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耀玲 《历史学习》2006,(11):28-28
二月革命后,俄国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形成了两个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具有临时工农革命政府的性质,是工人政府的萌芽,虽然没有掌握国家政权,只是监督性的机关,但是因为得到广大武装工人、士兵的拥护而掌握左右局势的实际力量武装;临时政府是主要的、真正的掌握全部政权机关的资产阶级政府,但是它没有掌握武装、是依靠苏维埃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一九一四年七月,沙皇政府宣布了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总动员令,至一九一七年,连续三年的血战,使人民陷于饥饿、贫困、死亡的境地。全俄的资源消耗殆尽,国民经济破产,工人、农民、士兵,对于这种境遇不能再忍受下去,极端痛恨着沙皇,于是英勇地站起来反对战争!要求和平、面包和自由!当时就连资产阶级也开始对沙皇不满意。在一九一七年二月,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便领导着工人、农民和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沙皇政府的统治,爆发了二月革命。二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胜利了。在革命最初几天,各地就组成了工人、士兵代表的苏维埃。但由于布尔什维克多数领袖还在狱中或在放逐地,后来许多地方苏维埃代表的位置,不幸被妥协的政党——盂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占了多数,他们领导了彼得堡、莫斯科及其他城市的苏维埃和执行委员  相似文献   

3.
二月革命后俄国军队的民主化运动,是当时整个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和临时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命令,某种程度上对这一运动有所推动.但是,由于这两个政权的领导人在战争和民主这些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上坚持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立场,把军队民主化作为政治资本和感情投资,又对其加以限制,最终成为运动的绊脚石.这是它们在十月革命之前和之中迅速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布尔什维克党从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要求比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更彻底的民主与自由的立场出发,对军队民主化给予热情、坚定地支持.同时,军队民主化的成果也为布尔什维克党扩大在军队中的影响创造了有利条件.军队民主化运动与军队布尔什维克化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这也是十月革命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4.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以后,许多非俄罗斯民族经过反对沙皇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纷纷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政权。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布尔什维克党内产生了意见分歧。围绕着是否承认非俄罗斯民族的自决权,是否允许非俄罗斯民族以非苏维埃政权体制存在,以何种途径和形式实观多民族国家统一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作为布尔什维克主要领导人——列宁、斯大林、布哈林都就此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知识链接】一、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发动了武装干涉,俄国的地主、资本家和沙皇军官也掀起了叛乱。为了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一方面加强红军建  相似文献   

6.
一苏维埃革命的性质在我国革命的民主革命阶段,曾经历了十年的苏维埃革命。苏维埃,这是俄国工人阶级在1905年革命时期所创造的一种政治制度,它的含义就是代表会议。我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建立的红色政权,其组织形式近似于苏维埃政权,故称这一时期为苏维埃革命时期。苏维埃是政权的组织形式,但我国的苏维埃和苏联的苏维埃是不相同的。在苏联,它是无产阶级专政;在我国则是人民民主专政,目的是在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后继续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就任务来说,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但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为什么一定要  相似文献   

7.
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上降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不复存在。俄国是比较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定历史条件下,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无产阶级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接着又打退外国武装干涉和镇压国内反革命叛乱,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这是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的胜利。列宁指出:“毫无疑问,没有这一特征,没有革命暴力,无产阶级就不能胜利。但同样毫无疑问,只有在革命发展的一定时期,只有在一定的特殊的条件下,革命暴力才是必要的和合理的革命手段。而组织无产阶级群众,组织劳动人民却始终是这个革命无比深刻的、久恒的特点,始终是革命胜利的条件。”“无产阶级专政不只是对剥削者使用的暴力,甚至主  相似文献   

8.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依据是()A.战争引起了革命B.革命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C.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D.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苏俄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又坚决反对协约国的武装干涉。这充分说明()A.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对外政策B.力量强弱决定国家对外政策C.历史传统决定国家对外政策D.地理位置决定国家对外政策3.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A.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B…  相似文献   

9.
一九一七年,俄国的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反动统治。但是,由于广大群众的觉悟不高,组织性不强,政权落到了妥协党和资产阶级手里,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革命导师列宁根据俄国当时的具体情况,在二月革命至彼得格勒起义之间曾先后两次为全党制定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这个革命和平发展的方针。列宁在《四月提纲》、《论策略书》、《论口号》和《革命的任务》等著作中,精辟地阐述了革命和平发展的思想。但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史学界有些同志在研究列宁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思想时,或多或  相似文献   

10.
1917年革命是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在革命发展过程中,政治领袖列宁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以俄国革命唤起欧洲革命的坚定信念;"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口号的灵活运用;瓦解旧军队策略的综合实施;抓住机遇不言弃的坚强意志。这些政治智慧是保证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布列斯特和约是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同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签订的条约。根据和约,苏维埃共和国同四国同盟之间停止战争状态,条件是苏维埃俄国必须复员军队、丧失部分土地和向德国赔款等。布列斯特条约是当时刚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为了摆脱帝国主义战争,集中力量巩固十月革命取得的胜利而实行的一种革命的妥协。这个和约的签订,虽然使苏维埃俄国受到割地赔款的巨大损失,但是没有触动十月革命的根本成果,并为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赢得了和平喘息时机去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整顿国家经济和建立正规红军,为后来击溃…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一生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晚年积极进行革命武装的创建活动,在军事教育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时代要求的有价值的新思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资产阶级军事教育思想体系。本文试对此问题作些理论上的探讨。一、借鉴苏联孙中山先生从1894年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起,先后进行过多次武装斗争,但都末使资产阶级革命获得成功。孙中山本身并无军队,他常年为借兵筹款到处奔波,历次举事所依靠的力量大多是会党、绿林和暂时依附革命的旧式军队,所以屡遭失败。二次护法失败后,孙中山把眼光转向了苏维埃俄国。在苏俄代表帮助下,他痛定思痛,认真总结以往失败的教  相似文献   

13.
一問题的提出一九一七年二月(俄历,下同),俄国资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制度后,資產阶级攫取了實際政权,於是俄国的阶级對立关系改变了,资产阶级與無產阶级的矛盾成了主要矛盾,也就决定了布爾什维克黨必須把革命從资產階級民主階段推進到社會主義階段,才能使無產階級專政代替资产階级统治。所以革命的過渡時期也即是社會主義革命的準備時期開始了。在整个過渡時期里,革命最初是沿着和平的道路發展的,到七月示威运动被镇压後,才转上武裝起义的进備階段。在前一阶段上,布爾什维克党採取了革命和平發展的方針。  相似文献   

14.
以往俄国革命史的描写大都是围绕“布尔什维克”一党展开的,至于俄国的自由主义派别,似乎从一开始它们就是革命的对立面,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敌人,其特点是“软弱、保守”,以及对“沙皇专制政权很强的依附性”。一般的教科书对它的定性是“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是“沙皇政府的同谋和帮凶”,这种简单的全称式判断和阐释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很难准确地描绘出俄国自由主义在革命中的动态的复杂图景。  相似文献   

15.
俄国自由主义反对派与1917年二月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主义是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时期的一种全欧现象。俄国自由主义经历了产生、发展、广泛传播等几个历史阶段。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利,使自由派与沙皇政权的矛盾尖锐起来。自由派以国家杜马和社会组织为阵地,提出“信任内阁”、“责任内阁”等口号。向政府中的“亲德派”展开进攻,并得到军队上层和“大公党”的同情与支持,自由派力图挽救“国家危机”和避免“革命灾难”,二月革命爆发后,自由派以维护社会秩序为由,建立了杜马临时委员会和临时政府,他们虽然掌握了国家政权,但并不能避免历史的厄运。  相似文献   

16.
苏维埃是俄国革命中出现的政权形式。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在指导中国苏维埃革命过程中,在把苏维埃建设为什么性质的政权问题上,经历了从设想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式的政权到最终确定建立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之样一个认识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苏维埃是俄国革命的产物.在革命过程中,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都积极参与了苏维埃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但在理论上,它们认为苏维埃不可能也不应当成为政权机关,如果说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得已代行了政权的部分职能,那么当合法的政权组成之后,苏维埃就应当“功成身退”。对苏维埃地位的这种认识直接影响了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对苏维埃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势力勾结俄国反革命势力,接连不断地对苏维埃俄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1920年4月,波兰地主武装和弗兰格尔匪帮又在俄国的西部战线重新燃起了战火。侵占西伯利亚的日本干涉军也蠢蠢欲动,图谋把新的战争强加在苏维埃俄国头上。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已经被连年战祸拖得疲惫不堪,如今又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  相似文献   

19.
一、选择题1.俄国十月革命与二月革命相比较,其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A.布尔什维克党起了领导作用B.工人阶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C.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D.以暴力革命为主2.列宁曾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改良主义的办法”,是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A.实行固定的粮食税B.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C.允许资本经营D.壮大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3.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的标志是A.十月革命的胜利B.联共(布)十四大的召开C.联共(布)十五大的召开D.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  相似文献   

20.
图说世界     
王眉 《历史学习》2007,(3):F0002-F0002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并为革命形势所迫,自上而下地进行了一次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即俄国历史上的废除农奴制改革。这是俄国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改革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俄国资产阶级势力增强,沙皇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扩大了。尽管还保存着封建农奴制的残余,但俄国的历史毕竟进入了资本主义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