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当“的、地、得”三个字都作结构助词,都读轻声de时,很多中学生朋友不太会区分和使用,总是张冠李戴,乱点鸳鸯谱。其实把这三个字区分开了,使用起来就不成问题了。那么,如何区分使用呢?方法有五种:一、彻底弄清三种句子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定语是名词前边的表示领属、性质、数量等等的修饰成分;状语是动词、形容词前边的表示状态、程度、时间、处所等等的修饰成分;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一种补充成分,是用来回答“怎么样?”之类的问题的。这三种句子成分弄清了,“的、地、得”的区分使用也就容易多了。一般规律是:“的”字用在定语后…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的结构助词主要有三个:的、地、得,,这三个词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口语中没有区别,所以、书面语中常见有人把它们用错,小学生更不例外。有人撰文说,结构助词“de”主要表示中心词与附加成分之间的关系,只要找准中心、词,确定中心词的词性。就可根据它们的用法,准确选用这三个“de”字。  相似文献   

3.
“的、地、得”被认为是现代汉语中三个性质和作用不同的结构助词,它们在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概念被逐步明确,使用却一直随意且混乱。但其中“的”字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句中用“地、得”的地方常被写成“的”字。把这三个结构助词看成一个词。用“的”字甚至拼音字de表示是否具有可能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结构助词主要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结构助词“的、地、得”在句子中分别充当着定语、状语、补语成分,对纷繁复杂的句子成分,少数民族学生很难分辨这三个助词之间的使用特点和使用之处.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辅助访谈以及平时作业中的偏误,据此数据分析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结构助词的情况,究其原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汉语中,结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三个,它们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但是,在语言实践中,结构助词“de”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是结构助词的少用、多用、错用、位置错误及全部合用等。  相似文献   

6.
安陆方言里,有两个句末助词“得”和“着”,“得”不是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着”也不是普通话里的动态助词,它们都用在句子的末尾,是句末语气词,而且有其特定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分布特征。一、句末助词“得”“得”不同于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得”,在安陆方言中是存续体标记,表示动作行为实现后其状态在延续或存在。这一意义在普通话中用“着”表示。《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列出了“着”的四项意义:1、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动词前可加副词“正、在、正在”,句末常有“呢”。2、表示状态的持续。用在动词、形容词后,动词、形容词前不能加副词“正…  相似文献   

7.
结构助词“的、地、得”使用不当的毛病,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教师煞费苦心,反复纠正,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普通话中这三个字都读“de”,故难以辨别;二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词使用的规律,从而运用规律进行教学。我在教学中,对五年级学生,试着按照规律运用三步法进行指导,经过实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在普通话里,“的、地、得”用作助词时都念轻声“de”,但在书面语言里必须写成三个样子,写法截然不同,不少同学难以区分它们,使用时往往会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2008,(7):101-101
批改作文时发现最常见、也最让人头疼的是误用“的、地、得”这三个字。而电视荧屏、书籍、报刊上同样的错误也屡见不鲜。作为助词使用时,“的、地、得”读音相同,都读“de”,轻声。下面简单探讨一下这三个字的正确用法。  相似文献   

10.
从“五四”时期到1955年,白话文中的结构助词de,大抵有四种写法:的、底、地、得。这四种写法,应当说大体上是有分工的,但分工并不明确,并不严格,也没有“深入人心”。我们只要比较一下大家尊为“语言大师”的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在那几十年里所写的作品,就不难发现,de的写法没有公认的可以遵循的标准。1956年,教育部正式推行《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中学语文课开始重视语法教学。大凡1956年至1986年这三十年间的中学生都知道,“的”是定语的标记,“地”是状语的标记,“得”是补语的标记。但这一说法19…  相似文献   

11.
“的”、“地”、“得”都是现代汉语里的结构助词。“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都是放在中心语之前起连接作用,比较容易区别。但“的”和“得”则容易相混。“得”是补语的标志,放在动词或形容词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2006,(Z1)
我们无论在说话还是写文章的时候,用得最多的应该是三个结构助词:的、地、得。很多同学为了省事,不管什么都用“的”字来代替。其实,这三个de在用法上是有区别的,只要在平时多留意,就会使用正确。  相似文献   

13.
结构助词“的”与“地”是现代汉语中用得十分频繁的虚词。它们附着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修饰语。在口语中,“的”、“地”是不分的,都读de(轻声)。在书面语中则有明确的分工,即“的”与“地”用在修饰语—定语、状语之后,分别是定语和状语的标志。这种明确的分工是汉语书面语言精密化的一种表现。《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规定:“的”与“地”不分,都写作“的”。但是“的”与“地”的分写已很通行,因此,《提要》不作硬性规定,  相似文献   

14.
丙、助词“之” (一)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之”“之”字作助词经常是联系定语和中心词—名词,组成“定→名”的偏正词组。这种“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例:(定语标﹏号,中心词标。号)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2)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助词“之”所联系的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的关系,一般有领属性和形容性两种。有人还主张有“同一性”,其实仍可归入“形容性”之中。所谓领属性定语,就是中心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对定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则含有隶属的关系,除例(1)外,再如:  相似文献   

15.
“的”用在定语的后面,“地”用在状语的后面,“得”用在谓语和补语之间。这是一般规则,没什么可说的。中小学生的作文中经常出现结构助词的用法错误,为避免错误发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在现代汉语中,我们“的、地、得”三个真正称得上好帮手了。大凡与我们见过面的,都称呼我们三个为“de”。其实,前人早把我们分配在同一间卧室,在结构助词房里出出进进的。名  相似文献   

17.
“的”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为了准确使用,有必要谈谈它的功用。一、结构助词“的”“的”作为结构助词,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  相似文献   

18.
刁晏斌先生说在所有的人称代词与定语之间,无一例外地都必须加一个结构助词“的”。方绪军先生、孙德金先生也持同样观点。其实,人称代词带定语固然大多是在前面加一“的”字,但并不是绝对的,也有定语用别的,如“一个”、“那个”、“个”、“些”等,古今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说“得”     
“得”,甲骨文作,像手执贝形,表示“得到”“获得”之意,金文、小篆则在甲骨文“得”的基础上,添加“厅”符,表示是一种动作行为。(说文解字)以为是从叶寻声的形声字。在古代汉语中,“得”是个动词,主要表示“得到”“获得”,或表示情况允许,“能、能够”等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得”多虚化为结构助词,有时充当一个构词的虚语素。正确把握“得”在现代汉语具体语境中的性质是很有意义的。一些中学语文教师在教授现代汉语语法时,为了方便学生区分定状补这三种句子成分,常常说:“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得…  相似文献   

20.
泉州话动词性谓语句里,要表示动作、行为的各种情态,经常用动态助词“者”、“■”、“咧。这三个助词可以单个儿地用在动词后面,也可以相互并连或三连地用在动词后面。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