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随着语言研究与文学理论、文化研究的不断发展与深入。话语分析在20世纪西方文论、文学批评及文化研究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最终成为当今文学、文化批评和历史解读的最重要的理论武器之一。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的发展历程与特征。展示了其与20世纪前期西方语言形式批评的关系。自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出现“语言学转向”以来,语言批评经历了一个从前期对“语言形式”的关注转变到后期关注“语言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认为英美文学研究应将研究的作品作为核心,其理论观点包括:重视细节描写、关注文学作品本身、注重人文关怀。本文就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启示为研究出发点,阐述了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途径。  相似文献   

3.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的重要的一支,它是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物。20世纪中叶,女性主义批评迅速地成为一种新的批评理论风靡欧美的批评界,开拓了文学批评的新局面。女性主义批评突破了传统文学批评的范围,动摇了以男权为中心的性别定型论,用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西方文学传统。女性主义批评不仅仅是文学批评,它还是一种跨学科的文化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的先驱者是法国的西蒙·波芙娃。1949年,她出版了《第二性》一书,从性别的角度探讨了有关女性的若干理论问题,奠定了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基础。女性主义批评在实践上为自己确…  相似文献   

4.
罗建军 《现代语文》2008,(2):123-124
综观西方20世纪的文学批评理论,语言问题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批评家基于不同的语言观促成了许多文学批评流派的起点和终点.然而,由于文学批评自身的拓展,特别是20世纪西方"语言论转向"的演变和1960年代起后结构主义等批评思潮的勃兴,文学研究开始走向"文化研究", "语境"问题成为了文学批评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西方文学所创造的惊世骇俗的“写作的奇遇”,很大程度缘于反传统的现代文学思潮的推动。为有助于揭示文学发展的复杂性,在对文学思潮的研究中,需要对思潮与流派准确地加以区分。如何按照文学现象本来的状况展开研究,也十分重要。研究文学思潮时,绝对不能脱离作家作品,也不能受某些作家作品研究的限制。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出现,与本世纪西方文化思潮和哲学意识的巨变有着密切关系。20世纪西方历史发展带来的种种困惑人心的问题,以完全不同于这之前的文学传统的方式进入文学,使得本世纪文学呈鲜明的“内倾”状态。要正确评价以反传统为重要特征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其主要标准在看它们对社会意识和对促进文学发展所起的作用,它们的局限也应当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把20世纪文学批评的成果运用于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可以极大地扩大理论视野,帮助我们从肤浅的介绍、描述转向更具理论形态、更有深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夏钦 《山东教育科研》2014,(13):I0004-I0004
综观21世纪商务英语的语言学研究,认知语言学理论利社会文化理论在形式语言学理论和功能语言学理论的继续对抗和对话下得以迅速发展,各种语言学的理论思潮也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语言事实。  相似文献   

7.
从语言的视域来解答"文学何以成为文学?"一直是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的基本思路,而按照讨论这一问题的方式或关注点的差异,文学研究又可分为两个时期:语言形式时期和语言文化时期。前者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基础,通过探寻文学的语言形式对文学的规定性来展现文学的审美性;后者则以语言哲学为理论基石,突破了索绪尔模式的束缚与局限,力图通过分析语言活动与诸种社会文化活动、因素的关联来说明文学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8.
百年前的中国学人以西方19世纪的文学观念和批评著作反观自身,对传统文学批评的价值作了离奇的低估。他们没有理解“经验型的方法”是中西文学批评共有的传统,只是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更加悠久、更加突出也更加单一。他们又以是否“系统”为标准衡量中国文学批评的价值,这也同样显得简单粗糙。我们不能因为中国文学批评是“经验型”的,就想当然地忽略甚至无视其理论内涵;而为了探讨其方法,我们也不能摆脱或者疏远作为其基石的“经验”。针对今日的研究现状,坚持以文学经验为基础,努力寻求对考据和理论这两种视角的融合,通过阅读获得体验,并将这种体验作富有感染力的概念化表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成就和不足是可以提供借鉴、帮助和理论资源的。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与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20世纪逐步兴起的一个哲学与美学概念,随着西方哲学与美学的“语言学转向”与后现代主义美学和文论思潮,它越来越引起文学理论家的关注,并且发展出“文本间性”(或“互文性”)。这样“主体间性”就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概念;它可以比较合乎逻辑地解决作者、文本、读者三者的关系,是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过,“主体间性”也有其适用的场域和限度,过分地运用它势必产生文学本体的混乱。  相似文献   

10.
<正>一、现代文阅读Ⅰ(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20世纪以来,受西方文学批评的影响,中国文学批评以科学性为价值目标。无可非议,这是中国文学融于现代性的必然反应,而且科学性也是文学批评应该坚守的价值尺度。但是为了追求科学性而牺牲文学批评应该具备的温度,牺牲文学批评的“情”,文学批评将会走入死胡同。近现代时期,虽然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深远,但传统文学批评依然是重要的文学批评体式。深受西方哲学影响的王国维,  相似文献   

11.
西方各种形式主义文论均可追根溯源到康德美学,康德提出的“审美无利害”直接影响到欧洲的唯美主义思潮,然而唯美主义还不是十分成熟的形式主义;形式主义的理论化和科学化的任务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及结构主义共同完成的。俄国形式主义深受索绪尔语言学影响,以一种实际的科学精神将注意力转向文学作品本身,成为西方文论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英美新批评则在方法论上为形式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结构主义则进一步试  相似文献   

12.
批评的多元化与“文化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诗学”是20世纪西方学理论批评中出现并在80年代正式亮相的研究思潮,近一两年来引起了中国批评界的极大关注。其实从古希腊时代起西方论就有很浓的化互渗倾向,经历了“化——学——化”的轮回历史过程。现代“化诗学”是在社会科技知识理性和批评多元化的新背景下形成的,学批评更多地关注社会的改治意识形态、经济运行机制和民间生态化等问题,具有更强的化批判性和思想沉思能力。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是西方文论蓬勃发展的时代,多元文论的碰撞、交融、转型等成为西方文论的发展趋势。本文梳理了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脉络,主要从社会发展与社会变革、哲学与美学思潮、语言学与语言哲学几个方面探究其对文论变革的影响,以期在当下中国文论话语转型的语境下,借鉴西方文论变革中富有意义的成分来发展本土文论,丰富我国文论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建立,是以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为基础的。如何看待西方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在探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西方的关系中明确提出"开放的民族主义"的立场。论文首先重新诠释了"民族"的概念,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具有相关性,民族性中蕴涵着普遍性,民族的发展在于创新。接下来阐述了开放的民族主义的基本要义,即坚持民族差异性和有容乃大的原则。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接受西方文学批评时,一方面需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其对象作为异质文化语境和经验的产物的复杂性,同时也要看到西方文学批评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革命性影响。当代文学批评的策略乃中和之美,以宽容的精神、多元的价值观、对话的姿态倾听其他民族的声音。中国未来的文学批评应是一种善于吸收不同文化优势,能够研究和解释本土文学问题,体现本民族深层意识和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5.
"知人论世"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经历了不断地衍变与发展。它有着自身存在的文学理论依据,也在漫长的批评实践中证实了其有效性。但20世纪以来,随着文学内部批评、接受美学的兴盛,"知人论世"也显现了理论的局限性。文学批评应立足文本,参照"人"、"世",以求对文本的阐释具有审美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文论"失语"的无奈与历史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传统论的“失语”,是中国论在20世纪世界化大背景下的必由之路。它既是中国论痛苦而无奈的抉择,又是中国论为追求科学精神和恢复学尊严而作的努力,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只有对此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使我们的论建设免于无谓的争论,脚踏实地地前进。  相似文献   

17.
随着分析美学在20世纪后半期的崛起以及其对传统美学的批判和清算,文学艺术的批评问题在逐渐受到冷落。整体上说来,分析美学家大多摒弃了文艺批评的普遍性,而将文学艺术的批评归结为个人的趣味好恶,走向了批评的取消主义。然而,取消主义者看不到趣味的二律背反所蕴含的辩证关系,因而不能真正从理论上取消文学艺术的批评。  相似文献   

18.
文学“人性”被广泛地用于中国20世纪的文艺批评界,但相应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对人性涵义的概括,对文学创作中人性的单一与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复杂关系的观照以及接受活动中对人性的对话反映等。本文就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求达到对“人性”内容的清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