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是人类的成长画卷.历史是民族的发展记录,历史是人类的导师。西班牙哲学家桑塔亚说:“不尊重历史的人,注定要重犯历史的错误。”以至于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说:“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历史是多么的重要,历史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怎样教好历史。做好教学工作呢?下面笔者谈一谈教学多年的实际体会。  相似文献   

2.
历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昨天.今天和明天,既是紧密相连的,也是相对而言的,我们不仅要“向前看”,也要“向后看”,具备历史眼光的人,总是能够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从历史中引出对现实的分析,从现实中展开对未来的设想。历史教学就应该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学习拥有一种历史眼光,并能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历史,展望未来。只有借助历史眼光开展历史教学,才能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他们辩证认识动态社会的能力,形成博大的胸怀,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同时,也能切实提升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我们学校教育理念不断发展,先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再是“学校要发展,教师要提高,学生要进步”,现在又明确提出“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学业优秀,个性鲜明”的办学目标.围绕这些理念,我的头脑中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即“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历史教学的意义何在?学生学习历史的价值是什么?”但现实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历史教学和历史学习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学生学历史也只是把它作为升学的敲门砖,使历史学习变得枯燥无味,结果使不少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历史教学也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如何突破这个问题一直是我们的困惑.  相似文献   

4.
<正>中学历史教学特别强调“情境创设”。《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要先设法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为什么要倡导情境教学呢?因为历史学的本质是一门“人学”,没有了人和人的活动,也就不会有历史学。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而历史上所有人的活动,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下发生的[1]。同时,通过情境创设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利用情境中的信息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历史”概念的阐释进行文本梳理,对其“历史”概念作全面理解,为我们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也即其历史科学提供基础。我们认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所言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历史从根本上而言就是人类实践的展开:历史是人及其实践活动前提与基础,历史表现为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历史与人自身的发展相统一。  相似文献   

6.
历史课教学不仅要有历史感,而且要有现实感。为什么历史教学要有现实感?联系现实? 首先,这是由历史和现实之间的紧密关系决定的。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现实的中国和世界是由历史的中国和世界发展而来的。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割断历史和现实的联系。 其次,这是由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决定的。今天学校开设历史课,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而历史知识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历史是什么?历史能告诉我们什么?本文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以经验、知识或传统的形式存在于今人的回忆与思考中的“过去”。而过去之所以能够以历史的形式存在,是因为它对现实具有意义和价值。意义是历史的风骨,价值是历史的品格。它们是人类认识和反思自己的重要依据;也是今人了解过去、预测未来、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立论基础。因此,人类必须重视学习和理解历史。  相似文献   

8.
怎样搞好历史教学,是多年来人们始终在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开展历史考察也是改进、提高历史教学的途径之一。历史教学是以史实为前提,大到社会重大变革,小到百姓的饮食、服饰,都要有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之所以成为“史家之绝唱”,得益于历史考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之所以成为中医百科全书,也是得益于历史考察。历史教师要上好历史课,离不开生动的历史感性材料。因此,组织中学历史教师开展历史考察是非常必要的。去年暑假,杨浦区教育学院历史教研室组织35位中学历史教师,到西安、洛阳部分地区进行历史考察活动,就是为了帮助教师拓宽历史视野、  相似文献   

9.
杨彬  田泽春 《湖南教育》2003,(24):50-50
新课程的价值体现在过程中,历史教材从形式到内容提供了教学过程感知活动的条件,而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的感知活动。作为历史教师,有必要把握感知化教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首先,作为教导主体的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处理、教学方式的选择,以探究的精神主导教学。教材的编纂相对于《课程标准》来说,“知识与能力”是外显的,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内隐的。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应当只是外显的教材文本,还应当包括蕴含在教材中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摆脱传统教学的惯性和对现实利益的权衡的牵制,要求组织、…  相似文献   

10.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历史课不是为了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通过历史教学.要实现学生“养成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经验.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的经验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并为未来提供明智选择的基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本质特征是“精英教育”、“完人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注.学生的任务就是彻底的应试和接受评定。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更不利于创新潜质的开发。因此.历史教学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此谈一下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认识.供同行指正共勉。  相似文献   

11.
历史教育既有时空又超越时空,它讲过去、讲现在、也讲未来。我们都不仅是现实的生活者,也是历史的缔造者。人类就是历史的主体。因而,一切历史活动都是有思想有主体的活动。这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主体性教育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实践领域。我们往往忽视这些极具价值的因素,致使历史主体性教育本在青山却在云雾中。  相似文献   

12.
历史教学在宣传、落实“三个代表”思想中具有的独特而积极的作用,而以“三个代表”思想来指导、推进历史教学又具有科学而现实的意义,要努力促成“三个代表”思想与历史教学的双效功用。  相似文献   

13.
樊利明 《考试》2009,(5):94-94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既是赞誉,也是提醒每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应对其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点,绝非政治教师的“专利”,各科教师都有责任,而从现实来看,历史教师的责任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呢?在此谈一下笔者的几点浅见.以为引玉。  相似文献   

14.
传统历史教育大多采用苏联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测效果”。应该承认这一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常规教学常用的一种模式。但是这一模式又有其自身的不足,即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存在“满堂灌”“填鸭式”“独角戏”等弊端。要想改变这些弊端,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一、以人为本的历史教学应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是历史的立足点、出发点,也是历史的归宿。历史与现实的这种关系,决定了我们的历史教学也应该回归现实。然而当前…  相似文献   

15.
高中复习指导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识记、理解和运用学科知识。高三历史教学的功能十分明确:服务于高考选拔。所以,如同我国现行高考的基本特征是“能力立意”一样,高三的历史教学也要突出“培养能力”这一“任务性”很强的教学目标。然而,新时期的历史教学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等学科能力,从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  相似文献   

16.
我们知道,教学是由“教”和“学”两方面组成的,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共同构成的活动过程,而在传统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对教考虑得较多,对学生的学研究甚少。《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初就提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因而在当今新课程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倡导主体(学生)先行,并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学科属性上属于历史学,“求真”、“求实”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历史学的意义还在于将“历史与现实结合”,为人类社会提供历史知识和规律,以资进步;同时这门课程也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必须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直面社会现实,用历史规律、历史知识考察、分析、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指归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一、历史教师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观念,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崭新的历史教学理念。历史教学理念是历史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将历史学科视为以记诵为主的“单向接受的科目”,形成“教师灌输,学生背书”的历史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这是历史课长期被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最重要原因。历史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既要让学生了解、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和重大事件,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  相似文献   

19.
历史教学中的认识路线是怎样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历史科学的研究过程和历史教材的叙述过程说起,因为研究过程、叙述过程和教学过程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分清楚三者的异同,才能对教学中的认识路线做出科学的解释.而研究过程、叙述过程和教学过程,三者都反映了人们的认识路线,因此,归根结底,它是历史哲学中研究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说,要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来解释这三个过程.一、历史科学的研究过程什么是历史?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指现实的历史即历史的客观存在,它是活生生的人类自身的活动,瞬刹即逝,既不能重现,也不会再发生变化;另一层意思是指观念的历史即文字的记录,它按记录者  相似文献   

20.
人们每天面对现实,但现实不是历史。现实成为历史,那是后来的事。“人们自已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进行的有目的活动尔后成为历史的内容。但是那些或不过是历史沧海中的一粟,或者并没有汇入历史长河的主流,或者以其作用甚微而消逝于浩淼的历史烟波之中。而且,人们在进行有目的活动的当时,是不可能为他们的活动在历史整体中定位的。他们可以对他们的活动有所认识或者有所估计,但是否确切,则要经过历史时间的检验。古往今来,历史学家都要按照历史事实讲述历史,但是他们没有也不可能看到历史的原貌,只能通过文献资料和其他的历史遗留去接近历史实际。 我想由此出发,谈谈历史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