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编者按】 肖宗六先生是我国教育学领域的知名学者,长期从事学校教育管理研究的工作。他在学术上的诸多建树对我国学校教育管理研究乃至教育决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把他撰写的《我的治学之道》系列文章推荐给大家。这些文章既有肖老几十年怎么做学问方面的总结,也反映了他的治校之道、为人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 在新时期,我们的教师不能是“教书匠”,而要做“研究者”,做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必须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全方位地发展。要做教师,首先得是“人师”,希望这一组文章能对教师如何做人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
造成学术道德失范的因素很多,本文从学术规范教育、学术评价体制、学术自由和学术责任错位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学术失范的原因,进而提出,学术道德的维系,需要从建立学术规范、重塑学术精神、坚持治学者的自律和制度的他律相结合,重视规范训练几个方面来着手,由此提高治学者的学术规范和治学之道。  相似文献   

3.
萧宗六 《湖北教育》2003,(19):14-14
治学,即做学问,做研究工作。治学有些什么“道”?要在一篇短文中对怎么治学说出个道道来,我实在无能为力。但我想,做学问总得回答一些问题,例如做什么学问,怎样做学问,为什么做学问等。做研究工作,就得考虑研究什么问题,怎样进行研究,为什么研究。举例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写《学校管理学》这本书,从  相似文献   

4.
最近著名专家学者蒋孔阳、舒芜、濮之珍、张斌、潘旭澜、何以聪等,从自身治学实践经验中笔谈自己感受最深的治学之道,回答了高等学校中文系中青年教师和学生关心的问题。来稿言简意赅,发人深思,很有借鉴意义。现发表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一代大师,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严谨治学的态度,继承前人文化遗产。吸吮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扬长避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曾国藩一生严格要求自己,也从严要求自己的子弟。今日研究曾国落的治学之道,不仅有其历史意义,也有其重要的现实价值,对今日辜宰学子不无神益。读书不为求官曾国藩对读书目的有着鲜明的态度。首先是,“读书不求官”①。只希望能保持“世家之长久”,期望家庭能“多出贤子弟”②。他认为“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③。他对封建社会的官僚、地主为子孙后代筹…  相似文献   

6.
名家治学之道古今中外名家的治学方法,可供不同个性的人在治学时借鉴参考。1、春秋时大教育家孔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战国时思想家孟朽:“尽信书不如无书。”3、东汉哲学家王充:“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鲁。”4、晋代医药家葛...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个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开阔视野,增长智慧,提高修养水平。而且,学海无边,永无止境,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充实、丰富和更新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时代。所以,我们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加强学风修养,端正态度,讲究治学之道。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贵。教师治学之道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勤奋刻苦,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8.
白沙之学是成就德性之知的学问。白沙治学讲涵养,贵自得,主静虚,倡静坐,而以勿忘勿助为要领。总结陈白沙独特的治学之道,对于今天读书、求学、育人,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想攀登科学高峰,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也不会马到功成。治学之道,古今中外名家各有千秋,但并没有什么奥秘与诀窍。中国的科学工作者,靠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树雄心立壮志和勤奋、毅力、进取的顽强精神,严谨、求实、探索、刨新的科学态度。雄心壮志即抱负,就是要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精神境界、宏伟的奋斗目标,为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社会科学,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所作为,做出贡献;而不是鼠目寸光、胸无大志。  相似文献   

10.
肖宗六 《湖北教育》2003,(11):17-17
我在《教育管理研究》一书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学术上质疑问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我们没有理由不发扬这个传统。由质疑到争鸣,其中不乏新思维、新观点和新见解,这有利于提高学术水平。但争鸣不是争长短、比高低,更不是相互攻击,而是提出疑问,共同切磋,服从真理。”“写  相似文献   

11.
张文勋先生在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和古典文艺美学教学和研究的四十多年中,出版了学术专著十多种,发表了学术论文百余篇,著述质高量大,先生治学,不仅颇有学术建树,而且重创作实践,所作诗、词、文,为人们所称道。学习先生治学之经验,对青年学人无疑极有必要。我们有幸师从张先?..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教授治学作为一种民主的管理模式而受到关注。教授治学的内容和范围在我国有一定的局限性。教授治学的必要性在于平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教授应该对学术的管理享有决策权。一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视阈下教授治学的内涵"教授"是高等学校中职别最高的教师。"治学",即研究学问。教授治学,从本意上理解,是指高等学校中职别最高的教师所开展的研究学问的活动。本文的"教授治学"指的是高等学校中承担教授职务的教师,通过有效途径合理合法地参与高校学术事务管理的活动。具体来说,教授所治之学,其内容  相似文献   

13.
启功先生的治学以通贯的文化教养为背景,涉及广泛的学术领域,并渗透了特有的艺术气质.无征不信、见解通达、文贵明白、不强为说,是其治学的基本原则.有教无类、不悱不发、尊重学生个性、教学相长,是他一贯遵循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4.
孔子《论语》中“学”、“思”、“知”有其各自不同含义,孔子私学中注重好学多思的修身之道,孔子私学教诲之道较之苏格拉底“产婆术”更近于“教育”的本义。  相似文献   

15.
摆在我面前的这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治学之道》的小册子,只有17万字,但给我的感觉却是沉甸甸的,它是业师萧宗六先生80高龄时献给读者的毕生治学经验。据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样的书籍,是绝无仅有的事。  相似文献   

16.
<正>"与文彬先生相比,我们在‘教学’,文彬在‘治学’——治学者,行得更快,攀得更高!"作为潘文彬老师语文教学实践的一位追随者,江苏省特级教师杨树亚的这句话道出了众多青年同行的心声,很有见地。治学者,追求的是境界。孔子治学有三境界: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此为"自学";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为同道中人"研学";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乃淡泊宁静后的"修学"。作为小语界的一名深耕者、开拓者、治学者,潘文彬的治学也有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17.
乾嘉时期,章学诚以“文”济史,提倡性情与功力合而为一的个性学术,倡导学术创新“成一家言”,使其治学方向和治学方法与当时的考据派有了显著的不同;但另一方面,其史学家的思维特性渗透到文学观念中来,使得他的思想呈现出复杂的落后性。  相似文献   

18.
李施丹 《教师》2013,(8):11-11
在课程改革道路中,如何有效对学科进行整改,调整理论构建战略,完善教学改革体制,充分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理念,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本文从理论建构、治学之道与实践发展——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程中原研究员的《信史立国:当代中国史研究纵横谈》(以下简称《纵横谈》)2015年6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列为该社名家专论系列。这是一部关于国史研究理论、实践与方法的专题文集,选自作者20多年来发表的有关本课题的五六十篇文章和公开回答中外学者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遇到的几十个问题。通读此书后,笔者认为这是一部浓缩了作者这位国史研究名家几十年学术成就及治学之道的集大成之  相似文献   

20.
清嘉道年间的西北史地研究被后人称为“显学”,经世致用精神复活的主要代表.经世名家辈出,经世名篇颇丰.江南西北史地学人沈垚作为嘉道年间西北史地学者群中的一员,他以其经世之作《新疆私议》而闻名遐迩,后人研究较多.但他早期是一位沿袭传统舆地学治学理路,深受乾嘉学术影响的学人,他早期的众多作品都是沿袭考据学的脉络而作的传统舆地学.他能够由治“舆地之技”转变到治“有用之学”的道路,有诸多原因.本文就其治学道路转变的诸多原因进行剖析,从而得知他走上经世治学道路的缘由,同时,也明晰嘉道年间西北史地学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