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一世纪是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时代与竞争的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基础教育已发展到全面培训人才素质的新阶段。江泽民指山“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要创新,就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适应培养具有人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江苏省从2005年起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而新课改能否成功,其关键因素是教师能否适应课改的要求而实现角色的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如何在新形势下,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找准自己的角色,笔谈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创新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词汇,教育领域更是如此。新课程改革将创新推向了高潮,要求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等,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因此,本文分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教学创新,优化数学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础生态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培养具有生态学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合理构建知识结构;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增强教学效果;改革传统考试方法,科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更新,生物教材也经历了很多次的更改.为了能够更好地将素质教育落实到生物教学当中,我们教师就要及时地改进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培养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在生物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本人经历了生物教学的几经变革,体验了生物教学的快乐与辛酸,并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对高中生物教学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新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普遍趋势。要搞好这项工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端正认识,正确把握创新人才的内涵及素质要求,树立科学的创新人才的培养观,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统筹推进。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生物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其实就是知识和科技的竞争,时代的主题就是创新。为社会培养各种创新性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显得十分重要,也是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必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7.
面向新世纪 ,高校应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密切。如何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1 新世纪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中国需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证 ,而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高等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则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思想道德素质也是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党…  相似文献   

8.
试论高校素质教育中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全球化新时代呼唤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从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立激励机制,加强“硬件”建设,重视思想教育和提高教师素质七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为国家培养更多后备人才最重要的途径,也是一个时代进步与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得到发展,许多学科的教学课堂越来越趋向于科学化。初中生物是一门以科学实践为主的学科,新课程改革要求生物要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一阶段是他们逻辑思维、创新思维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的形成阶段,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他们的学习特点有效引导学生展开生物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水平,达到生物教学课堂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信息化的时代,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新时期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随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历史教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基层的一线教师处在新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下,如何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90年代以来。南京大学就怎样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从教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模式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总结我校近十年来人才培养的实践,我们深感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需要多方面的改革和努力,而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来…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教师,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拥有高水平教育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也是赢得21世纪的关键。研究中学教师的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对于促进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和推进高等师范院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叶美雄 《教师》2013,(33):5-7
构建科学的、立体化的课程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性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性环节。只有狠抓课程建设,不断地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上,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湖南省株洲市九方中学(以下简称“我校”)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努力加强学校课程建设改革,以多元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并且初步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4.
浅谈农村中学素质教育与教师队伍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师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发展教育事业,深化素质教育,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当前农村中学教师的素质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还很不适应,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王敏 《学周刊C版》2010,(11):124-12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变得非常重要.学生创新精神不足和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是目前正在推进的基础教育改革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实验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不断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培养出满足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6.
<正>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对中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核心在于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也就是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对于学科教学来说,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为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它应该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素质教育已全面实施,并进一步深化,作为生物教师,应该研究新课程标准,领会生物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办法,实施途径,让创新能力在生物教学中不断渗透,滋养学生的心灵。在对生物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摸索,有一些体会和认识,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大量的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深化教育改革,在高职教学改革过程中,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突出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素质,深入探索培养高素质高职创新人才的方法和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师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发展教育事业,深化素质教育,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当前农村中学教师的素质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还很不适应,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知识经济发展对人才最重要的素质要求之一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生物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寻求更多、更好的方法与途径来培养创新型人才,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职业院校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素质,更应把职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调整和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和措施,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