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散思维是和求同思维完全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 ,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 ,无论是阅读教学 ,还是写作教学 ,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 ,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一、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例如 :教学小说《项链》,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结尾安排的巧妙 ,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尾 ;教学《七根火柴》,可以让学生想象无名战士要对卢进勇说的话 ,而教学《祝福》可以让学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作文教学更是有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记…  相似文献   

2.
我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联想、想象、类比及求异性思维等方面能力的时候,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充分调动所积累的知识。一、联想需要知识积累。进行这种思维训练,必须以丰富的知识积累为前提;没有课文的讲授和大量课外作品的阅读,学生是无法进行联想的。例如:写《记我最熟悉的人》,如果能在《母亲》《项链》《记念刘和珍君》等课文知识的基础上展开联想,许多学生所熟悉的人就会在脑际里浮现出来。为了写好这个熟悉的人,还可以联想到《党员登记表》的环境气氛的渲染、《阿Q正传》的心理描写、《守财奴》的细节描写和外貌描写等写作方法。但是联想决不是对范文的机械模仿,它是对旧知识的重新组合,是由旧知识产生新知识的桥梁、如从蜜  相似文献   

3.
《项链》一文在佛来思节夫人说出项链是假的之后,就戛然而止。对于路瓦栽夫人听后的反应以及真项链是否被归还再未提及。这种艺术上的空白正是作者的匠心之所在,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从而,使作品产生一种意犹未尽、回味悠长的阅读效果。而我们的教学,正可利用这种空白,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对作品的结局进行续写。  相似文献   

4.
对《项链》的价值意义几十年来一直是一种单一的评价——“讽刺了小资产阶级妇女的虚荣心”,这种说法没有作品依据和作者思想依据,也没有现实意义,《项链》的价值意义是多重的:对人生的哲理思考;“项链”所蕴含的宿命含义;“欧·亨利式的结尾”。  相似文献   

5.
一、表演场景这里的表演不是课本剧的正式改编表演,讲台即是舞台,教材即是脚本,学生既是演员也是观众。它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像《荷花淀》《项链》《守财奴》这些文字较浅显的课文,学生早已先睹为快,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品味揣摩人物,探讨作品主题,而不是作枯燥无味的内容分析。如《项链》,可沿用传统的教法:让学生给小说续写结尾(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玛蒂尔德会怎样?)或设想另外的情节(如果项链未丢,玛蒂尔德会怎样?)。这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但欣赏精彩的人物心理分…  相似文献   

6.
从教十数载,《项链》教过数遍,遍遍力图出新意,但免不了出力不讨好。再一次遇到这篇小说,思路上有了些新的设想,教学甚感轻松愉悦,并从学生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莫泊桑的传世之作《项链》以其震撼心灵的思想内容、精巧别致的艺术构思、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为世人所称道。此三者,哪个作为教学重点呢?笔者认为应在构思的精巧。其一,《项链》构思的精巧为世界短篇小说所罕见,也是其称雄世界短篇小说之林的首要原因。其二,虽说教无定法,但有针对性的训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中学生编故事的作文中,天马行空乱写一通的不在少数,那态势是:大笔在我手…  相似文献   

7.
狗尾续貂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深受我国广大读者的喜爱,很早就被选入了中学语文课本。《项链》故事构思巧妙,情节发展波澜起伏,结局充满戏剧色彩,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编者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布置学生为《项链》作续,下面列举几例风格迥异的续尾,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高中阶段,小说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帮助学生在理清情节线索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典型意义,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同时,还应帮助学生细心领会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和作家的写作技巧,以逐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下面,我就结合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精品《项链》一文的教学实践来谈谈高中语文的小说教学。我认为,小说教学宜从以下四方面入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学指导书(人教版)》指出,《项链》“这篇小说抓住细小题材反映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这个论断很有指导性。我们应该弄清楚这种深刻社会意义是什么。路瓦栽夫人生活道路上的转折是由于丢失了项链。她是一个小职员的妻子,年轻时总梦想奢华的生活,爱慕虚荣,丢了项链之后,为了偿还那笔可怕的债务,他熬过了十年穷人的艰难生活。如果作品的思想意义仅仅是对虚荣心的批判,那么这种批判就是安排一个丢项链的偶然事件,这种批判以偶然性为基础,是多么无力,作品也很难说有什么深刻的社会意义,无怪乎不少人把路瓦栽夫人自己的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个人对作品的主观体验。以此为轴心对作品进行相应的解释和判断.它特别重视读者对作品的接受、阅读、反应过程和接受效果。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作品意义是由读者赋予的,读者不同,作品的意义也不同,所以是诠释者决定文本,诠释决定意义。接受美学不仅对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也发生了有益作用。比如《边城》、《合欢树》、《邂逅霍金》、《雨巷》、《老王》、《项链》、《诗经·蒹葭》、《孔雀东南飞》诸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和方法加以讲解,不再以单一的、绝对的、客观的见解去替代学生自主的、相对的、丰富的感受和判断。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扮演学生的引导者角色外,还更多地作为学生的伙伴,平等地参与他们的学习。即便是帮助、引导学生,也重在倡导他  相似文献   

11.
○吕老师,看了你最近写的《语文课应重视文学素质的培养》(载《语文快餐》2000年第1—2期),很受启发。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中,确实有些老师把一些文学名著当成一般记叙文讲述,将一篇生动的富有魅力的作品肢解为简单的字词句章知识,听起来枯燥无味,我们是该认真研究如何把其中的真知妙谛传授给学生了。你提过应通过阅读课有意识地扩展课文中的文艺审美方面的理论知识,对此我颇有体会。我讲授莫泊桑的《项链》时,提问同学:“构成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的核心是什么?”“把假项链当成了真项链。”“设想一下,如果把真珠宝当成了假珠宝,那会…  相似文献   

12.
《项链》的主题究竟是什么?作者在《项链》中都隐喻了哪些思想?莫泊桑想在《项链》中启示读者哪些方面的内容?《项链》的艺术价值何在?诸多问题一百余年来世人一直没有停止过探讨。下文是金传富老师引导两个班的学生的探究所得。  相似文献   

13.
发现法的倡导者布鲁纳认为,实现教学任务的一个可靠方法是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或者“解决问题”。我用发现法指导学生自学,方法之一是利用文选教材中“自学提纲”提出的问题,要学生自己探讨和解决,比如文选教材第八册的《项链》,系略读课文,它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和理解,“自学提纲”时第三题是要学生找出课文中关于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和项链是赝品的暗示,也即伏笔。学生要是能找出这些伏笔,不仅可以仔细玩味作品在结构上的严谨缜密,而且能深刻理解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从玛蒂尔德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她所处的典型环境出发的,奇而不诞,  相似文献   

14.
通过比较美国著名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与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项链》的主要内容、选材等,从选材相似,剪裁不同;巧合铺垫,异中有同;"偶然"必然,殊途同归三个方面,分析两篇作品巧妙的情节构思,精心安排结尾的写作特点。由此总结出:小说中的偶然,只有反映事物的必然性,才是成功的小说。《警察和赞美诗》、《项链》这两篇作品,正是属于这样的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15.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以其精巧的构思、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读来总是让人惊叹不已。令人困惑的是,对小说主题的解读,总让我们在教学双边探究活动中遭遇尴尬。这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揣摩莫泊桑写作《项链》的初始动机。然而,多才的莫泊桑早已离我们而去,直接相关的材料又没有留下,自然他的想法我们已无从得知。用逻辑语义学的语言来说,作品的“所指”与“能指”是有所不同的。如果说“所指”是莫泊桑的初衷,我们自是无从探究,然而,莫泊桑《项链》的“能指”我们还是可以依据作品本身及相关背景材料作理性的推断。一、微讽的笔调是显而易见的之所…  相似文献   

16.
钱理群同志的《<项链>告诉读者什么》一文(载《语文学习》1994年第1期)对《项链》的思想内容提出了颇有新意的见解。然而,笔者却不敢苟同,现提出两点看法。钱文认为,《项链》通过对玛蒂尔德及其丈夫的性格和命运的描写,表达了这样一个题旨:一切都是“造物”的安排。换言之,就是认为《项链》表达了一个宿命论的主题。笔者认为,这种论断与作品的实际不符。事实上,作品通过匠心独运的构思和生动细致的描写,形象地告诉了读者:不是冥冥中的造物,而是人物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命运。《项链》的构思布局十分独特。首先,在开篇之后,…  相似文献   

17.
正如提起莫泊桑便想到他的《羊脂球》一样,我们会同时想到另一篇可与《羊脂球》称为双璧的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达到一个相当高度的短篇小说杰作:《项链》。只要知道莫泊桑,便会知道这篇作品。只要谈过莫泊桑,便会谈到这篇作品。 《项链》是莫泊桑在他的创作成熟期与创作繁荣期的1884年的作品。最早发表在同年二月十七日的《高卢人日报》上。 《项链》写的是一个普通的故事:长像漂亮却又生于寒门的小职员的女子玛蒂尔德因社会地位低下,迫而嫁于属同阶层的教育部的小科员罗瓦赛尔。但她希冀豪华的生活环境、精  相似文献   

18.
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项链》,是一篇深得学生喜爱的小说,通过教学,学生对爱慕虚荣、贪图奢华的危害性也有较深刻的认识。但有很多学生,总是片面地认为,玛蒂尔德虽然爱慕虚荣、贪图奢华,但如果项链没有丢失,悲剧就不会发生。他  相似文献   

19.
张志公先生在《语文教学要同现代化建设接轨》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否则就不能同现代化建设接轨。的确,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多的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比如:《小马过河》是教育学生遇事要发挥思维的主动性;《植物妈妈有办法》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我要的是葫芦》训练学生的纵向思维;《草船借箭》训练学生运用反向思维解决问题;《跳水》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小虫和大船》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感性;《惊弓之鸟》指导学生进行正…  相似文献   

20.
刘震宏同志的《<项链>主题辨识》一文(见本刊1989年第7~8期,以下简称《辨识》),指出了过去在外国文学作品分析中所存在的某些问题,这对人多有所启发;但该文对《项链》主题所作的分析,却是大可商榷的。刘文认为,《项链》的主题莫泊桑在小说中已明确指出,即“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一段话能否视为莫泊桑对小说主题的归纳?下面作一点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