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由于日本的侵略及其他各种历史原因,钓鱼岛成为中日之间有争议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为了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两国领导人达成了搁置钓鱼岛问题的共识。但随着日本单方面改变钓鱼岛的现状,甚至启动了所谓把钓鱼岛“国有化”的程序,使中日之间围绕着钓鱼岛的主权问题争端不断,中日关系也陷入低谷。妥善处理钓鱼岛问题,需要中日两国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2004年3月24日,中国登钓人员被扣事件使中日关系又掀起一些波澜。受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自卫队派兵海外、俄罗斯输油管道之争、台海问题等影响,中日外交上的交流已明显滞后于双方的经济合作。此次钓鱼岛事件更使中日关系紧张,事后日本自卫队加强了钓鱼岛附近海域警戒,中国也推迟了签定日本对华贷款协议。围绕着主权之争、能源之争、参拜靖国神社、日本修宪扩军等诸多问题,中日关系的发展必然步履艰难。而我国对钓鱼群岛拥有主权勿庸置疑,为宣示主权,今后民间“保钓”活动将不断举行,正如外交部发言人孔泉所说,日本单方面加强对钓鱼岛的控制是非法和无效的。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两国摩擦不断,出现了许多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很多,但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要使中日两国关系走上健康正确的发展轨道,就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中日关系发展中的历史问题、发展观问题、外部环境影响和经济交流促进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期日本一意孤行地对钓鱼岛采取一系列的错误举措,致使中日两国之间的钓鱼岛主权之争愈演愈烈。日本单方面的错误行动,为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正常交往与发展横添阻力,是违逆历史潮流的。钓鱼岛主权的归属问题在历史上已经早有定论,钓鱼岛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在历史上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从历史上的官方文书,还是民间资料以及地图绘制等史料都翔实地记载了钓鱼岛是中国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的不争事实。  相似文献   

5.
钓鱼岛问题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钓鱼岛问题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赵平安钓鱼岛是中日之间主权归属有争议的岛屿。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团体“日本青年社”,在钓鱼岛的北小岛上设置了一座灯塔,目的在于让国际社会承认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同年7月1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对此“严重关切...  相似文献   

6.
近日以野田佳彦、石原慎太郎为首的日本右翼分子围绕"购岛、登岛(钓鱼岛)",肆意侵犯我领土,频频挑衅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两岸人民"反日"情绪高涨:登岛保钓行动、日使馆门前示威、抵制日货、呼吁开展"9·18"国耻日教育……一系列"保钓""反日"活动,再显中华儿女维护民族大义、捍卫国家领土和利益不受外来侵犯的决心。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两个最重要的大国,具有两千多年友好往来的悠久历史。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中日两国的经贸合作取得了空前的进展。但由于历史问题等消极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时常出现波折。历史问题是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但中日关系的发展也有诸多有利因素:经济上的相互合作、文化上的频繁交流、安全上的相互借鉴,已成为双方共同的战略利益。中日两国应从大局出发,积极消除消极因素的影响,充分利用各种积极因素,推动中日关系在新世纪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于2012年9月4月抛出的东京都购买钓鱼岛的论调,打开了中日两国"钓鱼岛之争"的潘多拉盒子;日本政府早在9月2日非法进入钓鱼岛海域进行调查之后,借机于9月10日宣布政府购买"钓鱼岛",使其"国有化",令中国政府、国民十分愤慨,相继提出对此"行动"反制的策略、方法,并赋予行动.笔者观察9月初以来的各种反制措施、行动,比较关注"地理反制"措施,认为其是一种智慧的选择,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热点成因]国际在线消息: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3月6日在北京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中国主张中日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谈判解决双方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的分歧,他还反对把台湾纳入日美安全合作范畴。李肇星说,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历史证据和法律依据。任何外国单方面的行动,都不能改变这一基本事实。他希望双方能以大局为重,避免这一问题给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带来  相似文献   

10.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研究语篇形式的话语、权力及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一种话语分析形式。钓鱼岛主权的问题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方面。本文从美国的《纽约时报》这一权威报纸上摘取对此次钓鱼岛事件的报道,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具体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旨在发现隐藏在新闻语篇中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1.
近一年来,中日钓鱼岛之争备受国人关注。从“钓鱼岛事件”回顾、中国政府的态度及采取的相关措施、“钓鱼岛事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如何看待国内一些民众的反应和如何正确、理性地表达爱国热情五个方面,分析了钓鱼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保卫钓鱼岛的决心,并进一步给国人特别是青年学生提出了坚守国家法律底线、理性表达爱国热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战争过去60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在东亚,互不信任的局面正在再度形成。2004年以来,中日之间不和谐的阴影正在扩散。历史问题方面,日本政要接连参拜靖国神社,通过右翼历史教科书,驳回战争受害者要求谢罪和赔偿的请求。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日益强硬,东海油气田成为中日之间新的争议点。日本甚至公开宣布以中国为假想敌。总之,展望中日关系前景,无法乐观;处理不好,“政冷经热”会逐渐走向“政冷经冷”,甚至走向局部冷战。  相似文献   

13.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日本对中国钓鱼岛的垂涎,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前就已开始,并从未放弃。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日本政府无视中国领土主权,公开抛出"购岛"计划,将中日钓鱼岛问题推向白热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先民最早发现、命名、经营钓鱼岛和明清政府长期有效的管辖与控制,表明钓鱼岛在历史上就归属于中国。中日钓鱼岛的主权争端,起源于明清政府积弱下的海洋退缩与日本维新后的海洋扩张,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又因二战后国际政治的大国博弈,使它成为当代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日本国内对钓鱼岛的历史观,主要分两大派,一派从狭隘利己主义出发,不顾历史事实,认为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另一派是从历史唯物论出发,尊重历史事实,认为钓鱼岛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是中国领土。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的活动,破坏了中日两国所达成的"搁置争议"的共识。日本应该端正历史观,重视友好,展开谈判,以缓和矛盾,进而公平合理地解决钓鱼岛争端。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主权归属的新一轮冲突暂告一段落。日本的盟友美国表示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安全和合作条约》,这样使中日之间的领土争端又掺和进美国因素。通过对钓鱼岛争端中"美国因素"的缘由进行历史分析,进一步分析美国因素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它对中日解决钓鱼岛之争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井上清的著作《“尖阁列岛”——钓鱼岛列屿的历史剖析》从翔实的史料着手系统深入地探讨了钓鱼岛主权属于中国的事实.对此,原田禹雄专门著书《“尖阁诸岛”——读册封琉球使录》以反驳井上清的观点.文章通过对原田禹雄书中观点的逐一分析,不难发现该学者企图通过曲解册封使录中的史实来推翻井上清的观点,但由于其引据不当,考证粗疏,再加上大胆的主观臆想,反而从侧面证实了中国拥有钓鱼岛主权是不可磨灭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间保钓运动已经走过40余个春秋,它是我国国家层面的保钓运动的重要补充。随着钓鱼岛问题成为学术热点,民间保钓的研究也越来越成为显学,文章对中国民间保钓运动研究的成果分为著作类、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展开论述,对这一运动有个总体上的考察。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伊始接连发生的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和东海油气田问题等,使21世纪的中日关系开局不利.其中.日本的右倾政策和美国的遏制政策是制约中日关系走向良性发展轨道的两把双刃剑。从新世纪初期日本各届首相对华外交思路的分析可以推断。21世纪的中日关系仍将不会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关于日本“购岛”事件的话语为语料,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分析副词在主权话语中的评价功能。研究发现:(1)在111条语料中,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共计使用了34个具有评价功能的副词。(2)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主要通过描摹性副词对日本“购岛”行为进行负面评判;采用评注性副词表达对日本“购岛”事件强烈不满的情绪:使用高程度副词、频率副词和时间副词等限制性副词强化了对日本“购岛”行为的谴责,并进一步表达了维护钓鱼岛领土主权的坚定决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