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生命与教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雪 《教育导刊》2002,(5):8-11
本文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促进生命成长和完善的过程;生命的意义体现在生命成长与完善的过程之中,而这一过程需要教育的关怀和引导.教育以"人"为研究起点,理当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完善生命.  相似文献   

2.
谷献晖 《成人教育》2012,32(3):103-104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其教育过程与标准加工过程以及植物生长过程有着本质不同,它是以发展、完善、提升生命质量和意义为教育宗旨,以成长作为生命成长过程,以生命均衡和全面发展来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我国成人教育中一直缺失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回归成人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生命化教育的要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生命化教育是立足于生命视野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认识和理解。它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认为教育就是要遵循生命的特性,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促进生命的完善,提升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亦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与归宿。生命教育观包括心怀敬畏,呵护自然生命;心灵成长,滋养精神生命;价值追求,实现社会生命三个维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饱满的爱和对生命的高度尊重满足初中学生的精神成长需求来实践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5.
人是实践的生命价值存在,教育实践是实践的一种具体方式.教育实践是教育主体的生命实践活动,是教育主体的生命存在方式和生命成长途径.教育主体参与教育实践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在生命对话与交流的基础上实现生命成长与生命价值提升的过程,就是师生生命本质实现、确证、生成与彰显的过程.教育实践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品性,它坚持教育主体的生命立场,以人的生命价值提升为旨趣,注重生命生成与关怀生命,追求教育主体生命成长和生命世界的丰盈,彰显出丰富的生命特性和浓厚的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6.
生命教育是以帮助生命成长和完善为目的的教育,生命至上是生命教育理念的基石。教师生命观是教师对待生命的态度和观点,直接影响教师对待自己生命、他人生命和自然界其他生命,直接影响生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7.
心理健康发展是幼儿生命成长与完善的一部分.生命成长需要幼儿逐渐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与爱惜生命,心理的健康发展自然也离不开将认识、欣赏、尊重与爱惜生命视为己任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为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方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起点是人的教育,教师的责任是教人做人。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也需要关注教师的生命成长。在以往的教师教育中,我们过分注重教师的技能化培训,而忽视了教师生命的完善与发展。因此,要实现人的完整性并使之走向完美境界,就必须完善教师的生命价值,使其在帮助学生完整地实现自己的同时也创造着属于教师自己的生命意义与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生命视角下的教师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的起点是“人”的教育,教师的责任是教人做人。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也需要关注教师的生命成长。在以往的教师教育中,我们过分注重教师的技能化培训,而忽视了教师生命的完善与发展。因此,要实现人的完整性,使之走向完美境界,就必须完善教师的生命价值,使其在帮助学生完整实现自己的同时也创造着属于教师自己的生命意义与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生命教育思想主张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促进生命的完善,提升生命的价值。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就是要把对生命的尊重、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学校发展需要文化引领,关注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特色渗透到学校文化建设之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其管理与育人的价值,构建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的生命存在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教育的终极价值与根本旨归在于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因此,现代德育工作建设必须以生命关怀为指导,认真思考教育与生命的关系,围绕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三大主题,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命价值取向,促进和完善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12.
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生命教育是一种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生命去成长生命的教育。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小蔓教授认为:"但凡生命教育一定是师生生命相互敞开和走入的过程。这考验着教师人格的本真、情感交往的诚意,  相似文献   

15.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校大学生自杀、暴力等现象的增加,生命教育研究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人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成长和完善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人的生命存在形式的活动。尤其是高校更应该成为人的生命意识的激发者,积极主动承担生命教育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生命教育视域下语文教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生命教育中的语文教学过程应渗透追求个体生命成长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学要不断丰富生命教育内涵:认识生命,感受与获取生命内涵、存在及其延伸;体验生命,感悟自身与世界的关系,赢得情感与价值;完善生命,开启生命智慧,不断超越自我,达至精神自由。而语文教学生命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则是文本教学,即通过文本教学发现人、体悟情、感受美、领悟理。  相似文献   

18.
李姝 《语文新圃》2009,(11):46-48
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融化”生命的教育,把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中,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它是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解读,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把生命作为教育之核心.教育就是点化和润泽生命,为生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博弈在目的、衡量尺度、节奏、动力、范围、力度存有维度相反的表现。在不同时期、不同个体身上,教育负博弈占据上风,其原因在于发展不充分的成人与功利化的社会。当今,促使教育正博弈在生命成长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先期成长的父母亲与教师进行有心之教,从而实现生命的同生共长。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7):F0002-F0002,F0003
教育应该追求生命成长的过程与体验,关注学生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共同成长、最优成长、和谐成长和全面发展。成长教育就是从生命成长的需要出发,以生命自然生长规律和教育生态发展规律为依据,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构建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成为完整的人、富有创造力的人、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学校教育只有尊重生命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