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实际的教学中,"口语交际"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在农村学校,语文老师也清楚地意识到口语交际课的重要性,然而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老师们却束手无策,或是老师轻描淡写,或是学生寥寥数语,导致农村小学的"口语交际"更是常常遭遇尴尬,常有"死课"(不肯交际)、"乱课"(游离目标)的情  相似文献   

2.
口语交际课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课型,是为满足现代社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高要求而产生的必然结果。语文课标指出,口语交际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教学则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具体生动的交际情景、交往活动的设置和开展,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及口语表达水平的一种课型。该如何培养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能力呢?我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口语交际课是小学语文学科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增加的一种课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的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大纲也规定了口语交际的教学任务是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提高不尽如人意。“口语交际”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口语交际”提出总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新中国成立以来,“听说”在我国历次颁布的小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均占有一定地位,但实际教学效果却难以令人满意.语文教师应努力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让学生喜欢上口语交际课,确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5.
让学生口语交际的空间更广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许多时候,老师们都是到了《语文园地》中学习"口语交际"部分时,才蓦地训练一次。这样唐突的练习往往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应该拓展学生口语交际的空间,使之更广阔。一、融入文本,创造口语交际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口语教学的目标: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也清楚地意识到口语交际课的重要性,然而对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却束手无策,或是教师轻描淡写,或是学生寥寥数语,导致农村小学生不会说。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叶老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尝试,认为农村小学生的说话训练须经过"想说——敢说——会说"这三个过程,说话能力才会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然而,在口语交际课上,学生却不敢说、不会说、说不好。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呢?我认为在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时,需要突破一难点,掌握三板斧,凸现六种美,从而让口语交际教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强调指出:口语交际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当农村小学的语文老师都会感受到"口语交际"课上时常有学生不肯开口、以导致课堂进行不下去的情况出现。如何改变现有教学情况,如何引导学生学到交际的本领,如何让学生真正实现交际,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中笔者主要谈一下怎样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呢?  相似文献   

9.
王晓虹 《福建教育》2006,(9A):25-26
一、教学场景生活化 很多教师觉得口语交际课难上,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沉闷,使得口语交际课不好把握。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课如何解决“教师难于指导学生懒于开口”这一难题?还是让我们从于永正老师《学会赞美》(苏教版第八册)的教学案例中去寻求答案吧。  相似文献   

10.
张梅 《小学语文》2013,(3):49-51
《学会鼓励》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口语交际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的能力,学会真诚地鼓励别人,并用适当的方式接受他人的鼓励。口语交际课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相处。在几轮的备课、试讲中,我经历了一场从教材解读、情境设计、教学策略、课堂实践等不同层面的研磨过程。  相似文献   

11.
口语交际课要注重一个核心、三个基本点:以交际为核心,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学会在需要的时候说恰当的话(叶圣陶语)。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有一次在采访山东一养猪分会的会长时,问了一句:你们这个分会辐射了多少农户?对方一脸迷惑,问道:对不起,记者同志,什么是辐射?敬一丹的尴尬让我们明白在说话时要根据交际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知识水平来说话。在口语交际课上,老师应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灵活运用词句,准确、恰当地表达。靳家彦老师的一次课前谈话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  相似文献   

12.
《全Et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课的教学实践中,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此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相似文献   

13.
学生的英语口语评价包括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口语评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分析。当一个学习活动结束时,学生可以自主地发表白己的见解,或是对某个同学的鼓励,或是对某个组的建议,或是提出自己认为不准确的地方,还可以和发言人一起“切磋”观点。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14.
尚继伦 《成才之路》2011,(23):94-I0023
一、语文口语教学研究的背景1.新课标的诉求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口语交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这是对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新的界定。从新课标的实施不难看出,对于传统的听话、说话到口语交际的转变,强调了口语交际重要性,对于口语交际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研读课标中对于口语交际能力教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口语交际能力,首先要求学生会说话。说话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每个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与人交往,学校课堂上与老师的交流,课余与同学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特别强调:“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许多一线的老师积极投身于口语交际教学,使新时期小学口语交际呈现了许多新的动态。  相似文献   

17.
作为语文老师,要怎样上好口语交际课才能让课堂效率达到最大化,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呢?本文对全面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口语交际教学要想真正实现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口斤、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个目标,必须以生活为基础,采用生活化的策略,让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成为口语交际的“实习场”,使口语交际教学与现实生活保持高度的同构关系。也就是说,口语交际教学要以学生亲历的或熟知的生活为素材,并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掌握口语交际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对"口语交际"提出了新的具体的要求,最终达到的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根据《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成为了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倾听、表达和应对是口语交际的三大能力,如何培养提高学生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便成了教师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应对能力,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学校,还应该延伸到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  相似文献   

20.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生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笔者认为搞好课前演讲便是走好口语交际教学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