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正>1问题的提出"教学为了谁?教学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教学从哪里出发?"这三个问题是数学教师必须经常思考和回答的,具有不同教学立场的教师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是不同的,不同的答案表明了不同的态度,这也影响着甚至决定着教学的方式和效果.事实上,教学立场有教师立场和儿童立场之分.教师立场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思考教学,以"我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为教学设计取向,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行为与思维方式为主,对学生的感  相似文献   

2.
法律思维是指法律人在学习、研究、适用法律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信仰为灵魂、以证说理能力为核心要素、以规范化法律语言为媒介、旨在面向职业和司法实践的观点、立场和价值的总和。当前我国法学教育存在不适应法律思维培养的诸多问题,需要从法学本科教育目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入手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对于春秋时期郑国"铸刑书"和晋国"铸刑鼎"两大事件,过去人们一般只关注其"成文法"和"公布"的历史意义。"铸刑书""铸刑鼎"之争的宪政学意义,表面上看,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其深层含义,却体现了早期法家与早期儒家关于法律、国家治理的不同立场。如果说子产的选择反映了现实主义的、政治家伦理的宪政思维方式,那么叔向、孔子的态度则体现了理想主义的、思想家伦理的宪政思维方式。"法究竟由谁控制"的问题以及"所铸之法能否起到理想的治民效果"的问题,是双方争论的两个焦点之所在,也是儒法之争的实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法律承载着不同的价值目标,立法者在制定法律规范时,其内心恒定的立法价值目标决定着具体法律条文的取舍。终身教育立法同样地反映着立法者的价值观念,同时又实现着立法者的立法意图,体现着法律特定的价值功能。从法理学视角解读目前我国四部地方性终身教育法規,可以为其他省市和国家层面的终身教育立法提供參考。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法律化中人格观念,在关于人的本质、人性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直接决定了中西方法律传统的不同。这些差异,是由中西方各自独特的化类型及其思维方式和社会特点所决定。中国的法治建设,不仅仅在于制度层面。更应深入反思中国传统化。  相似文献   

6.
2018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师范类专业认证具有鲜明的线性思维特征,包括射线形态的"主线"思维、线段形态的"双向细目"思维和环线形态的"底线"思维.线性思维一旦被专业认证参与者固化为线性思维方式,其势必遭遇转型升级的社会发展、综合的师范生素养和一体化办学实际的困境.高校和师范专业面向教师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应充分尊重专业认证的线性思维价值,但同时又应该避免陷入线性思维方式,坚守师范专业的价值立场和学科立场,用心用情地办好师范类专业.  相似文献   

7.
"法学家法"和法律语言的大众化站在不同立场阐述了对法律语言的理解和要求,我们应选择哪一种标准作为立法语言的方向?如果为了使法律语言通俗化而牺牲其专业特性,等于是将法学的围墙强行拆掉;那么法学将不再是法学,法律也不能被称作法律。立法活动首先应考虑法律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权威性,以确保实现其应有的理性目的与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
试论法律思维的特征及其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工作自身特有的思维方式。它具有思维结构的框架性、思维内容的精确性、思维过程的逻辑性、思维取位的客观性、思维立场的中立性、思维适用的中介性、思维运作的技术性和思维基础的经验性等八大特征。探索法律思维特征原理的意义在于对培养合格法律工作、法学研究、法律实践、法治化目标诸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教育立场,就是教师在面对教育问题时,能自觉地从教育的视域出发,以相应的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教育问题。教育的原点、过程和结果决定了教师教育立场的内在结构,包括教育的人性假设、内在逻辑和价值追求三要素。由此,教师基本的教育立场体现为生命立场、过程立场和意义立场。为了提升教师的教育立场,需要教师优化教育思维,坚定教育责任,修炼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教育立场,就是教师在面对教育问题时,能自觉地从教育的视阈出发,以相应的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教育问题。教育的原点、过程和结果决定了教师教育立场的内在结构包括教育的人性假设、内在逻辑和价值追求三要素。由此,教师基本的教育立场体现为生命立场、过程立场和意义立场。为了提升教师的教育立场,需要教师优化教育思维,坚定教育责任,修炼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