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暗访     
电视记者暗访,一般指以下情形:电视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乔装身份、隐蔽摄像器材,近距离接近采访对象,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状态下,秘密录音、录像,对事件过程跟踪拍摄,并最终凭借媒体进行公开报道。上列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构成暗访的要件,缺一不可。否则,便失去新闻暗访的本质特征,不在本文探讨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2.
电视记者的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电视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的采访。由于隐性采访是在他人没有戒备的情况下进行的,突破了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能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实质,因而电视记者在拍摄社会新闻或进行舆论监督时往往会采取这种手段。实践证明,隐性采访在显性采访无法获取新闻事实时对记者具有较大帮助,但必须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假如运用不当,就会导致新闻侵权,引发官司,更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电视记者的隐性采访手段谈一些再认识。  相似文献   

3.
潘旭光 《新闻窗》2014,(2):75-75
一、电视记者新闻采访概述 1.电视记者新闻采访的内涵新闻采访工作是电视记者的日常工作,新闻工作者要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在采访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新闻事实,进而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为新闻的后续工作打下基础,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4.
暗访又称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知晓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等方式而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暗访能获得公开采访不易得到的素材,收到更好的采访效果,但这绝不意味着记者可以为所欲为。《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规定,“记者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在暗访过程中,记者只能以旁观者、记录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现阶段,随着我国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提问方法与提问技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由于要与被采访人进行直接面对面的接触,因此提问方法与技巧就会对新闻质量的高低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电视记者如何熟练、灵活地应用提问方法与技巧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为此,本文主要针对电视记者新闻采访工作中提问的方法与技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对电视记者而言,如何让那些不愿面对镜头的人开口说话,接受记者的采访?与采访对象保持合适的距离、在采访活动中给予对方心理支持、善用心理学中的示弱定律、转移受访者的注意力,这些都是在采访过程中可以运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电视记者而言,如何让那些不愿面对镜头的人开口说话,接受记者的采访?与采访对象保持合适的距离、在采访活动中给予对方心理支持、善用心理学中的示弱定律、转移受访者的注意力,这些都是在采访过程中可以运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的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 在多种多样的新闻采访方法中,暗访与偷拍的采访方式却一枝独秀,魅力无穷。现如今,不少电视台的栏目组也组成暗访组,专门进行暗访偷拍,以此来提高收视率。  相似文献   

9.
朱波 《新闻通讯》2010,(9):56-57
隐性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在不被采访对象知悉采访意图的情况下进行的采访活动,也有人称之为暗访、私访、偷拍或偷录。美国的“水门事件”被揭露,央视“新闻调查”等的成功均有赖于这种采访方式。不过,由于隐性采访方式的特殊性,在采访以及报道过程中极易出现一些法律问题,特别当被采访的对象是自然人时,  相似文献   

10.
赵克 《新闻爱好者》2012,(18):53-54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进行舆论监督,经常需要隐性采访这一获取新闻的采访方式,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各种隐性拍摄设备的使用,电视记者的隐性采访更多地出现在荧屏上。例如,平顶山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实事点击》栏目主要依靠隐性采访对平顶山某些地方公路"三乱"、小煤矿违规生产情况的报道就曾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强烈反响。隐性采访,简单地说,就是暗拍暗录暗访。例如,平顶山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实事点击》栏目在拍  相似文献   

11.
对于电视记者而言,现场思维反应能力是采访成功的关键。提问,是电视记者最基本的能力,作为一个采访节目的中心人物,需要熟练运用各种提问方法和技巧。对于一篇报道是否成功,与电视记者密不可分。本文对电视记者新闻采访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明确电视记者在采访中的作用,探究电视记者在提问中如何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希望能给广大电视新闻记者作为参考,使其提升更好的采访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电视记者在采访新闻时,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拍摄画面,录制声音,出镜主持,了解第一手鲜活材料;而报纸记者如果一时赶不到现场,还可以通过电话进行采访,也可以事后采访当事人和目击者。现在有的电视记者前期采访能力还不如报纸记者,电视采访的优势没能充分发挥出来,报道干巴巴,影响了可看性。由于电视媒体与报纸媒体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对于电视记者来说,更要注重的是必须努力提高前期采访能力。一、电视采访比报纸采访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13.
暗访,就是不被采访对象事先知道的采访,也有人叫它私访。这种采访方式大大强化了记者的参与意识,强化了新闻报道的参与度,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好地发挥出舆论监督作用。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暗访不失为批评报道中一种采访好方式。那么具体讲,“暗访”又有哪些优势呢?暗...  相似文献   

14.
暗访的是非之争 暗访的争论由来已久,目前国内专家比较一致的意见就是反对暗访.争论的焦点主要是三大冲突:~是记者暗访与采访对象的隐私权、名誉权等保护的冲突;二是记者暗访的眼前利益与媒介长期公信力下降、增加采访难度的冲突:三是暗访偷拍的小"不道德"与维护"公共利益"大道德的冲突.简言之,主要是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任丽 《青年记者》2009,(12):53-53
在采访活动中,现场情景和采访对象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地点和采访对象的态度、谈话内容往往影响到采访的成败。记者必须不断学习探索,运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语言学等各方面知识,在采访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对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和控制能力,使采访获得成功。电视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如何掌握引导权呢?  相似文献   

16.
展江 《青年记者》2016,(7):78-80
今天我们所说的暗访偷拍(偷录),主要是指传统媒体中的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记者不告知采访对象而获取新闻信息的行为.在广播电视诞生之前的19世纪后半期,报刊的暗访技巧首先在高度市场化的英美报刊中发展起来,它令报刊获得独家猛料,彰显了“第四等级”的威力.同时由于暗访偷拍或多或少地使用瞒骗采访对象的手段,这种采访技巧从一开始就受到批评和诟病.我们先看一个早期案例.  相似文献   

17.
现如今,随着新闻竞争的日益激烈,暗访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社会新闻领域,这一特殊形式在舆论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暗访也称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瞒身份,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获取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暗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舆论监督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采访活动中,现场情景和采访对象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地点和采访对象的态度、谈话内容往往影响到采访的成败.记者必须不断学习探索,运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语言学等各方面知识,在采访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对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和控制能力,使采访获得成功.电视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如何掌握引导权呢?  相似文献   

19.
暗访带来的困惑 赵金:隐性采访,在学界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称之为"诱导式采访"、"隐身采访",有人也称之为"体验式采访"、"暗访".叫法和界定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认同这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身份来获取新闻素材的一种新闻采制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与公开采访相对而言,“暗访”属于一种隐性采访方式,是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采访方式之一。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暗访”在帮助记者实现针砭时弊、惩恶扬善目的同时,也给记者带来纠纷甚至诉讼。因此,记者“暗访”前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对记者顺利、灵活地进行“暗访”,并在”暗访”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自我保护,具有现实意义。在这里,笔者从几个方面做一个粗浅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