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民族大学生道德同一性的研究是为了解当今社会不同民族文化下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和在道德同一性上形成民族、文化之间的对照,另外在发展大学生人际交往、道德教育、人格发展指导实践以及丰富民族道德心理学、同一性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大作用。目的:调查不同民族大学生的道德同一性水平,并探讨不同民族大学生道德同一性的差异。方法:采用李红梅大学生道德同一性问卷和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对1000名大学生施测。结果:(1)大学生道德同一性及自尊不存在性别差异。(2)大学生道德同一性及自尊存在年级差异:在道德同一性上除感恩一致性随年龄增长外,大二的道德同一性发展水平在总体和具体维度上均最低。自尊程度大二显著高于大一,其他未见显著差异。(3)是否独生子女在大学生道德同一性的差异:集体同一性、勤俭自律同一性、诚信负责同一性、感恩同一性和认真上进同一性在是否独生子女上无显著差异,仁爱友善同一性、利他同一性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相关显著且非独生子女的仁爱同一性、利他同一性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自尊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相关显著且独生子女的自尊程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4)自尊、利他同一性、仁爱同一性在民族上有显著差异。结论:大学生在民族、是否独生子女、年级道德同一性总分及各因子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道德发展领域中的一个最大困惑,就是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的关系问题.传统的几种道德动机模式并不能说明道德行为问题.道德同一性的动机观打破了长期以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教育观主宰的神话,认为很有必要把道德整合进个人的自我同一性中去,把自我同一性加入道德动机领域对于理解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脱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向自由之路——哈贝马斯“自我同一性”的危机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不同的交往行为结构,哈贝马斯把行为主体的同一性分为自然的同一性、角色的同一性和自我同一性三个阶段。哈贝马斯认为前两个阶段的行为主体在处于道德的临界状态时都不能有效地解决同一性的危机,只有到了全面的语言伦理学意义上的自我同一性才能真正地实现主体的自由同一。本文从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本出发,通过论述哈贝马斯对自我同一性基本概念内涵的规范和有关自我同一性形成与发展理论的批判,结合道德发展的逻辑,对哈贝马斯的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形成、危机与重构进行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采用修订的国外道德同一性量表,以935名大中学生为被试,分析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对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父母(尤其是父亲)文化程度对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影响显著,父母(尤其是母亲)职业对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
针对湖北省一所中学676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社会责任心与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关系,以及道德同一性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高中生有较少的网络不道德行为。同时,高中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和道德同一性。调节效应分析发现,道德同一性的外显维度得分可以调节社会责任心与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道德同一性外显维度高分的高中生身上,社会责任心可以负向预测网络不道德行为。道德同一性外显维度低分的高中生身上,社会责任心不能预测网络不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6.
万增奎 《中国德育》2007,2(2):34-36,81
“社会服务学习”是一种将课程学习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理论基础是经验学习。“社会服务学习”集中体现在对道德自我认同的影响上。参与“社会服务学习”是学生道德同一性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它为青少年提供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互影响的道德学习机会。  相似文献   

7.
从网络社会的去个性化现象看网络道德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网络的普及,在网络中道德失范现象日益严重,网络伦理道德建设迫在眉睫。文章通过分析网络主体自我意识的混沌、道德体验的丧失及网络负道德成本低下等几方面,认为网络主体的去个性化状态是网络道德失范的症结,进而提出自我同一性的养成是网络道德建设的一个有效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在哈贝马斯看来,个体同一性须与道德相结合。个体同一性是个体与社会相统一的结果,因而传统的心理分析丧失了存在的基础。个体同一性抵制外在社会不合理的压制,从而避免情感煎熬之苦。个体同一性应该在交往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发展逻辑来表征。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形成的发展过程,有三个理论派别进行了研究。这些派别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但它们没有一个能成为具有解释能力的流派。在哈贝马斯看来,自我的发展必须与道德的发展统一起来,自我的发展应解决好外部条件,自我的发展应与社会的普遍交往水平相一致,并且使自己在交往中具有合法性。  相似文献   

9.
就人们普遍的道德信仰和道德价值而言,历史地存在着民间道德范式与制度化道德范式。在中国道德文化传统中,虽然制度化道德范式与民间道德范式存在着道德价值的同一性基础,并且保证了道德文化的稳态性,但由于制度化道德范式与民间道德范式的自身价值逻辑存在差异,需要在新形势下通过价值认同来促进制度化道德范式与民间道德范式的同构。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理性认知,自我与规范、"为我"与"为他",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4个维度探讨了当前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容易高估自身道德水平,道德自我与道德规范有一定程度的疏离,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较为明显,道德自我同一性危机逐渐趋重.问题存在的原因来自个体自身、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3个方面:部分大学生缺乏道德自我的理想与信念,道德自省意识与自我调控能力欠强:高校道德教育以工具性价值为取向,以传授道德知识为核心;社会转型带来价值观念的变迁,网络社会中大学生道德认知紊乱责任感消退等.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道德氛围是潜在的教育力量,是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升华的推动方“。那么,我国中小学校同的道德氛围现状如何?真的如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学校里弥漫着反道德的氛围,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与教育行为之间存在着“同一性危机”?如果真是这样,导致学校道德教育与道德行为间断裂的成因何在?  相似文献   

12.
在《规范性的来源》中,科尔斯戈德通过区分定言命令与道德法则,引入人的实践同一性概念,从而解决了规范性的来源问题。然而,她的这一区分及其引入的实践同一性概念却遭到了内格尔和柯亨等人的批评:内格尔认为科尔斯戈德的这种解释引入了相对主义因素,偏离了康德的道德哲学;柯亨则认为科尔斯戈德这种解释一方面本身不能融贯,另一方面也偏离了康德的道德哲学。试图在重构科尔斯戈德论证的基础上,逐一回应上述批评,进而表明,科尔斯戈德的这种解释并未偏离康德的道德哲学,而是对康德道德哲学的一种推进。  相似文献   

13.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同一性基础在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同一性的关键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科联系,而把握国家政策依据可以进一步增强我们对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同一性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对康德伦理学的继承和超越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从理性到交往理性。他们都在理性的基础上建立道德的普遍性原则,但康德的理性是个体理性,而哈贝马斯则在语言哲学的范式里建立了交往理性。其次,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这突出体现在“自我同一性”问题上。在哈贝马斯那里,自我同一性已不再是康德式的孤独主体的自我反思关系,而是主体间的彼此承认和相互认同关系。再次,从先验性到程序性。康德用先验性的理性来证明道德的普遍性。哈贝马斯认为。理性是任何商谈、论证都必须满足的合理程序。是一个程序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自古希腊哲学以来,同一性一直是哲学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然而在人类运用强制性的同一性使一切变得整齐划一的时候,却发现同一性并未带人走向幸福的轨道,反而把人带入了奥斯维辛、古拉格群岛。阿多诺从反思人类所遭受的苦难出发,在认识论、存在论和实践三个层面对同一性哲学进行了批判,勾画出了一幅同一性哲学带来的形而上学的没落的画卷。但是,阿多诺对同一性的批判并不是要抛弃同一性,却恰恰是要在非同一性中拯救同一性,拯救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6.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同一性基础在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同一性的关键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科联系,而把握国家政策依据可以进一步增强我们对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同一性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的现实,极易造成人类个体道德生活的困惑与冲突,从而导致个体自我同一性的危机,并影响到个体的和谐生存。为了克服自我认同的同一性危机,个体就必须具备有效地应对道德困惑和道德冲突的心理机制,重新建构能够指导其生活的具有相对一贯性的道德价值观格局。因此,在价值观多元社会中,道德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帮助人们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自我同一性的涵义和功能加以界定,并述评众多心理学家对自我同一性的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如同一性危机、同一性程度、同一性扩散等。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综述了环境、社会关系、父母教养方式、依恋、自尊等方面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对于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未来,笔者认为应该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寻求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埃里克森创建了以自我同一性为核心的人格发展渐成说。他认为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终生的过程,但由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原因,青年面临同一性危机,处于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正处于同一性危机期,埃里克森的理论对中等职业教育在课程内容、专业设置、教育方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埃里克森的以自我同一性为核心的人格发展渐成说论述了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本文立足于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以自我同一性理论分析当前中国人的心理社会问题,提出当代中国人处于自我同一性解离状态,并分析其心理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