这一个题目,就更少人问津了。除香港的梁锡华发表过一篇颇有力度的《学者的散文》外,好象再没有见过同样选题的专论。什么是学者散文呢?余光中在《剪掉散文的辫子》里作了描述:“学者的散文……包括抒情小品、幽默小品、游记、传记、序文、书评、论文等,尤以融合情趣,智慧和学问的文章为主。它反映一个文化背景深厚的心灵,往往令读者心旷神怡,既羡且敬”。这段话着重说明学者散文的主要类型,内容特质及其文化根基,指出了学者散文的大概。我以为,学者散文就是学者创作的,具有学者品味的散文。它至少包含以下几个要素:第一,学者“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之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  相似文献   

6.
“二人转”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生活气息浓厚、富有地方特色。本文主要对其语言的通俗易懂、俗而不僵、俗中有雅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揭示二人转的语言特色和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7.
现代作家梁实秋散文小品的幽默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幽默是学者加绅士式的幽默。这种幽默风格的形成,与梁实秋渊博学识、绅士风度以及他对人生百态的洞察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最先提出把英文homour译成“幽默”,于三十年代提倡幽默,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加以实践,与周作人南北呼应,形成一个影响颇深远的“闲适幽默”散文流派。 林语堂认为:“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所以一国的文化,到了相当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学出现。”“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怎样才能达到幽默呢?在林语堂看来,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因  相似文献   

9.
现代作家梁实秋散文小说的幽默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幽默是学者加绅士式的幽默。这种幽默风格的形成,与梁实秋渊博学说、绅士风度以及他对人生百态的洞察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有学者认为,现代白话文的语言一直处于发展阶段和未成熟状态,这是语言文字与其自身历史的"断裂"所带来的后果。散文似也如此,人们觉得散文就应该是雅的文学,以雅取胜,以雅见长。的确,"雅"是中国散文特有的标志。这传统自古而来,直至五四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余氏散文在被批评为媚俗作品的背景下,想对余氏散文媚俗化的起因、意义等再进行浅析。余氏别样“媚俗”的散文比某些精心“媚术”的作品更让读者受益。余氏在九十年代初期精神高地沦陷的背景下试图通过媚俗化进行“思想启蒙”,其美学魅力是学术性的,是其学术实践精神——责任感——的体现,余氏本人也通过媒体等进行了大量公众活动,在启蒙大众的同时也接受大众的反启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余氏为现代学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安身立命的生命范式。  相似文献   

12.
“幽默(Humor)”引入中国文论70年,翻译者当年辞不达意的无奈被忘却,成了典型的理论误区。幽默的发生有重要的人类学机制,健全的人类族群都有幽默,但有民族文化差异,在那些由于同样原因使之无法发挥作用的地方是不能生搬硬套的。中国传统幽默及其理论自成体系,博大精深,亟待发掘整理。幽默在中国本土共名应是“雅谑”,其形态包括达生、幽雅、雅谑、绝倒、诞妄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全面论述了老舍散文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上的特色,作者认为:老舍三十年代的散文虽基本上属于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之流,但也有时代的折光;随着老舍思想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后他的散文创作,由表现“自我”演变为以反映大众的、民族的斗争生活为主的“社会的”、“时代的”记录。在艺术表现上,老舍的散文抒真情,写真性;体物入微,微中见大;诙谐幽默;语言朴素简练。在现代散文中,老舍的散文可称得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4.
根据散文文本特性,“散文情感”这一概念应被纳入散文理论家和批评家的视野,并将其运用于当今散文批评。以此为切入点,对当今流行的“大散文”品种及创伤进行了情感批判,并指出散文创伤观念的更新,要清除“散文情感”上的“泛意识形态化”色彩。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发明了“幽默”一词,建构了他的幽默文学观。在“语丝”时期,将“幽默”看成是“真实的,宽容的,同情的人生观”,此间的散文,多在“真实”、真诚上面用力,讽刺力量较强。“论语”、“人间世”时期的幽默则多从个人性灵上抒写闲适的情调,其幽默观中多带个人主义色彩,是“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自由主义的人生观。他的幽默观和幽默小品创作又特别重视幽默的审美价值,创造了滑稽、机警、俏皮、讽刺的“笑”的美感情趣。  相似文献   

16.
许纪友 《学语文》2014,(1):10-11
散文的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大户.中学语文教材除了诗歌、小说和戏剧选文以外,剩下的内容都可以归入广义的散文教学范畴。当代散文研究的著名学者刘锡庆对散文有一个精彩概括: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教师教的是散文,学生写的是散文,阅读考的是散文,散文每天和我们亲密接触.但令人纠结的是.教师经常备课时拿到一篇散文不知教什么,随大流跟着感觉走,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中国散文的成就,与外国散文理论与创作的译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美文”、“纯散文”的概念及其具体分类,幽默与“絮语散文”等的倡导,受到韩德、小泉八云、厨川白村等外国作家的散文理论与创作的积极影响,周作人、王统照、沈泽民、鲁迅、林语堂等在译介与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观“论语”时期林语堂的散文主张,其核心就是他推崇备至的幽默散文观理论。这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有其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不仅是因为他受到中外小品文的双重影响,而且还与其政治信仰、文学主张相投合。这种幽默散文观,包含了他人格与文格、生活与艺术相融合而形成带有中庸文化色彩的本质,对言志派散文批评理论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散文艺术积累最为雄厚的是抒情和幽默 ,南帆却不屑于抒情和幽默。他的散文以反抒情的冷峻见长 ;他虽然不乏幽默 ,但是在他的散文中 ,只是偶尔为之的点缀。他的风格特征是学者的智性。智性的抽象与审美感性的矛盾 ,是当代学者散文的一大难点。南帆主要用两种方法达到智性向感性的转化 :第一 ,是依靠感性话语的重构 ,向智性深化。第二 ,表面上是智性的分析 ,深层却贯穿着情绪性很强的、片面而深刻的逻辑 ,这种逻辑介于智性与情感之间 ,更接近于情感 ,又不完全是感性的 ,故称之为亚审美逻辑。但是 ,其功能却是超越情趣 ,构成智趣  相似文献   

20.
幽默,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学中。辛弃疾词的幽默,既是对词这种特殊诗体创作艺术的另类展示,也是其独特的士人处世态度的表现。幽默,是辛弃疾悲情人生的自我心理调节;是辛弃疾人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对历代文人“玩世”精神传统的发展;幽默离不开宋代“以俗为雅”审美世风的濡染;是辛弃疾的“智慧之一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