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认为廖仲恺早期参与中国人首次对社会主义学说的探索,受到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这时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未达到科学的高度.但对于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传播起了积极作用.廖仲恺把西方社会主义与中国土地问题相结合,宣传和实行以“平均地权”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这是孙中山的名义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发展资本主义的主观社会主义.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使廖仲恺的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新的发展,提出了“中国将来之光”在社会主义.廖仲恺的社会主义思想,使他坚定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捍卫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2.
廖仲恺的社会主义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既有对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中国革命的主力军的论述,也包含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方式等进行探索的内容。研究这些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对廖仲恺先生纪念的需要,也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廖仲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事业,廖仲恺贡献了一生。通过查阅大量与廖仲恺有关的专著、论文,对廖仲恺革命思想的形成进行研究。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学新知的启迪、革命风潮的熏染、亲朋好友的理解与支持对其革命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民国成立后,廖仲恺历任广东军政府、护法军政府、广东省政府、大元帅府、国民政府财政要职,致力于统一财政、整顿财税,开启了南方政府和以后南京国民政府的基本制度,推动了中国财政建设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廖仲恺的爱国主义思想萌芽于海外侨居的幼年时代,成熟于辛亥革命时期,完善于五四运动以后。其爱国主义思想包括反帝、联共、扶助工农运动、加强国家民主建设和经济建设四项主要内容。廖仲恺毕生忠实于孙中山的革命事业,谋求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与振兴,堪称近代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社会思潮之一.首先,社会主义一直是先进的中国人孜孜不倦的选择与追求;其次,和民族主义一样,社会主义也贯穿于近代各种思潮之中.五四后,更准确地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分为两条思想谱系向前发展:一条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实践,另一条是以报刊编辑、大学教授为中坚的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追求.这两条思想谱系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存在着不同,我们在研究近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时,应对这两种思想谱系及其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加以区分.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模式对近代中国知识界产生过重大影响,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深远地影响过近代中国人社会主义观念的认识,就得自于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对苏联"一五"计划的总结.  相似文献   

7.
强国爱民、图强进取,执着追求、矢志不移,勤奋实干、廉洁奉公,坚忍不拔、勇于牺牲等是廖仲恺精神品格的重要内涵。学习和光大廖仲恺的爱国思想与实干精神,对于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陶季邑同志新著《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派与社会主义思潮》,1997年12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该著由著名历史学家吴雁南教授作序,共七章,约32万字,系作者近几年来研究中国革命史和社会主义思想史所取得的一项新成果。笔者近读该著,觉得它颇有特色。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首先,该著填补了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的空白。长期以来,学术界只注意研究孙中山、朱执信、廖仲恺等个别民主革命领袖人物在从事中国反帝反封建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同时还同情与向往乃至探索社会主义义(非科学社会主义)。其实,20世纪初期也即从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关于大同社会的系列论述,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近代诠释,是中国和谐社会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孙中山致力构建的三民主义和谐社会,以民生主义为最重要特征,以社会主义为归宿.孙中山对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近代诠释,既是对传统给予符合近代中国实际及未来中国发展趋向的改造和超越,也是对适应和规范近代西方社会的和谐文化的"拿来"及基于中国国情的运用.孙中山关于社会主义和大同社会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廖仲恺晚年对中国的民生问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如旧中国的民生问题是阶级压迫的结果,扫除政治障碍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社会主义是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民的地权是民生问题的根本,民生问题的最终解决要靠农工群众自己等。这些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始初步探索中国化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的民生社会主义反映了中国社会现代化中的许多深刻问题,民生社会主义所提出的问题和彰显的价值观念、发展趋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有着重要的参照意义。通过对民生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从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民生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支持和启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为了把中国建成独立、富强、民主的国家而始终思考的一个焦点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认识,凝结着党的几代领导核心不懈的追求和艰辛的探索,从而使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联省自治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和进步倾向,加上吴玉章思想驳杂,在探索改造中国的方案中,曾一度对联省自治产生认同。在运动中,吴玉章起了较大的作用,其主张与当时资产阶级联省自治人士并无二致,但其思想中也有科学社会主义成份。随着运动的失败,吴玉章在反思中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他的转变,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宪政选择是伴随现代化追求成长起来的,经过近100年的宪政启蒙和探索,共产党人将中国国情同宪政相结合,领导人民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宪政。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确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入展开,保障人权和建立有限政府也就成为政治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胡克提出民主既是一种政治制度,又是一种生活方式;民主政治有效行使最重要的要求是对统治者的不信任;英雄人物对民主社会是一种威胁,民主社会必须永远提防英雄。胡克的民主思想对我们进一步发扬民主作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和蔓延,避免出现个人崇拜,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在计划与市场方面,既有原则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应实事求是地看待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践,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盲目照搬。借鉴他们的有益做法和经验,对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指出经济、政治、文化都很落后的国家在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时,资本主义经济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力量,是公有制经济的帮手。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意愿,在实践中逐步肯定了新时期的资本主义———私营经济。两位伟人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辉煌篇章。二者之间又存在着区别,邓小平在对商品经济、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方面以及决策的思想特点方面超越了毛泽东,经过了实践的充分检验,更具有科学性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最早接触、研究并热情宣传社会主义的人之一。孙中山社会主义理论即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旨归是消除资本主义弊端。这一理论是20世纪初中国人追求和探索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峰,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苏论战期间,我们党对企业管理体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在关于对企业放权让利、内部管理的“二参一改三结合”、发挥“三会”作用进行民主管理、试办托拉斯组织等方面,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果,但探索也打上了论战的烙印,对于目前深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也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